天文學家最簡單的時間表達——儒略日

2020-12-04 騰訊網

關注我,領取每日份歡樂哦~

從前有個人關注了我,他才發現每天可以如此快樂

01

日期與時間

日期和時間的表達,對於日常生活來說是非常重要用的。時間和日期往往在含義上略有差異,但是實際上日期和時間是有機結合的整體。

年月日時分秒,是一個逐步細化的過程,其實就是精度的提升,當然這裡不考慮星期的事情。

常見的時間日期表達,可能會是像下面這樣的:

1.2019年10月18日下午2點51分

2.己亥年十月二十未時

3.Oct. 18th, 2019, 2:51pm

4.10/18/19 14:51

5.2019-10-18 06:51:00 UTC

6.18 October 2019, 2:51pm

7.2019-10-18T06:51:00

8.JD 2458775.28542

9.MJD 58774.78542

……

02

日期時間的本質

上面的格式雖然很複雜,有中的洋的,還有大家可能不認識的,但是表示的基本上是同一個時間(說基本上是因為它們的精度不太一樣)。

雖然上面的時間表達方式各種各樣,但是在本質上,時間是連續流動的一個序列。所以儘管世俗中有各種時間表達方式,但是時間不會因為表達方式不同而有所改變。

間的本質就像一個數軸,我們可以用實數來表達時間點,或者用一個線段來表達時間段。

以實數來表達時間點,就可以避開世俗曆法中各種各樣的問題,例如大小月,閏年閏月,曆法的更替,甚至還有日期的跳過(儒略曆向格里高利曆的變動)……這樣一來,這些問題就都不操心了。

順便說一句,上面列出的表示中,倒數第三個是ISO的表示法,在天文學中也很常用,用來直觀表示時間,不受具體語種的影響。

既然是用實數表達,那麼有兩個問題:

計數單位是什麼,即1代表什麼?

起點在哪裡?

03

儒略日

在天文學中,通常用儒略日(Julian Day, JD)表達時間。顧名思義,以天(24小時)為單位,整數部分表示天,而小數部分表示一天內的時間。那麼剩下的就是起點的事情了。

1583年法國學者Joseph Justus Scaliger提出了使用連續數字計算日期的做法,並且他提出以7980年為一個周期(儒略周期)進行計算。

這個7980年是考慮了了太陽、月亮的軌道運行周期,以及當時收稅的間隔(⊙_⊙)而訂出來的。起點則是西元前4713年(天文學上記為-4712年)1月1日格林威治時間平午(世界時12:00)。

所謂的太陽月亮周期呢,是這樣的:

28年為一太陽周期(solar cycle),經過一太陽周期,則星期的日序與月的日序會重複。

19年為一太陰周期,或稱默冬章(Metonic cycle),因235朔望月=19回歸年,經過一太陰周期則陰曆月年的日序重複。

15年為一小紀(indiction cycle),此為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所頒,每15年評定財產價值以供課稅,成為古羅馬用的一個紀元單位。

故以7980年為一儒略周期,而所選的起點公元前4713年,則是這三個循環周期同時開始的最近年份。[1]

於是,天文學常用的儒略日就這麼(奇葩地)定義下來了。對現在來說,這是一個很大的數字,2000年1月1日的UT12:00是儒略日2451545。

而小數部分呢,則是表示從UT12:00到指定的時間點之間走過的時長,是0.xx天。

04

簡化儒略日

這麼大的一個數字,用起來顯然很麻煩:

1.這個數字太大,表達起來其實前面幾位都不變;

2.作為計算機中的浮點數,有效數字是有限的,前面部分佔了太多位數,後面表示一天之內的部分的精度就會被壓縮了;

3.當初選了正午12點作為起點,有點不方便。

所以現實中,我們做研究的時候往往會給一個就近的時間作為零點,把整個序列都減零點,得到一個看起來小一點的數。

1973年IAU選定了UT1858年11月17日00:00:00作為起點,叫做簡化儒略日(Modified Julian Day, MJD)。這個日期看起來有零有整的,很奇怪,但是寫成公式就不奇怪了:

