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出爐,科技企業成創新火車頭

2020-12-06 金羊網

2019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出爐,科技企業成創新火車頭

金羊網  作者:董柳 粵科宣 等  2020-03-26

與2018年度相比增加3項(人),總體獲獎率為28.1%。中國工程院院士王迎軍、張偲摘得突出貢獻獎。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董柳 通訊員 粵科宣

25日,全省科技創新大會在廣州召開,會上頒發了2019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共179個項目(人)獲獎,與2018年度相比增加3項(人),總體獲獎率為28.1%。中國工程院院士王迎軍、張偲摘得突出貢獻獎。

廣東省科學技術獎評審委員會主任王瑞軍介紹,與2018年度相比,2019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的不同之處主要在兩個方面:一是新增4家首批建設的省實驗室作為省科學技術獎的提名單位,二是允許外籍科研人員提名廣東省自然科學獎。

獲獎項目(人)中,自然科學獎24項,佔比13.4%,數量與佔比均為歷年來最高。技術發明獎14項,佔比7.8%,一批面向產業發展重大需求的關鍵核心技術取得了突破,從源頭創新上解決「卡脖子」問題。

科技進步獎共有135項獲獎,這批獲獎項目成果在轉化應用過程中產生了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據統計,成果轉化應用後在完成單位新增銷售額累計達893.3億元、新增利潤累計達136.7億元,在應用單位新增銷售額累計達1054.1億元、新增利潤累計達122.3億元,充分展現了廣東科技創新引領產業高質量發展。

此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持續強化。由企業牽頭或參與的項目總數達到123個,佔獲獎項目總數的68.7%。僅從牽頭項目看,由企業或依託企業牽頭完成的有66項,佔36.9%,比例高居首位。

青年科學家獲獎群體同樣引人注目。獲獎項目(人)中,45歲以下的第一完成人有61人,佔比34.1%,其中特等獎項目1人、一等獎項目12人、二等獎項目48人。

廣州:科研創新實力強勁!獲獎項目佔總獎項數76%

2019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中,廣州表現亮眼,有136項(人)獲獎,佔比約76%,展示出強勁的科研創新實力。其中,2名突出貢獻獎得主均出自廣州;廣州共獲得自然科學獎20項(佔比83.3%)、技術發明獎10項(佔比71.4%)和科技進步獎100項(佔比74.1%),共有116項成果由廣州地區企事業單位牽頭完成。

50項一等獎中,廣州斬獲43項,佔86%。

4名科技合作獎獲得者也均來自廣州的合作項目,分別是:與廣東工業大學合作的法國科學院配位化學研究所伯納德·莫涅,與暨南大學合作的印度國家半乾旱熱帶作物研究所拉吉夫·庫馬爾·瓦西裡,與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合作的斯裡蘭卡盧胡納大學迪拉克·普利亞達莎納·多瓦姆佩·加馬格,與廣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合作的德國巴西聖卡洛斯聯邦大學馬提亞斯·杜雷爾。(董柳)

深圳:龍頭民企表現搶眼!力奪科技進步獎唯一特等獎

深圳共41個項目獲獎,包括自然科學獎3項、技術發明獎5項、科技進步獎33項,佔全省總獎項數的22.9%,創近十年來最高。其中,6項為主持完成的一等獎,分別是: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項、技術發明獎一等獎2項、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項、科技進步獎一等獎2項,一等獎比重佔全省的16%。

深圳市科創委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深圳獲獎數量和質量再創新高,充分說明深圳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顯著效果,凸顯在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發展中的核心引擎作用。

深圳市大疆創新科技有限公司「三維環境智能感知系統研發及應用」摘得科技進步獎唯一的特等獎,這是深圳民營科技企業主持攻關的成果再度問鼎該重大獎項。據悉,這項技術攻克了無人系統自主導航過程中的跟蹤、定位與避障難題,成功研製出中國第一款具有自主避障能力的智能無人機,為無人機向各行業推廣起到關鍵作用。目前,項目成果已在北美、南美、歐洲、日本、東南亞等地區實現應用。截至2018年底,項目產品系列合計銷售額為95億元,社會經濟效益顯著。(沈婷婷)

獎項

突出貢獻獎 2人

自然科學獎 24項

(一等獎12項、二等獎12項)

