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網友教你邊聽歌邊學天文
德國天文學家約翰內斯·克卜勒
孫燕姿《克卜勒》專輯造型
歌詞裡全是「你儂我儂」或是「擦狼黑」顯然已經不能滿足粉絲們那挑剔的耳朵了,於是,天后孫燕姿頗有概念感的新歌「克卜勒」立刻高大上了起來。「克卜勒」其實是天文物理學之父克卜勒(kepler)名字的音譯,由於包含一定的專業天文知識,所以不少宣傳中都附上了「克卜勒」的名字解釋。
昨天,死理性派聚集的果殼網針對媒體宣傳中的一段與「克卜勒」有關的文字提出了質疑。天文愛好者「Steed」解釋,事實上,克卜勒超新星肉眼可見的時間段其實還不足一年,但在天文學歷史上的確佔有一席之地。也許,聽完歌去學一學靠譜的天文學,似乎是個不錯的選擇。
「克卜勒」引發天文討論
「一閃一閃亮晶晶,多像你的身體,藏在眾多孤星之中還是找得到你」。孫燕姿帶著新歌《克卜勒》回歸,迅速攻佔頭條。和滿是「擦狼黑」的普通歌詞相比,「克卜勒」的概念感迅速勝出。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克卜勒」的含義,不少媒體在宣傳時都會給「克卜勒」加上名詞解釋。但見諸報端的這段解釋卻成為了果殼網友們議論的對象,「克卜勒的本意,原意是一顆星星的名字,是世界上第一顆被命名、能在白天用肉眼看見的星星。從十六世紀被發現至今,不論白天黑夜,『克卜勒』始終閃耀著光芒。」網友「酥酥」拍下了一家媒體宣傳上的這段文字,將問題拋給了「果殼問答」,「孫燕姿新專輯《克卜勒Kepler》,指的是我們熟悉的那個克卜勒嗎?還是指某個天體?」
天文愛好者「Steed」給出了答案:首先,Kepler應該是一個人,是十六世紀末十七世紀初德國的天文學家約翰內斯·克卜勒。這張截圖上說,「『克卜勒』(Kepler)的本意,原是一顆星星的名字」,到這裡為止,其實也可以說是對的。克卜勒專門寫過一本書來記錄天文編號為SN1604的超新星爆發的全過程,所以,後世也將這顆超新星稱為「克卜勒超新星」。
網友戲稱「科技宅」破壞氣氛
Steed對於「克卜勒」的解釋還沒有停止,「酥酥」提供的截圖中的文字似乎充滿「槽點」。Steed在評論中表示,「所謂『世界上第一顆被命名、能在白天用肉眼看見的星星』,這兩句都是不確切的。從《明史》上的記載來看,從當年11月到來年1月,由於太陽運行到天蠍座區域,克卜勒超新星實際上是無法看見的。另外,根據克卜勒的記錄,這顆超新星最亮時亮度達到了-2.5等,甚至還沒有金星明亮。當然,現代藉助望遠鏡,在晴朗的大白天找到並且觀測金星並非難事。但是僅憑肉眼想在白天看見克卜勒超新星,那還真是需要一定的『想像力』才行了。」
「克卜勒」的宣傳文字遭到了科學愛好者們的吐槽,但圍觀網友的評論卻出現了兩極分化。網友「急需人品」認為,「歌是用來聽的,那麼較真幹嗎?」網友「SYH_孫小悟」嘆息,「以後怎麼直視這首歌?」也有網友對死理性派們的「不解風情」表示遺憾,「科技宅總愛一本正經地破壞氣氛」。「Minomi_Qi」一語點破「克卜勒」被質疑的真相,「這條解釋很好地詮釋了為什麼很多理科生找不到女朋友……」
宋朝時就有超新星記載
權且不管死理性派和歌迷的紛爭,聽歌學天文倒是個不錯的長知識的方法。紫金山天文臺科普部主任張暘說,早在北宋時期,我國就有關於超新星的記載。「古人管新星和超新星叫『客星』,在北宋時,這顆『客星』的亮度很高,在白天也能看得到。但這樣的星象並沒有一直持續下去,隨著它的亮度降低,這顆客星逐漸逝去。」張暘告訴記者,這顆超新星的爆發年份也被準確地記錄了下來,是在北宋1054年,算起年份的話,比起克卜勒超新星要早上很多。這顆「天關客星」爆發後留下的遺蹟便是如今天文愛好者們都愛觀測的「蟹狀星雲」。
果殼網的「克卜勒科普帖」評論裡,一位網友表示,白天能夠看到的天體應該是太陽。對此張暘表示,在白天,太陽、月亮和金星都能用肉眼看到。「肉眼看金星時需要一定的角度和時機,但太陽和月亮的確是白天能夠用肉眼看得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