MJD=JD-2400000.5

也就是去掉了最高的兩位,並且把一天的起點從中午12點調整到了凌晨0點。

至於會不會出現類似千年蟲那樣的問題呢……這個問題不大,還要四萬多天才會把前兩位推進到25,還早呢(反正我們是看不到那一天了),而且就算到了下一位,五位數變六位數,沒毛病。

當然了,除了MJD,還有各種各樣的版本,基本上都是根據各自的需要選擇了不同的零點。

但是在修正儒略日中,有一點需要注意,BJD(太陽系質心儒略日)、HJD(日心儒略日)和MJD等是不同的概念。它們改正的是星光從源頭到達地球的時間和到達太陽的時間之間的差。這和減去個零點是兩碼事,和地球公轉有關,也和源頭在宇宙中的位置有關。

05

儒略日的其他問題

說了一大堆儒略日的事情,關於儒略日有幾點要注意的事情。

1.儒略日是具體時刻,而不是某一天,這裡的單位是天,但是後面還有小數部分呢。

2.計算某個時刻的JD,是用這個時刻的UTC(或者GMT)去計算的,不能是地方時。地方時要做時區改正。

3.注意JD的起點是12:00,而MJD的起點是00:00。

06

儒略日計算

說了這麼多,那怎麼計算某個時刻對應的JD或者MJD呢?如果真從起點開始算肯定會算傻了……正常來說,我們會選一個比較近的日子作為起點的。

有個比較好用的時間:2017-09-04T00:00:00,這個時刻對應的MJD是58000.0,只要計算出當前日期和這一天相差多少,加上就是了。而且就最近來說,還沒到1000天,還是58xxx。