技術發明獎 14項

(一等獎9項、二等獎5項)

科技進步獎 135項

(特等獎1項、一等獎29項、二等獎105項)

科技合作獎 4人

掃碼查看2019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全部名單

【突出貢獻獎

中國工程院院士、亞太材料科學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教授王迎軍:

深耕生物材料領域35年 「類骨仿生」為病患保住肢體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迎軍 薛江華 陳秋明 攝

「我和我的團隊只是做了一個科技工作者該做的事情,除了感恩和繼續努力沒有更多想法。」獲獎的中國工程院院士王迎軍向羊城晚報記者表達了她的感受。

王迎軍還是亞太材料科學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教授、國家人體組織功能重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生物材料學會理事長、中國材料研究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工程科技發展戰略廣東研究院院長。

她從事生物材料研究與工程化工作35年,在骨、齒和血液淨化材料,組織工程和再生醫學材料等前沿研究領域取得多項原創性成果,被Nature Materials等一批國際頂尖期刊引用和高度評價。她提出類骨仿生構建創新理念,建立生物適配理論雛形,豐富和擴展了新型生物材料研究理論體系,對新型生物材料研究、設計和產業化,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指導作用。在該理論指導下研發成功的大缺損骨再生修復體在臨床轉化應用,解決了承重骨大缺損再生修復國際難題,可避免截肢,保住病患肢體。該成果轉化企業已獲得CFDA證和CE證,在中國和歐盟400多家醫院臨床應用,惠及30餘萬病人。

此外,她發明的個性化精準修復成套技術,融合了人工智慧、大數據、3D列印等先進技術,應用於臨床,降低手術難度,提高修復精準度,使很多複雜難治病症得到治療,提高病患生活質量,產生重大社會經濟效益。她還長期致力於生物材料工程化和成果轉化工作,建立我國第一個人體組織功能重建產學研聯盟和協同創新中心,暢通高端成果產業化渠道。相關產品在臨床廣泛應用,顯著提高了高端產品國有化程度,促進臨床手術進步,推動廣東乃至全國醫療器械行業快速發展。

受訪中,她告訴記者,近期她和她的團隊主要針對臨床普遍存在的細菌感染問題,研究一種新型的抗菌材料和技術。它可以在有效殺死細菌的同時,最大限度地保持正常細胞的成活率,並且不產生耐藥性。這項成果轉化臨床應用後可挽救千萬病患的生命,相關研究處於國際領先地位。此外,針對新冠肺炎疫情,她所領導的國家藥監局監管科學研究基地對疫情所需的基本醫療器械,如防護服、呼吸機、檢測劑等從監管科學的角度進行監管體系創新研究。同時推動以AI為代表的前沿醫學輔助技術在影像診斷、病床管理、高密度人流體溫檢測等方面的應用,大大提高疫情防控效率。

「在廣東工作、生活四十年,這裡已是我實際意義上的故鄉。作為一名廣東人,我覺得很榮幸能在這片熱土上放開手腳做一點有意義的事情。」她說。(董柳)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張偲:

投身海洋事業近40年 推動廣東海洋科技趕超全國

張偲院士 省科技廳供圖

張偲院士是國內外著名海洋生態工程專家,現任中科院南海海洋所所長、研究員,同時擔任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主任、中國科學院南海島礁綜合研究中心主任。

他圍繞「熱帶海洋生物功能活性物質的生態環境效應及其功能利用」和「南海島礁與粵港澳大灣區生態安全」核心科技問題,闡明海洋生物化學生態防禦理論,初步闡釋島礁生態海岸演替與二次天然發育過程,初步揭示大灣區海洋生態系統物質演化規律與海洋生態安全機制,為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海洋環保事業、南海島礁國土安全與大灣區海洋島嶼生態安全及可持續利用做出了卓越貢獻,充實和豐富了「南海精神」國家之魂的科技內涵,為踐行國家「南海戰略」奠定了堅實基礎。

張偲創建了「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引進或組建了45個核心團隊,為粵港澳大灣區島嶼可持續開發、資源可持續利用、生態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原創性科技支撐。他有效鑑定海洋微生物新科1個、新屬11個、新種39個、新化合物119個,獲國藥「準」號新藥生產批文1個,研發海洋生物綠色新產品16個,是我國第一個海洋微生物973項目「海洋微生物次生代謝的生理生態效應及其生物合成機制」的首席科學家。

