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音樂在形式及內容永遠難以煥然一新,但我們的心智、立場卻在毫不猶豫地大步向前,一切在我們周遭從內至外,都移動得過於迅速難以判別。這時候,亙古不變的事物反而顯得珍貴起來——如同孫燕姿《克卜勒》,一次在原有構築中精妙重排、再現,依然能感染生理心理都迅猛成長的我們。
孫燕姿推出新專輯《克卜勒》。 >>>>[點.擊.試.聽]
網易雲音樂官方下載地址
(文/沉默電話)在孫燕姿的唱片裡,不愛糾結音樂性的突破和改變。取而代之,更習慣享受她賦予各種新舊風格的演繹方法。聲音處理、起落安置中非孫燕姿莫屬的特徵,往往將作品個人化,重點不是某種曲風如何影響孫燕姿,而是孫燕姿如何駕馭這些風格。一旦離開了早期唱片的流行性走入慢熱型,有沒有耐得住長期考驗的厚度,成了孫燕姿(或我們)必須面對的關鍵。除了她的表現,我們還有沒有戀愛一般聽音樂的心情、還有沒有當年將磁帶從A磨到B的精心耐心,也是影響最終評價的攸關要素。其實,華語音樂在形式及內容永遠難以煥然一新,但我們的心智、立場卻在毫不猶豫地大步向前,一切在我們周遭從內至外,都移動得過於迅速難以判別。這時候,亙古不變的事物反而顯得珍貴起來——如同孫燕姿《克卜勒》,一次在原有構築中精妙重排、再現,依然能感染生理心理都迅猛成長的我們。這也應了常說的那句話,人心中總有一隅不變的根本。
當然,一成不變亦不可能。尤其當聽到《無限大》此類多元融匯而導致亢奮,宛如《零缺點》經過多年技術進化、最終情感被成功放大一般的喜悅心情翻湧上來,產生對新鮮感、突破性的渴求。孫燕姿的唱片裡總有這樣的作品,但似乎永遠放不到最被推廣的位置,或許是她也不想成為這樣的音樂人,不想過度延伸這樣的情緒。回想當年《我要的幸福》雖也有《開始懂了》、《相信》、《害怕》等成熟主流根深蒂固地發光發熱,但自始至終都有人對《累贅》、《難得一見》等類型的歌曲念念不忘,並視為珍藏的經典。《克卜勒》中的《渴》、《圍繞》對於歌迷來說,也是同一情緒類型,實質上,它們並不是因為曲風原因而上不了首推,而是在孫燕姿的專輯中,它們常常被負責形態總量的平衡。華語唱片常常如此。似乎總想將節奏和速率控制在一個總值當中,繼而希求快慢均等的密度均衡,於是,純粹而專一的東西便出不來,也就無法脫離主流或商業的定判(往往本質上就不打算脫離)。所以,也很難怪《天使的指紋》被人吐槽和排擠——雖當你客觀品味它也必是佳作無疑,但審美疲勞和毫無新鮮感、關於傳統的喻象,讓你第一時間就產生了極大的反感,這其實和討不討厭林夕沒有太直接關係、和歌曲是不是感人也沒有必然的因果。所以,《尚好的青春》應該更適合做抒情主打,至少它迴避了《眼淚成詩》一樣模式的思維圈套,在歌詞上顯得更加友好。當然,這些對《天使的指紋》的評論若說是批評,反過來也可以說是某種見仁見智的正向描述。
而後,撇開前半張關於歌曲慢熱正確與否、保守主流與新鮮嘗試的劍戟紛爭,後半張作品對情感表達的加重,絕對是《克卜勒》最值得稱讚的地方。稀釋了表層的流行性,增加了精神內容的厚度,讓原本沒有新意的編曲,也都能產生非孫燕姿不可的重量——這也正是我們去聽孫燕姿時最希求的。比如像《銀泰》、《比較幸福》中的滲透的Jazz風情,淺嘗輒止啜飲紅酒般,沒有過分到訓練有素而產生的「廉價熟練感」。再如《錯覺》無視瑕疵般淺吟低唱,編曲簡單到成為人聲背景,卻使人感到直侵內心的張力,近在耳畔的呢喃,拉扯著你的舊傷軟肋。這首歌讓我想到環球時期尚未過度主流的蔡健雅,然而,偏偏蔡健雅在《克卜勒》中的作品是《比較幸福》。此曲和她近年的風格十分接近,唱法上想必也照搬了Demo,聽到一些轉音時有這樣的想法。但《比較幸福》的編曲卻是細緻、精彩的。綜述,後半張唱片相對更習於深掘感情,音樂色彩又避免了重複,值得反覆咀嚼品味。
最後一首歌《雨還是不停地落下》在專輯結尾形成了獨立的單元。而與《克卜勒》同為Hush樂團所做細密、略有沉重感的歌詞,也讓這首歌成為強有力的收尾。
就像《無限大》之於《零缺點》一樣,《雨還是不停地落下》是一個技術更完美、情緒更豐滿、指向更正確、思想更成熟、中心更突出、企圖更明晰的加強版本。在自信與失落、秩序與混沌、邁步與放棄之間,展現出浩瀚而深邃的內心世界。從這個角度延伸出去,《克卜勒》簡直就像《我要的幸福》多年之後一個圓滿的進化。
《克卜勒》除歌曲之外讓人想到的,或許有一條「音樂關於自我的喜悅」極為重要。當我們習慣了糾結音樂技術不放,幾乎已然忘記當年對待歌曲的純然。對於任何音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廣度和深度,每一段情緒,其實都不是別人內心的體驗,而完完全全是你自己的體驗。這樣說也許狹隘,但一個人對音樂的熱愛,往往實質上是無法「確切分享」的。回憶你十年如一日地期盼孫燕姿,其實,往往只是在渴求自己再度感受到聽音樂的幸福。你要的幸福曾在不遠處,那麼今天,是否應該儼然清楚了?
本文來源:網易娛樂專稿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