至於一天之內,把時分秒轉成小數就好了唄:(h - tz + m/60 + s/3600) / 24。記得要把地方時轉成世界時哦~

如果用程式語言,那麼也很好辦,各種語言中對日期時間實際上也是用類似的辦法連續表示的,只不過零點不太一樣。加一下就好了。

07

其他時間表達方法

除了天文學用JD/MJD這樣的連續實數來表達時間,其它領域其實很多也是這麼表達的,例如計算機領域就是這樣。

在Unix中,用1970-01-01T00:00:00開始的秒數來表達時間,不考慮閏秒。雖然這也是個巨大的數,但是因為是整數,而且是計算機處理,無所謂。

而Windows中則是用天數。如果你在Excel中輸入一個時間,然後轉成數字表示,你就會看到一個浮點數,就是這個。

參考[1]:維基

點「在看」就是不正經研究所的人咯

相關焦點

  • 十大最重要的天文學家
    由於歷代天文學家的努力,我們宇宙的知識在過去的幾千年中逐漸擴大。我們知道我們今天對宇宙做了些什麼,多虧了所有這些天文學家的發現,其中十個最重要的天文學家都列在這裡。然而,他對這些難以捉摸的彗星的探索最終使他創造了一個最著名的深空天體目錄。他意識到,這些深空物體會分散其他追逐彗星的人的注意力,所以他決定把它們作為夜空中靜止的物體來區分。這一編目於1774年出版,當時這位天文學家已經44歲了,包含了一百多個深空天體,包括星雲和星系。作為夜空中最美麗的天體之一,你很可能已經看到了許多由高口徑望遠鏡拍攝的圖像,比如哈勃太空望遠鏡。
  • 天文學是最「保守」的科學,天文學家卻最愛「打群架」
    天文學——最不像科學的科學 天文學最奇怪的地方在於它是最不像科學的科學。宇宙大爆炸這樣一個全新的事物、一種被質疑的模型,它要想站得住腳,就拉攏了一大堆模型替它說話,這就是天文學家的工作方式。簡單概括一下,其實天文學不是靠提出一個全新的、沒聽說過的、革命性的東西來打敗別人,而是儘可能地把自己嵌套到那些傳統的事物當中去,這也是天文學的一種基本特徵。
  • 天文學家:太陽系消失時間或早於預期
    隨著時間推移,這顆白矮星將逐漸冷卻,最終成為冰冷、漆黑的巖石。沒有人能親眼目睹這件事發生,因為彼時地球已不存在了。但這件事究竟會於何時發生呢?太陽系的其他行星能存活下來嗎?幾個世紀以來,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一直在嘗試回答這些問題。美國《天文學雜誌》最新公布的預測結果顯示,太陽系行星消失的時間將比我們預想的早得多——大約在1000億年後,彼時將只留下「垂死的」太陽。
  • 時間的英語表達法都有哪幾種?
    我們從出生開始,就一直在和時間打交道,作為學生來說,幾點幾分早讀,幾點幾分上課,幾分幾點是你最喜歡也最期待的課程,每一刻我們都在時間的流逝中度過,那麼英語中時間的表達法有幾種,你都完全掌握了嗎?總的來說,時間表達法我們以整點、半點為基礎劃分為三類:整點表達法、過半小時表達法、不過半小時表達法。首先來認識3個和時間表達法有關的單詞:past,half,a quarter。
  • 天文學家是如何工作的?
    在4000多米高的山上,你只能獲得相當於海平面60%的氧氣,這讓集中精力成了一件難事,難上加難的是我們的工作時間是晚上的6:30到第二天早上6:30,對於外行人而言很難想像天文學家是怎麼這樣經年累月的堅持工作。還好,我們並不一直都這樣。電影電視裡的天文學家似乎都是在望遠鏡裡生活,日復一日的在夜幕降臨之時仰觀星河記錄數據。事實上,大多數的天文學家觀星的時間並不長。
  • 天文學家:太陽系消失時間或早於預期
    隨著時間推移,這顆白矮星將逐漸冷卻,最終成為冰冷、漆黑的巖石。沒有人能親眼目睹這件事發生,因為彼時地球已不存在了。但這件事究竟會於何時發生呢?太陽系的其他行星能存活下來嗎?幾個世紀以來,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一直在嘗試回答這些問題。
  • 天文學家發現迄今為止最古老、最遙遠的星系
    自古以來,哲學家和學者就一直在思考時間的起源,甚至試圖確定萬物的起源。直到現代天文學時代,我們才有了相當肯定的答案。根據最廣為接受的宇宙學模型,宇宙開始於大約138億年前的大爆炸。即便如此,天文學家仍然不確定早期宇宙是什麼樣子的,因為這段時期正好與宇宙的「黑暗時代」相吻合。因此,天文學家不斷探索儀器的極限,希望觀測最早的星系是何時形成的。根據一個國際天文學家團隊的最新研究,我們發現了宇宙中迄今為止觀測到的最古老、最遙遠的星系(GN-z11)。
  • 天文學是最「保守」的科學,天文學家卻最愛「打群架」 | 高爽
