佔76%,領跑全省!廣州136個項目獲2019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

2020-11-23 大洋網

大洋網訊 3月25日,全省科技創新大會頒布2019年省科學技術獎獲獎名單。廣州獲獎136項,佔總獎項數179項的76%,獲獎數量高居廣東第一,並包攬了2名突出貢獻獎和4項科技合作獎。

成色十足,廣州科技創新成果豐碩

2019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廣州包攬2名突出貢獻獎和4名科技合作獎,共獲得一等獎43項(佔比86%),共獲得自然科學獎20項(佔比83.3%)、技術發明獎10項(佔比71.4%)和科技進步獎100項(佔比74.1%),共有116項成果由廣州市企事業單位牽頭完成。2名突出貢獻獎獲得者全部來自廣州,分別是華南理工大學王迎軍院士和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所長張偲院士。

4名科技合作獎獲得者同樣全部來自廣州的合作項目,分別是與廣東工業大學合作的法國科學院配位化學研究所伯納德·莫涅、與暨南大學合作的印度國家半乾旱熱帶作物研究所拉吉夫·庫馬爾·瓦西裡、與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合作的斯裡蘭卡盧胡納大學迪拉克·普利亞達莎納·多瓦姆佩·加馬格、與廣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合作的德國巴西聖卡洛斯聯邦大學馬提亞斯·杜雷爾。

兼容並包,協同創新成效突出

在廣州獲得的130項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和科技進步獎中,有103項以合作方式完成,佔總獲獎數的近八成。其中,46.6%的成果是聯合省外單位合作完成,48.6%的成果是本地或珠三角地區單位聯合完成,另有4.8%的成果與香港高校共同完成。這充分說明了,廣州科研單位正在不斷加大技術攻關和成果開發的開放度,技術輻射帶動作用在不斷提高。

務求實效,與重點發展產業關聯度高

在廣州獲得的獎項中,有100項與廣州重點發展產業高度關聯,佔比76.9%,生物醫藥、海洋、先進位造領域獲獎成果亮點紛呈。

生物醫藥領域共33項獲獎,實現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和科技進步獎全覆蓋,首次有企業(廣州科萊瑞迪醫療器材股份有限公司)牽頭獲得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海洋領域獲得突出貢獻獎、科技合作獎、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和科技進步一等獎各1項,獲獎含金量較高。

先進位造領域獲得1項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6項科技進步獎,其中11項由企業牽頭。

近年,廣州圍繞產業鏈進行科技創新資源布局取得了不俗的成效,帶動了相關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廣汽純電專屬平臺GEP

比如,廣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由廣州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牽頭完成的「A級純電動乘用車關鍵技術自主研發與產業化」項目,通過開發全新一代純電專屬平臺GEP,項目在三電技術上實現全面突破,並攻克了動力電池智能溫控、純電動車全面安全、純電動車節能降耗、純電動車輕量化等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已申請專利144件,軟體著作權2件,發表論文12篇。

又如,同樣獲廣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由廣州金域醫學檢驗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領銜,中山大學孫逸仙醫院、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共同參與的「罕見病實驗診斷關鍵技術創新與規模應用」。

當前,罕見病的防治痛點是診斷難,原因包括:病因複雜、單一技術平臺無法確診,缺乏可參考的中國人群標準資料庫,臨床醫生的認知度有限。金域領銜的這一研究,通過技術創新和多組學技術整合,解決了罕見病實驗診斷關鍵技術標準化、規模化應用的問題,並建立中國人群的樣本庫和資料庫,系統性地提高罕見病的診斷水平,提升了診斷效率。