作為首席科學家,他帶領的科研團隊榮獲中央最高嘉獎,還獲得首屆全國創新爭先獎、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第一)、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第一)、第十五屆中國專利優秀獎(第一)和何梁何利基金科技創新獎等多個獎項,獲授權發明專利69件,成果推廣應用帶來直接經濟效益127億元。

張偲投身海洋事業近40年,在廣東努力耕耘30多年。他積極推動熱帶海洋生態工程技術在粵落地應用,為廣東海洋科技趕超全國做出巨大貢獻。(董柳)

【科技進步獎

三名「戰疫者」負責項目 齊摘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省援助荊州新冠肺炎防控前方指揮部副總指揮、省結核病控制中心主任周琳,省疫情防控指揮部辦公室疫情防控組副組長、省人民醫院黨委書記耿慶山,參與抗疫工作的金域醫學集團董事長梁耀銘,分別作為主要完成人(均列「主要完成人」之首)的項目,齊摘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省結核病控制中心主任周琳負責項目:

促「白色瘟疫」快診快治

周琳 梁喻 攝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省結核病控制中心主任、「結核病防治技術集成與應用研究」項目第一完成人周琳主動請戰,奔赴荊州一線參加抗擊疫情,並擔任廣東省援助荊州新冠肺炎防控前方指揮部副總指揮。

周琳告訴記者,結核病曾被稱為「白色瘟疫」,有「十癆九死」之說,嚴重危害人類健康。廣東作為我國人口大省,人口流動頻繁,是我國結核病負擔較重的地區之一,每年報告新發肺結核近8萬,已成為我國「終結」結核病流行的主戰場。結核病防治面臨的主要挑戰包括流行規律尚未明確、患者診斷延誤、治療周期長、管理難度大、耐藥性等問題,同時缺乏有效、有針對性的早期診斷措施等。

該項目團隊攻克了結核病診斷方法耗時長、靈敏度低及生物安全隱患等難題,研發了簡便、快捷、經濟的結核病快速診斷產品(結核病全自動恆溫核酸檢測系統),使檢出報告時間從傳統痰培養2個月縮短至2小時,同培養相比,病原學陽性率提高了7%;並在國際上率先對檢測設備進行聯網監控,檢測數據實時上傳至監管單位,實現了結核病疫情的實時監控,推動了基層結核病診斷進入分子生物學診斷新時代。該系統儀器售價僅為同類進口產品的1/5,檢測系統已在全國各級醫療衛生機構、疾控中心、醫學第三方檢測機構等200多家企事業單位廣泛應用,解決了近10萬人結核病的診斷問題。

項目團隊首次研製「病原+免疫」複合治療方法,將治療時間縮短了2個月,改變了傳統至少6個月的標準治療方案,提升了治療效果,引領結核病免疫臨床治療。實踐結果顯示,治療成功率略高於6個月方案,患者依從性大有提高。目前,方法還在多中心研究和患者隨訪階段,將在未來得到推廣應用。(董柳)

省人民醫院黨委書記耿慶山負責項目:

使「醫身醫心」兩不偏廢

耿慶山 省人民醫院供圖

「一個惡性腫瘤病人,知道自己患病,往往有一個心理接受過程。應該說,惡性腫瘤病人100%患有心身疾病。如果心理疾病得不到有效解決,很可能加重腫瘤的發展。」省人民醫院黨委書記耿慶山接受羊城晚報記者採訪時說。

耿慶山將心身疾病的診療模式和醫學模式有機地整合起來,形成「心身整合醫療臨床研究及應用」項目。該項目系統研究了傳統純生物醫學模式的現狀和弊端,制定了符合心身疾病防治特點、可以滿足非精神病專科醫院實際醫療條件的心身健康管理模式,在我國首次採用橫斷面調查的方法證實了心身疾病高發病率和醫護人員精神心理疾病診療技能匱乏之間的關係。該項目建立了適合我國醫療衛生行業特點的心身整合診療專家共識,並根據制定的專家共識在廣東地區進行了系統培訓及適宜技術推廣和應用。此外,項目在我國非阻塞性冠心病人群中率先發現了心理應激可誘發心肌缺血,為高危人群心臟性猝死的風險評估提供了客觀證據。項目還首次通過基於大數據的心身整體智能醫療體系研發,促進了智能化心身整合醫療模式的推廣和應用,相關產品已經廣泛應用於臨床,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耿慶山介紹,在新冠肺炎患者治療中,心身疾病的幹預診療技能得到應用——在對患者的診療中既治療軀體病又進行心理幹預,以及對密切接觸者進行心理幹預。(董柳)

