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團隊制出可規模化生產的高性能雙極膜

2021-01-09 金臺資訊

科技日報訊 (記者吳長鋒 通訊員桂運安)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徐銅文教授和吳亮教授團隊在低成本高性能雙極膜開發及產業化方面取得突破進展,他們採用原位生長思路,研製出一種具有優異穩定性和水解離產酸鹼能力的高性能雙極膜。該成果於1月4日在線發表於《自然·通訊》。

國內雙極膜產品處於批量試製階段,大規模產業化仍面臨兩大難題:一是陰陽膜層由於膨脹係數不同,使用過程中容易分層;二是雙極膜多採用小分子或者過渡金屬離子,作為中間層催化劑,使用過程中催化劑易洩漏失效。

針對第一個難題,研究團隊開發了聚苯醚基材的陰陽膜層,解決了兩層材料膨脹係數不同的問題。針對第二個難題,研究團隊先後製備出系列由親水性高分子、明膠、超支化高分子、凹凸棒土等固載過渡金屬離子構成的中間催化層結構。但這些嘗試用於規模製備時,雙極膜的水解離壓降偏高,催化層穩定性不能滿足工業長期應用的需求。為進一步提升雙極膜水解離效率和中間層穩定性,研究團隊採用原位生長思路,通過調控苯胺分子在陰陽膜層界面處原位錨定、聚合生長並包裹鹼式氧化鐵顆粒,構建出穩定水解離中間層製備雙極膜。

測試結果表明,該雙極膜具有極低的水解離啟動電壓,表現出優異的穩定性和水解離產酸鹼能力。在此基礎上,研究團隊開發出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高性能雙極膜材料及流延 催化層噴塗一次性成型製備技術,目前已建成中試生產線,規模化生產線正在建設中。