數讀2019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的「廣州貢獻」 

兩名突出貢獻獎獲獎者均從廣州走出

▼▼▼

王迎軍:納米仿生生物材料專家,本土成長起來的院士

研究方向:生物醫學材料、高性能陶瓷及其複合材料

科研成就:王迎軍教授多年從事生物醫學材料的教學與科學研究工作,系統研究了天然骨組織中鈣磷礦物在生物大分子基質調控下的有序組裝機理,提出骨組織修復生物應答新理念,為第三代可控介導細胞功能的生物應答型類骨材料的發展奠定堅實基礎;攻克了生物活性類骨材料的受限反映空間模板仿生關鍵技術,實現了該類材料晶型及納米尺度分布的精確控制。在此基礎上,系統研究了生物活性植入材料的類骨多級結構仿生構建技術,解決了不同級孔空間分布控制和一體化製備的技術難題,成果鑑定該技術處於國際領先水平。相關研究工作先後在Biomaterials, Tissue Engineering, Journal biomedical materials research等生物材料領域著名學術期刊上發表,受到國內外同行的廣泛關注。王迎軍教授近先後主持國家「973」重大基礎研究項目(首席科學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十一五」重點支撐項目等,發表科研論文310餘篇(其中三大索引收錄190餘篇),授權和受理國家發明專利44項。獲國家科學技術發明二等獎、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1項、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1項及國際發明展覽會金獎銀獎等10餘項獎勵。撰寫專著《生物醫用陶瓷材料》入選2011年新聞出版總署第三屆「三個一百」原創出版工程-科學技術類獎。目前的研究領域:生物活性硬組織修復材料的組成、結構設計及製備;納米生物材料的仿生合成及性能表徵;生物活性梯度塗層的設計、加工及結構研究;生物醫學材料的表面生物功能化研究;組織再生修復材料仿生製備。

張偲:院士,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所長

研究方向:海洋生物、海洋藥物、海洋生物化學生態學

科研成就:主要從事南海生物活性萜類和生物鹼及其作用機制、海南島紅樹植物的活性化合物及其化學生態學的研究,在海洋藥物科學研究領域取得了突出成果。創建了廣東省海洋藥物重點實驗室,分離鑑定了1000多個海洋生物化合物,發現了100多個新化合物,篩選出了70多個具有抗老年痴呆症、抗腫瘤、抗動脈粥樣硬化、抗菌或抗附著等生物活性化合物。主持承擔國家973、國家創新基金、中科院重要方向性項目等29項。發表核心刊物論文170篇,其中SCI收錄139篇。獲發明專利授權39件。出版專著2種。獲國家和省部級科技進步獎8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海南省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項。

海洋省實驗室簡介

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以「立足灣區、深耕南海、跨越深藍」為使命定位,聚焦「南海邊緣海形成演化及其資源環境效應」核心科學問題,著力解決大灣區島嶼和島礁可持續開發、資源可持續利用、生態可持續發展等關鍵核心科技難題,按照「8765」的格局布局,專注8大海洋科學前沿基礎研究方向,發展7大海洋高新技術研發方向,建設6大創新支撐平臺,打造5個產業孵化中心。

目前,實驗室建設進展順利。一是加強頂層管理,構建了由中國科學院、廣州市政府領導及頂尖科學家組成的頂層架構,張偲院士擔任實驗室主任;二是創新體制機制,在經費管理、人力資源、績效考核等方面開放創新;三是吸引高端人才團隊,已匯聚包括16個院士團隊的47個海洋領域高層次科研隊伍,獲批省級科技項目4項,總經費超過7000萬元;四是謀劃國家大科學裝置群建設,積極推動新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實驗6」號)、天然氣水合物鑽採船(大洋鑽探船)、冷泉生態系統大科學裝置建設,策劃未來大科學裝置集聚;五是推進大灣區科技實質性合作,已啟動建設香港、深圳2個高水平實驗室分部,2019年8月率先實現香港分部的科研經費3800萬元跨境支付,實現粵港澳大灣區市級財政科研資金跨境自由流通。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方晴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方晴 莊小龍 高鶴濤