金域醫學集團董事長梁耀銘負責項目:

緩解罕見病「診斷難診斷貴」

梁耀銘 受訪者供圖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廣州金域醫學檢驗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金域醫學集團」)組建了病毒篩查「應急部隊」,並隨廣東醫療隊支援湖北荊州。至今,金域醫學集團已累計檢測核酸超過170萬例。

而憑藉在罕見病診斷領域的技術優勢,金域醫學集團的「罕見病實驗診斷關鍵技術創新與規模應用」項目獲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罕見病具有高致殘、致畸、致死的特點,並具有終身性,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經濟負擔。中國人口基數大,罕見病患者約有2000萬。防控罕見病的關鍵在於精準診斷及預防,但痛點是診斷難。臨床上罕見病患者易被誤診,患者平均需花5年時間才能被確診。

該項研究通過對生命組學單一技術創新和多組學技術整合,解決罕見病實驗診斷關鍵技術標準化、規模化應用的問題,建立中國人群的樣本庫和資料庫,充分挖掘數據價值從而促進技術迭代更新,取得了系列科學發現,系統性地提高罕見病的診斷水平,提升診斷效率。「目前,這一研究項目最大的意義在於創建了樣本量大、病種齊全的中國人罕見病樣本庫和資料庫。」金域醫學集團董事長梁耀銘說。

該研究成果已通過金域醫學集團37個省級醫學實驗室網絡向全國推廣和應用。截至目前,金域醫學每年為80多萬人次提供罕見病篩查和精準診斷,提高患者的就醫可及性,幫助醫生提高診斷水平,解決罕見病「診斷難、診斷貴」問題。(董柳)  

【技術發明獎】

格力電器:「消耗能源變創造能源」 研發「不用電費的空調」

在人們的傳統觀念中,用空調就必須為電費買單,但格力電器大膽突破,實現了「變消耗能源為創造能源」目標。格力電器「光儲空調直流化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獲得技術發明獎一等獎。

格力電器董事長兼總裁董明珠告訴記者,煤炭發電是造成霧霾的一個重要原因,而空調又是其中的耗電「大戶」。當他們最初提出研究想法時,國內外在該領域的研究尚是空白。

經過一年多努力,研究人員成功突破了光儲空調直流化關鍵技術,讓空調與「取之不竭」的太陽能完美結合。該項目解決了光伏、儲能、電網和空調集成控制與調度難題,將空調由傳統用電設備轉變為發儲用一體化設備,實現了對清潔能源的高效利用。項目研發了8大系列、91款產品,已應用於全球25個國家和地區,服務於商業辦公、地產住宅、工業生產及國防等多個領域的6000餘項工程,近三年新增銷售額逾18.65億元。該項目成果改變了傳統製冷設備消費資源的現狀,大幅提升清潔電力在民用領域的佔比,對國家能源改革戰略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吳國頌)

加映

●「面向複雜電磁環境的北鬥導航創新技術研究及產業化」項目獲科技進步一等獎。該項目突破了北鬥高精度測量、高動態接收、多維抗幹擾等系列關鍵技術,成果廣泛應用於北鬥示範工程和國民經濟重點部門,近三年產值超10億元。

●「肝臟腫瘤新型多模圖像診治核心技術、體系構建及其臨床應用」項目獲科技進步獎一等獎。該項目實現了肝癌解剖性、功能性和根治性肝切除術,構建了肝癌早診早治新模式,已在500多家醫院推廣應用,為廣東數字醫學創建和發展做出重要貢獻。(董柳)

