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重慶日報網
2019年度重慶市科學技術獎揭曉
超七成獲獎成果聚焦大數據智能化等重點領域
9月22日,重慶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召開,2019年度重慶市科學技術獎正式揭曉。重慶大學鋼結構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周緒紅,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病理科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卞修武獲科技突出貢獻獎,外籍科技專家周家足獲國際科技合作獎,142項成果獲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技進步獎,6家企業獲企業技術創新獎。
據了解,科技突出貢獻獎和國際科技合作獎為每兩年評審一次,其中科技突出貢獻獎主要授予在當代科學技術前沿、科學技術發展卓有建樹或在產業技術創新中創造巨大效益的科技工作者。國際科技合作獎主要授予對我市科學技術事業作出重要貢獻的外國人或外國組織。
周緒紅院士在鋼結構、鋼-混凝土混合結構等領域研發成果國際領先,其成果廣泛應用於卡達、科威特等30多個國家以及廣東、重慶等國內省市的300餘項工程,近3年新增產值152.45億元,經濟和社會效益顯著,帶領重慶大學土木工程學科躋身全國第一方陣。
卞修武院士在國際上開創了腫瘤血管免疫微環境研究新領域,創建了「國家新藥創製腫瘤幹細胞技術平臺」,建立「腫瘤幹細胞研究」國家重點領域創新團隊,使我市腫瘤血管病理學研究躋身國際前列。
國際科技合作獎獲得者周家足教授是積分幾何領域的領軍人物,積極推動重慶與美國、加拿大、韓國等國家數學領域的交流合作,培養了一批青年專家,有力促進了我市積分幾何學科的快速發展。
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此次揭曉的科學技術獎具有以下三個特點:
一是基礎研究能力逐步增強。比如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獲獎成果「高維稀疏大數據智能分析理論與方法」率先構建了針對高維稀疏大數據的低代價建模理論及高效率算法模型庫,在國際上引領了隱語義分析方向的研究,推動了大數據智能計算領域科研與應用相結合的開拓性發展,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和工程價值。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獲獎成果「器官發育與再生中的細胞新功能與新機制」首次發現胚胎腦血管內皮細胞的造血新功能,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提高了我國發育生物學研究的國際地位。
二是科技創新協同發展不斷拓展。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技進步獎的獲獎成果中,有76項成果由不同性質的單位合作完成,佔比達到53.52%;49項成果由企業牽頭完成,佔比達到34.51%;60項成果由市內外單位合作完成,佔比達到42.3%,特別是與四川省合作完成19項成果,佔比31.67%,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協同創新更為緊密。
三是重點產業科技支撐能力凸顯。此次揭曉的技術發明獎和科技進步獎獲獎成果突出了技術創新和成果應用轉化,104項獲獎成果聚焦大數據智能化、裝備製造、材料工業、生物醫藥等重點領域,佔比達到73.2%。如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獲獎成果「高性能特種玻璃纖維及綠色製造關鍵技術創新與產業化」開發了全球品種最多的系列特種玻璃纖維,實現核心技術自主可控,產品在國內市場佔有率超過30%,近3年直接經濟效益超65億元。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獲獎成果「高效安全海上風電機組關鍵技術及產業化」研發的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5兆瓦級海上風電機組,其一體化設計、智能控制等關鍵技術國際領先,近3年銷售收入達13億元、銷售訂單達82億元,培育和完善了重慶的風電產業鏈。
2019年度重慶市科學技術獎情況
科技突出貢獻獎2名
重慶大學鋼結構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周緒紅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病理科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卞修武
科學技術獎
自然科學獎24項
一等獎8項、二等獎10項、三等獎6項
技術發明獎4項
一等獎2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1項
科技進步獎114項
一等獎20項、二等獎45項、三等獎49項
企業技術創新獎6項
國際科技合作獎1名
獲獎成果》》》
特種玻璃纖維核心技術打破國外壟斷
國內最大的特種玻纖研發生產基地在渝投產
國際複合公司的電子布生產車間。(重慶國際複合材料公司供圖)
