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材名稱:酸漿
別名:錦燈籠、寒漿、醋漿、苦蒧
採收加工:夏、秋季採收,鮮用或曬乾。
藥用部位:全草
產地:陝西、甘肅、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貴州和雲南等
科:茄科
原植物:酸漿
植物情況:多年生草本
基部常匍匐生根。莖高約40-80cm,基部略帶木質。
葉互生,常2枚生於一節;葉柄長約1-3cm;葉片長卵形至闊形,長5-15cm,寬2-8cm,先端漸尖,基部不對移狹楔形,下延至葉柄,全緣而波狀或有粗芽齒,兩面具柔毛,沿葉脈亦有短硬毛。
花單生於葉腋,花梗長6-16mm,開花時直立,後來向下彎曲,密生柔毛而果時也不脫落;花萼闊鍾狀,密生柔毛,5裂,萼齒三角形,花後萼筒膨大,彎為橙紅或深紅色,呈燈籠狀包被將果;花冠輻狀,白色,5裂,裂片開展,闊而短,先端驟然狹包被漿果;花冠輻狀,白色,5裂,裂片開展,闊而短,先端驟然狹窄成三角形尖頭,外有短柔毛;雄蕊5,花葯淡黃綠色;子房上位,卵球形,2室。
漿果球狀,橙紅色,直徑10-15mm,柔軟多汁。種子腎形,淡黃色。花期5-9月,果期6-10月。
酸漿藥材性狀:莖圓柱形,木質化較硬。葉互生,完整的葉片闊卵形,長5-15cm,寬2-8cm,先端尖,基部不對稱,波狀緣有粗齒。宿萼卵形,直徑1.5-2.5cm,先端尖,基部不對稱,波狀緣有粗齒。宿萼卵形球形,直徑1.5-2.5cm,黃綠色,薄紙質。漿果球形,皺縮,直徑1-1.2cm,。氣微,味苦。
酸漿藥性:
【本經原文】味酸,平,無毒。治熱,煩滿,定志,益氣,利水道。產難,吞其實立產。生川澤及人家田園中,一名醋漿。又名洛神珠。燈籠草。
【產地】田園之中。
【性味】其根及苗味苦,性寒。酸漿果味酸,性平。
【主治】其苗,葉,根,莖皆為解熱,排水藥,治百日咳,黃疸,小便赤澀,果能催生。
【別錄】酸漿果主治煩熱,定志益氣,利水道,難產吞之,立產。
【弘景】酸漿搗汁服,治黃病多效。
【唐本】燈籠草治上氣咳嗽,風熱,明目,根莖花實並用。
【蘇頌】酸漿果食之除熱,治黃疸,尤宜小兒。
【用量】一般一錢至四錢。
【禁忌】孕婦禁忌。
【性味】 味酸;苦;性寒
【歸經】 歸肺;脾經
【功能主治】 清熱毒;利咽喉通利二便。主咽喉腫痛;肺熱咳嗽;黃疸;痢疾;水腫;小便淋澀;大便不通;黃水瘡;溼疹;丹毒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或搗汁,研末。外用:適量,煎水洗;研末調敷或搗敷。
【注意】
1.《現代實用中藥》:有墮胎之弊。
2.《閩東本草》:凡脾虛洩瀉及痰溼忌用。
【附方】
治熱咳咽痛:燈籠草,為末,白湯服,仍以醋調敷喉外。(《丹溪纂要》清心丸)
治喉瘡並痛者:燈籠草,炒焦為末,酒調,敷喉中。(《醫學正傳》)
治黃疸,利小便:酸漿、茅草根、五穀根各五錢。煎水服。(《貴陽民間藥草》)
治小兒小便不通:酸漿草五錢。煎水服。(《貴陽民間藥草》)
治諸般瘡腫:金燈草不以多少,曬乾,為細末,冷水凋少許,軟貼患處。(《履CHAN巖本草》)
治楊梅瘡:打樸草,不拘數量,水煎數沸,候微溫洗患處。(《閩南民間草藥》)
治中耳炎:錦燈籠鮮草擰汁,加冰片適量,滴耳。(《陝西中草藥》)
【各家論述】
1.燈籠草,苦能除溼熱,輕能治上焦,故主熱咳咽痛,此草治熱痰咳嗽,佛耳草治寒痰咳嗽也。與片芩清金丸同用更效。
2.《綱目》:酸漿,利溼除熱,除熱則清肺止咳,利溼放能化痰、治疸。
3.《綱目拾遺》:天燈籠草,主治雖夥,惟咽喉是其專治,用之功最捷。
4.《本經》:主熱煩滿,定志益氣,利水道。
5.《唐本草》:主上氣咳嗽,風熱,明目。
6.《嘉佑本草》:主腹內熱結,目黃,不下食,大小便澀,骨熱咳嗽,多睡勞乏,嘔逆痰壅,痃癖痞滿,小兒癧子寒熱,大腹,殺蟲,落胎,並煮汁服,亦生搗絞汁服。亦研敷小兒閃癖。
7.《本草衍義補遺》:治熱痰嗽。
8.《汪連仕採藥書》:清火,消鬱結,治疝。敷一切瘡腫,專治鎖纏喉風。治金瘡腫毒,止血崩,煎酒服。
9.《民間常用草藥彙編》:清熱解毒。治白喉初起,鵝口瘡,失音(煅灰作散劑吞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