編輯:木青

相關焦點

  • 2019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提名開始啦!
    近日省科技廳啟動了2019年度省科學技術獎提名工作親們要留意好提名工作的各個時間節點受理系統開放時間:2019年8月5日9:00;完成單位網絡提交截止時間:2019年9月5日23:59;提名者網絡提交截止時間:2019年9月12日23:
  • 2019年度江西省科學技術獎名單出爐
    記者7月8日獲悉,2019年度江西省科學技術獎名單出爐。根據《江西省科學技術獎勵辦法》,省政府決定對2019年度為江西科學技術進步、經濟社會發展作出重要貢獻的科技工作者和組織給予獎勵。2019年度江西省科學技術獎共授獎148項優秀科技成果,其中,授予「視頻圖像特徵表達與智能分析」等9項成果省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授予「高純度蜂膠的萃取、製備、純化關鍵技術及其產業化」等6項成果省技術發明獎二等獎,授予「高難度消化內鏡手術相關併發症防治的關鍵技術及臨床應用」等14項成果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 廣州136個項目獲2019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
    大洋網訊 3月25日,全省科技創新大會頒布2019年省科學技術獎獲獎名單。廣州獲獎136項,佔總獎項數179項的76%,獲獎數量高居廣東第一,並包攬了2名突出貢獻獎和4項科技合作獎。成色十足,廣州科技創新成果豐碩2019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廣州包攬2名突出貢獻獎和4名科技合作獎,共獲得一等獎43項(佔比
  • 建星集團榮獲「2019年度華夏建設科學技術獎」三等獎
    近日,華夏建設科學技術獎勵委員會公布「2019年度華夏建設科學技術獎「獲獎名單,建星集團參與完成的科研項目《鋁合金模板關鍵技術研究和標準編制》獲2019年度華夏建設科學技術獎三等獎。
  • 2019年度重慶市科學技術獎獲獎名單出爐
    ,2019年度重慶市科學技術獎正式揭曉。中國工程院院士周緒紅、中國科學院院士卞修武獲科技突出貢獻獎,外籍科技專家周家足獲國際科技合作獎,142項成果獲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技進步獎,6家企業獲企業技術創新獎。
  • 2019年度貴州省科學技術獎名單出爐 周少奇、陳肖虎獲省最高科學技術獎
    9月2日,貴州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2019年度貴州省科學技術獎獲獎情況2019年度共評選出省科學技術獎111項,其中,授予周少奇、陳肖虎省最高科學技術獎。貴州省科學技術獎包括省最高科學技術獎、省自然科學獎、省技術發明獎、省科學技術進步獎和省科學技術合作獎五類。
  • 共329項成果和15家企業,2020年度湖北省科學技術獎出爐
    近期2020年度湖北省科學技術獎正式出爐,共329項科學技術成果和15家企業獲獎。其中:自然科學獎45項(一等獎9項,二等獎14項,三等獎22項);技術發明獎31項(一等獎11項,二等獎14項,三等獎6項);科學技術進步獎240項(一等獎36項,二等獎87項,三等獎117項);科技成果推廣獎13項(二等獎4項,三等獎9項),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獎15家。
  • 2019年度貴州科學獎勵結果出爐!青年人才成為創新生力軍
    李宇 攝人民網貴陽9月3日電(李宇) 9月2日,記者從貴州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2019年度貴州科學獎勵結果出爐,共評出貴州省科學技術獎111項。從獲獎者年齡結構上看,2019年獲獎項目完成人平均年齡44.2歲,第一完成人平均年齡47歲;分別比2018年下降了1.2歲和2.8歲。顯示出青年科技人才正逐步成長為全省科研的骨幹力量,成為科技創新的生力軍。
  • 呼和浩特市17項科技成果2名個人獲2019年度自治區科學技術獎
    近日,內蒙古自治區政府發布了《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關於2019年度自治區科學技術獎勵的決定》,2019年度自治區科學技術獎勵名單出爐,我市17項科技成果、2名個人獲得自治區科學技術獎。其中,包括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5項、三等獎11項,涉及信息技術、乳業、生物技術、新材料等多個領域。
  • 重慶市揭曉2019年度科學技術獎
    中新網重慶9月22日電 (記者 鍾旖)重慶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22日召開,2019年度重慶市科學技術獎正式揭曉。中國工程院院士周緒紅、中國科學院院士卞修武獲科技突出貢獻獎,142項成果獲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技進步獎,6家企業獲企業技術創新獎,1名外籍科技專家獲國際科技合作獎。重慶市科學技術獎由重慶市人民政府設立於1997年,旨在獎勵重慶科學技術進步活動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個人、組織,以調動科技工作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推動當地科學技術進步,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
  • 2019年度重慶市科學技術獎揭曉,兩位院士獲科技突出貢獻獎
    重慶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22日召開,2019年度重慶市科學技術獎正式揭曉,142項成果獲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技進步獎。6家企業獲企業技術創新獎,1名外籍科技專家獲國際科技合作獎。重慶大學周緒紅院士、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卞修武院士獲科技突出貢獻獎。