玻璃纖維是一種性能優異的無機非金屬材料。高頻、高速、高保真信號傳輸的5G通信、物聯網等新興行業迅猛發展,新能源、軌道交通等領域技術升級,都離不開具有低介電、低損耗和高強度、高模量等特點的特種玻璃纖維材料作為支撐。
過去,特種玻璃纖維核心技術長期被國外巨頭壟斷,為此,在國家發改委、科技部、工信部項目支持下,重慶國際複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聯合重慶理工大學、四川大學等經過近十年的系統研究與產學研用協同攻關,攻克了特種玻璃纖維量產小、成型難、能耗高、環境汙染嚴重,以及品質不穩定等關鍵瓶頸問題。在9月22日召開的重慶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高性能特種玻璃纖維及綠色製造關鍵技術創新與產業化」成果獲得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我們開發了一系列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且可規模化生產的特種玻璃纖維。」項目牽頭單位負責人介紹,比如介電常數低於4.6和介電損耗小於0.001的低介電玻璃纖維,已經實現了全球最大規模的商業化生產。同時,還攻克了異形特種玻璃纖維生產難度大、品質不穩定的難題,在國內率先實現了異形比為1∶3和1∶4高性能特種玻璃纖維的穩定生產,異形纖維最高填充可達70%,填補了國內空白。
圍繞相關研究成果,項目團隊獲得了授權發明專利28件,其它智慧財產權11件,開發出全球品種最多的系列特種玻璃纖維,產品國內市場佔有率超過30%,並與杜邦、LM、巴斯夫等世界500強企業展開了合作。
據了解,今年3月,國際複合長壽新材料研發生產基地正式點火投產。作為國內最大的特種玻纖研發生產基地,其規劃建設7條特種玻璃纖維生產線,預計2022年全部建設完成後,可實現年銷售收入6億元。
電動汽車可「即停即充、邊走邊充」
無線充電成果已在河北雄安新區等地應用
電動汽車正無線充電。(重慶大學供圖)
很多人認為電動汽車需要到處找充電樁充電比較麻煩,可今後,電動汽車可以實現「即停即充、邊走邊充」靈活充電。
由重慶大學戴欣教授所在的無線電能傳輸項目團隊完成的「高性能電動汽車動/靜態無線充電系統關鍵技術及應用」成果,在9月22日召開的重慶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獲得技術發明獎一等獎。
「無線電能傳輸技術是一種藉助高頻電磁場實現能量無線傳遞的新興技術,而無線充電是未來電動汽車便捷可靠電能補給的最佳解決方案。」戴欣介紹,目前,制約該技術發展的瓶頸主要在於無線充電效率不高、無法適應快速行進車輛穩定無線充電、開放式傳能空間帶來的電磁洩露等問題。
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慶市科技計劃等項目支持下,經過10多年努力,項目團隊逐漸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智慧財產權技術體系,使電動汽車靜態無線充電的功率傳輸能力達到11千瓦,效率超過94%,有效電能傳輸距離大於22釐米。特別是針對電動汽車行駛過程中的動態充電取得了重大突破,實現車速達到120公裡/小時條件下大功率傳輸,整體效率達到88%,電磁洩露低於4μT(微特斯拉)。
圍繞相關成果,項目團隊獲得了授權發明專利28件,發表期刊論文40篇。成果應用於江蘇同裡、廣西南寧、河北雄安新區的電動汽車無線充電系統中,並取得了顯著的經濟及社會效益。
桑樹全基因組圖譜繪製完成
西南大學團隊推動現代桑樹學科建立
2013年,桑樹全基因組圖譜面世。繼繪製完成世界上第一張家蠶基因組框架圖及精細圖譜之後,西南大學家蠶基因組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研究團隊再次引人矚目。
在中國工程院院士向仲懷的帶領下,家蠶基因組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何寧佳教授領銜的研究小組聯合浙江省農業科學院、廣東省農業科學院等單位的專家,歷時三年完成了桑樹基因組研究,為桑樹學科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9月22日舉行的重慶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由何寧佳牽頭的「桑樹基因組生物學研究」成果獲得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很長時間以來,種桑都是為了養蠶產絲,桑樹的很多潛在價值沒有被挖掘出來,也沒有形成獨立的學科。」何寧佳介紹,通過研究探索,研究小組繪製完成桑樹全基因組圖譜,建立了完善的桑樹基因組資料庫,並構建了桑樹功能基因組研究平臺。與此同時,他們還確證了桑樹染色體基數為7,對學術界公認的桑樹染色體基數為14作了重大修正,這也成為桑樹學科發展最重要的貢獻之一。
桑樹全基因組的解析和染色體基數的修正,把桑樹學從栽培生理、品種選育的研究尺度推進到現代分子水平,這也成為現代桑樹學科建立的標誌。
圍繞相關研究,項目團隊發表了高水平研究論文50餘篇,8篇代表論文被多個國際知名期刊引用,他引總次數194次。其出版的《桑樹基因組》專著被中國蠶業研究所資深蠶桑學專家黃君霆評述為「推進傳統桑樹學科在現代科學基礎上獲得了重建與拓展」。
(本版稿件均由記者張亦築、李星婷採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