相關焦點

  • 我科學家制出可規模化生產的高性能雙極膜
    科技日報訊 (記者吳長鋒 通訊員桂運安)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徐銅文教授和吳亮教授團隊在低成本高性能雙極膜開發及產業化方面取得突破進展,他們採用原位生長思路,研製出一種具有優異穩定性和水解離產酸鹼能力的高性能雙極膜。該成果於1月4日在線發表於《自然·通訊》。
  • 中國科大研製出低成本高性能雙極膜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徐銅文教授和吳亮教授團隊在低成本高性能雙極膜開發及產業化方面取得突破進展,他們採用原位生長思路,研製出一種具有優異穩定性和水解離產酸鹼能力的高性能雙極膜。該成果於1月4日在線發表於《自然·通訊》。
  • 中國科學家研製出低成本高性能雙極膜
    中新網合肥1月5日電(記者 吳蘭)記者5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研究團隊研製出一種低成本高性能雙極膜,目前在產業化方面已建成中試生產線。相關研究成果於1月4日在線發表於《自然·通訊》上。據介紹,徐銅文教授和吳亮教授團隊在低成本高性能雙極膜開發及產業化方面取得這一突破進展,採用了原位生長思路,研製出一種具有優異穩定性和水解離產酸鹼能力的高性能雙極膜。雙極膜被認為是零排放技術的關鍵材料,在清潔生產、廢物利用等領域有著廣泛應用。但由於國外技術封鎖和價格壟斷,國內雙極膜產品處於批量試製階段,大規模產業化仍面臨兩大難題。
  • 「中國科學報」研製出高性能穩定性雙極膜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徐銅文和吳亮團隊在低成本高性能雙極膜開發及產業化方面取得突破進展,他們採用原位生長思路,研製出一種具有優異穩定性和水解離產酸鹼能力的高性能雙極膜。該成果1月4日在線發表於《自然—通訊》。
  • 香港中文大學團隊研發「萬能墨水」配合雷射寫入技術 簡化高性能晶片生產過程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10月27日公布,中大物理系研究團隊近日研發了一種全新的「萬能墨水」,配合單步雷射直接寫入技術,可以大大簡化高性能晶片的生產過程。生產高性能晶片的關鍵是掌握精準工藝,以製作微米及納米等級的金屬結構。由於技術要求十分高,導致製作成本高昂、過程繁瑣和費時。
  • 我校黃維院士團隊獲中國電子學會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一等獎
    8月15日,2019年度中國電子學會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舉行。由中國科學院院士、我校信息材料與納米技術研究院院長黃維院士領銜的「柔性電極的高效製備、功能調控及其儲能器件」項目獲得中國電子學會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一等獎。  該項目主要完成人為我校黃維院士、賴文勇教授、馬延文教授、揚州大學龐歡教授、我校程濤博士。
  • 可替代塑料 科學家研發出生產高強度生物基材料方法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最新發表一篇材料研究論文,介紹科學家研發出一種生產高強度生物基材料的製造方法,這種材料可以作為塑料的替代品。  石油基塑料對環境和人類健康構成了挑戰,但難以找到與其機械特性相似的可持續生物基塑料取代它們。
  • 港中大團隊研發「萬能墨水」配合雷射寫入技術 簡化高性能晶片生產過程
    中新社香港10月27日電 (記者 韓星童)香港中文大學(中大)27日公布,中大物理系研究團隊近日研發了一種全新的「萬能墨水」,配合單步雷射直接寫入技術,可以大大簡化高性能晶片的生產過程。生產高性能晶片的關鍵是掌握精準工藝,以製作微米及納米等級的金屬結構。由於技術要求十分高,導致製作成本高昂、過程繁瑣和費時。
  • 中國科大研製一種可替代塑料的仿生可持續結構材料
    研發一系列可持續的高性能結構材料,以部分替代石油基塑料,是該問題最有希望的解決方案之一。現有的生物基可持續結構材料都受到機械性能較差或製造過程的過於繁瑣的限制,這些因素從成本和生產規模上制約了這類材料的應用。因此,引入先進的仿生結構設計來製造新型的可持續高性能結構材料將可以極大地提高這類材料的性能,拓寬其應用範圍,加速可持續材料替代不可降解塑料的進程。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製可降解仿生透明薄膜
    近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團隊基於微生物發酵過程,成功研製了一類超強、超韌、透明的高性能可持續仿貝殼複合薄膜。該薄膜基於可持續的生物材料,採用一種氣溶膠輔助的生物合成法製備。這種新型製備方法完美地結合了納米材料沉積與微生物發酵過程的優勢,成功實現了微生物產物與納米材料的原位複合,大幅提升了該材料的光學和力學性能。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快充負極材料研究新進展
    據外媒報導,中國科大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和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中科院能量轉換材料重點實驗室季恆星教授聯合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段鑲鋒教授等在鋰離子電池領域取得重要進展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季恆星教授表示:「高容量、高速率和長循環壽命是電池研究的重點,這取決於電池的關鍵部件——電極材料。我們的目標是尋找一種電極材料,可以在實驗室研究中對性能指標產生影響,並有望滿足產業生產技術要求。」  研究人員表示,能量得以進入和離開電池,是通過電極內的電化學反應,所以如何快速有效的轉移鋰離子至關重要,尤其是通過負極將能量從電池轉移到設備上。
  • 植物源重組人血清白蛋白規模化生產
    ■聚焦農業863  今年,我國已建成年產一噸的植物源重組人血清白蛋白生產車間,作為工業試劑或原料,已有50餘家國內外公司在使用它。  在863計劃「種子生物反應器研究與開發」項目支持下,武漢大學、武漢禾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牽頭承擔的「水稻胚乳細胞植物生物反應器及其應用」課題,建立了表達具有人源糖苷修飾的重組蛋白的種子生物反應器,擴大了種子生物反應器的使用範圍;建立了種子生物反應器的重組蛋白規模化生產工藝和流程,以及水稻種子反應器的工藝流程和技術標準,解決了植物生物反應器分離純化困難的技術難題;表達了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技術和產品
  • 雙極膜電滲析技術真的火了!
    危廢、固廢處理費用非常高,而且這兩年由此造成的生產安全、環境事故非常多。對企業而言,它寄希望調整工藝,從源頭儘量避免含鹽廢水的產生。或者高鹽廢水處理後,最終得到的純度較高可外售處理的無機鹽。在目前這種大環境背景下,在1000+萬噸每年無處安放的廢鹽驅動下,雙極膜電滲析技術火了。
  • 華裔科學家用海水制出氫燃料 或為汽車供能
    華裔科學家用海水制出氫燃料 或為汽車供能參考消息網1月6日報導 外媒稱,科學家成功利用海水製造出氫燃料。據西班牙《改革十六》雜誌網站12月23日報導,美國史丹福大學研究人員在製造氫燃料的方式上來了個180度「大轉彎」。長期以來,製造氫燃料過程複雜、成本高昂,需使用化石材料和淡水。如今,科學家已經可以利用太陽能、電極和未經淨化的鹹水實現這個目的。
  • 可替代塑料的新材料出現了!中國科大研製出仿生可持續結構材料
    研發一系列可持續的高性能結構材料,以部分替代石油基塑料,是該問題最有希望的解決方案之一。現有的生物基可持續結構材料都受到機械性能較差或製造過程的過於繁瑣的限制,這些因素從成本和生產規模上制約了這類材料的應用。因此,引入先進的仿生結構設計來製造新型的可持續高性能結構材料將可以極大地提高這類材料的性能,拓寬其應用範圍,加速可持續材料替代不可降解塑料的進程。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兩團隊科研成果登同期《Science》雜誌
    10月9日凌晨兩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趙忠教授團隊和季恆星教授團隊的兩項科研成果在國際頂尖雜誌《Science》上刊發。其中,中國科大生命科學學院趙忠教授團隊通過發育生物學和植物病毒學交叉研究,找到植物幹細胞免疫病毒的關鍵因子—WUSCHEL(WUS)蛋白,揭示植物幹細胞的廣譜抗病毒機制。
  • 國家科學技術獎初評結果,浙江大學10項領跑,北京大學6項位居第二
    昨天,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正式公布了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的初評結果,共有161家單位以第一完成單位完成的項目通過2020年國家科技獎初評,其中浙江大學共有10項位居第一;北京大學共有6項排在第二;清華大學緊隨其後,共有5項位居第三。
  • 2019年度重慶市科學技術獎 超七成獲獎成果聚焦大數據智能化等重點領域
    在9月22日召開的重慶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高性能特種玻璃纖維及綠色製造關鍵技術創新與產業化」成果獲得科技進步獎一等獎。「我們開發了一系列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且可規模化生產的特種玻璃纖維。」項目牽頭單位負責人介紹,比如介電常數低於4.6和介電損耗小於0.001的低介電玻璃纖維,已經實現了全球最大規模的商業化生產。
  • 中國科大研製出生物新材料有助終結「白色汙染」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教授俞書宏等人研製了一種利用壓力在生物基聚合物中排列小顆粒的工藝,實現了具有仿生結構的高性能可持續材料的規模化製備。相關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自然-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