  • 2019年度重慶市科學技術獎揭曉
    人民網重慶9月22日電(胡虹) 22日,重慶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召開, 2019年度重慶市科學技術獎揭曉。重慶大學周緒紅院士、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卞修武院士獲科技突出貢獻獎,142項成果獲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技進步獎,6家企業獲企業技術創新獎,1名外籍科技專家獲國際科技合作獎。
  • 2019年度寧夏自治區科學技術獎勵結果出爐
    2019年度寧夏自治區科學技術獎勵結果出爐,此次共評審出69個項目。其中科學技術重大貢獻獎1項,對外科學技術合作獎2項,科技進步獎66項
  • 貴州省評出2019年度科學技術獎111項
    9月2日下午,記者從貴州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的「2019年度貴州省科學技術獎勵」新聞發布會上獲悉,貴州省2019年度共評出111項科學技術獎。新聞發布會現場貴州省科學技術獎包括省最高科學技術獎、省自然科學獎、省技術發明獎、省科學技術進步獎和省科學技術合作獎五類。
  • 2019年度重慶市科學技術獎,揭曉!
    今(22)日,重慶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召開,2019年度重慶市科學技術獎正式揭曉。重慶大學周緒紅院士、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卞修武院士獲科技突出貢獻獎,142項成果獲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技進步獎,6家企業獲企業技術創新獎,1名外籍科技專家獲國際科技合作獎。
  • 2019年度重慶市科學技術獎揭曉 兩院士獲科技突出貢獻獎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9月22日10時20分訊(記者 伊永軍)今(22)日,重慶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召開,2019年度重慶市科學技術獎正式揭曉。重慶大學周緒紅院士、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卞修武院士獲科技突出貢獻獎,142項成果獲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技進步獎,6家企業獲企業技術創新獎,1名外籍科技專家獲國際科技合作獎。
  • 2019年省科學技術獎獲獎名單公布 廣州秀出亮眼成績單
    2019年省科學技術獎獲獎名單。「廣州此次在2019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中領跑,體現了廣州作為國家中心城市的科技資源集聚的優勢作用,而且集聚效應會讓『強者更強』。」王桂林說。此次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上的成績,就是對廣州多個科技企業勇闖重點領域「無人區」的褒獎。  據悉,至2018年底,廣州全社會研發經費達600.17億元。2019年,廣州市研發經費支出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由上年的2.63%提高到2.8%,專利、發明專利授權量分別增長16%和10%。
  • 廣州市科學技術局關於2020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提名項目的公示
    根據《廣東省科學技術廳關於2020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提名工作的通知》(粵科函區字〔2020〕391號)的要求,市科技局擬提名2020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項目共87項,現予以公示(詳見附件),公示期為2020年8月18日至2020年8月24日。
  • 2019年度重慶市科學技術獎 超七成獲獎成果聚焦大數據智能化等重點領域
    來源:重慶日報網2019年度重慶市科學技術獎揭曉超七成獲獎成果聚焦大數據智能化等重點領域9月22日,重慶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召開,2019年度重慶市科學技術獎正式揭曉。重慶大學鋼結構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周緒紅,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病理科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卞修武獲科技突出貢獻獎,外籍科技專家周家足獲國際科技合作獎,142項成果獲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技進步獎,6家企業獲企業技術創新獎。
  • 2019年度貴州省科學技術獎勵「三大獎」77家企業「榜上有名」
    多彩貴州網·眾望新聞訊(記者 彭典 陳鵬 張鴻傑)9月2日下午,「2019年度貴州省科學技術獎勵」新聞發布會在貴州飯店國際會議中心舉行。年度獎勵的貴州省自然科學獎、省技術發明獎和省科技進步獎「三大獎」107個項目的獲獎單位中,77家企業「榜上有名」,其中,28家企業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獲獎,在技術發明獎、科技進步獎獲獎單位中,企業佔比達到38.5%,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日益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