    第二環,這個時候有一位天文學家叫愛德文·哈勃,他用望遠鏡去觀測遙遠的星系時發現了一個重要結論,即大量的星系全都在往遠處跑、在遠離我們,而且計算結果顯示星系離得越遠,往遠處跑的就越快。如果現在星系是在往遠處跑,要是把時間倒推回去,那就是星系在逐漸靠近。
  • 被拉普拉斯評價為延長了天文學家壽命的對數函數——圖解數學系列
    笛卡爾的直角坐標系, 納皮爾(John Napier)的對數, 牛頓和萊布尼茨的微積分是十七世紀最偉大的三大發明. 其中對數的發現,曾被18世紀法國大數學家拉普拉斯評價為"用縮短計算時間在實效上讓天文學家的壽命延長了許多倍".為什麼會有這種說法呢?
  • 如何用英語表達時間?教你9個表達時間的英語要點
    每個人在一開始學習英語的時候都會學怎麼表達時間。然而,談論時間不只是將時鐘上的數字說出來而已。能夠提問和談論時間是說任何語言的基礎。因此,不是只是簡單的說出時鐘上的數字,你也可以跟英語母語人士用一樣的說法,讓你聽起來像個本地人一樣。
  • 天文學家發現有史以來最明亮的超新星
    有很多宇宙可以探索,因此我們一直在尋找下一個「最古老」或「最大」的物體或現象。今天,伯明罕大學的一組研究人員說,他們已經確定了有記錄以來最明亮的超新星爆炸,這可能是以前看不見的恆星爆炸類型,它可以確認一些有關恆星生命周期的長期存在的想法。
  • 天文學家是如何給恆星分類的?
    天文學家按照恆星的物理性質來給恆星加以分類,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 一、恆星的亮度、星等 1、恆星的表面溫度 星光是恆星內部核反應的產物,或是帶電電荷加速運動所發出的輻射
  • 留給人類的時間還有多少?天文學家:太陽系消失時間或早於預期
    雖然小行星碰撞地球的概率非常低,但是小行星這麼多,與地球發生碰撞可能只是時間的問題而已。就算沒有6500萬年前摧毀恐龍那麼大的小行星,較小的小行星如果碰撞地球,也會重創我們。由於很多意外我們都沒法預測,所以我們也不知道留給我們人類的時間到底還有多少。
  • 廣義相對論、時間和第四維度——最簡單的解釋
    通過將我們對時間間隔的測量與其他所有人的時間間隔匹配起來,我們發明了世界上有史以來最強大的協作和規劃工具——時間——它控制著我們所有的活動,甚至是我們每年製造的數十億複雜機器的活動。既然時間的生物學概念和物理學概念之間已經有了明確的區分,讓我們深入研究物理學概念。
  • 細說最早的職業天文學家,感受古人令人驚嘆的智慧
    古巴比倫人就選出來一個很聰明,很認真的人,讓他負責把大家都觀察到的這些星空給記錄下來,後來負責記錄的人就成了一種專門的職位,這個工作就負責觀察星空,記錄星空,這其實就是最早的職業天文學家。經過時間很長了之後,天文學家就發現特別奇怪的事,比如說除了這些漫天的繁星,組成一些形狀之外,還發現有那麼五顆星經常亂跑,但有的跑得快,有的跑得慢,有的還忽快忽慢。
  • 英國天文學家公布銀河系最詳細的地圖
    這張地圖為天文學家提供了近20億顆恆星的坐標,以及它們與太陽的距離。 蓋亞天文臺最新發布的是銀河系中最詳細的恆星目錄——最後一組已公布的數據包括16億顆恆星的細節,這使銀河系的恆星達到20億顆,而且更加詳細。 它還包括有關我們衛星星系的信息——大和小麥哲倫雲以及連接兩個恆星天體集合的恆星橋。
  • 天文學家的天文學家:1609年克卜勒革命成就競爭對手伽利略
    通過他的鏡子,這位義大利天文學家看到了月球的山脈和山谷,木星的衛星以及太陽黑子 - 這些觀測將在詆毀教會認可的以地球為中心的宇宙觀中發揮巨大作用。第二個事件並不為人所知,但可以說同樣重要。這是Johannes Kepler的出版物1609年的Astronomia Nova(新天文學),這篇論文中德國天文學家介紹了他描述行星運動的前兩個定律。
  • 天文學家首次發現來自宇宙大爆炸最原初氣體
    雖然新近發現的氣體雲是大爆炸20億年後形成的,它們代表了宇宙誕生後數秒內就存在的最簡單的物質。  「這相當令人興奮,因為這是第一個完全符合大爆炸理論預言的原始氣體成份的證據,」加州大學聖克魯斯分校的Michele Fumagalli說,他是論文的第一作者,描述這個發現的論文今天在線發表在《科學》。
  • 留給人類的時間還有多少?天文學家:太陽系消失時間或早於預期
    雖然小行星碰撞地球的概率非常低,但是小行星這麼多,與地球發生碰撞可能只是時間的問題而已。就算沒有6500萬年前摧毀恐龍那麼大的小行星,較小的小行星如果碰撞地球,也會重創我們。由於很多意外我們都沒法預測,所以我們也不知道留給我們人類的時間到底還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