相關焦點

  • 2019年省科學技術獎獲獎名單公布 廣州秀出亮眼成績單
    3月25日,全省科技創新大會頒布2019年省科學技術獎獲獎名單。這是廣東省科技界一年一度的「大考」,廣州再次交出了亮麗的成績單:斬獲136項,佔全省總獎項數76%,獲獎數量高居廣東第一。  看數量,更要看含金量。2019年度,全省僅有的2名突出貢獻獎獲得者,全部來自廣州。
  • 2019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出爐,科技企業成創新火車頭
    2019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出爐,科技企業成創新火車頭金羊網  作者:董柳 粵科宣 等  2020-03-26 與2018年度相比增加
  • 我市155個項目(人選)獲2019年度青島市科學技術獎
    2020年12月22日上午,青島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市級機關會議中心三樓禮堂召開,對獲得2019年度市科學技術獎的項目和人員進行表彰獎勵。省委常委、市委書記王清憲為2019年度青島市科學技術最高獎獲得者頒獎並發表講話,市委副書記、代市長趙豪志主持會議。
  • 2019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提名開始啦!
    近日省科技廳啟動了2019年度省科學技術獎提名工作親們要留意好提名工作的各個時間節點受理系統開放時間:2019年8月5日9:00;完成單位網絡提交截止時間:2019年9月5日23:59;提名者網絡提交截止時間:2019年9月12日23:
  • 佔比超四成,青島百項成果獲2019年度山東省科學技術獎
    青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訊 7月2日,山東省科技創新大會在濟南舉行,共授予245個項目(人選)2019年度山東省科學技術獎。青島共有100項成果獲獎,同比增長52%,佔全省的41%,其中牽頭完成85項,同比增長63%。此次我市獲獎項目不僅在數量上創歷史最好成績,在「質量」上也表現優異:在省獎一等獎壓縮16%的基礎上,仍然完成了12項一等獎。
  • 12個項目和個人榮獲2019年度省科學技術獎
    河北日報訊(通訊員王娜 記者孟憲峰)近日,全省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召開,對獲得2019年度河北省科學技術獎勵的項目和個人進行表彰,廊坊市共12項(人)獲省級科學技術獎。獲獎名單中,廊坊市「航天飛行器捷聯慣導柔性測試技術與裝備研發及其應用」「機械化建造裝配式大型矩形斷面地下工程綜合技術」等5項成果獲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工程鋼筋加工自動化成型技術和設備研發與產業化」「膨脹阻燃與納米複合關鍵技術在礦井火災防控材料中的應用」等5項成果獲省科技進步三等獎。雲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的閔卿旭教授和河北臨空智庫有限公司的約翰·卡薩達教授被授予河北省科學技術合作獎。
  • 2019年度重慶市科學技術獎揭曉,兩位院士獲科技突出貢獻獎
    重慶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22日召開,2019年度重慶市科學技術獎正式揭曉,142項成果獲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技進步獎。6家企業獲企業技術創新獎,1名外籍科技專家獲國際科技合作獎。重慶大學周緒紅院士、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卞修武院士獲科技突出貢獻獎。
  • 2019年度重慶市科學技術獎揭曉
    人民網重慶9月22日電(胡虹) 22日,重慶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召開, 2019年度重慶市科學技術獎揭曉。重慶大學周緒紅院士、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卞修武院士獲科技突出貢獻獎,142項成果獲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技進步獎,6家企業獲企業技術創新獎,1名外籍科技專家獲國際科技合作獎。
  • 2019年度重慶市科學技術獎揭曉 兩院士獲科技突出貢獻獎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9月22日10時20分訊(記者 伊永軍)今(22)日,重慶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召開,2019年度重慶市科學技術獎正式揭曉。重慶大學周緒紅院士、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卞修武院士獲科技突出貢獻獎,142項成果獲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技進步獎,6家企業獲企業技術創新獎,1名外籍科技專家獲國際科技合作獎。
  • 2019年度重慶市科學技術獎,揭曉!
    今(22)日,重慶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召開,2019年度重慶市科學技術獎正式揭曉。重慶大學周緒紅院士、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卞修武院士獲科技突出貢獻獎,142項成果獲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技進步獎,6家企業獲企業技術創新獎,1名外籍科技專家獲國際科技合作獎。
  • 2020年度河南省科學技術獎評審結束,鄭州佔比過半
    10月14日,記者從鄭州市科技局獲悉,2020年度河南省科學技術獎評審工作已經結束,共評出河南省自然科學獎、省技術發明獎、河南省科學技術進步獎授獎建議項目292項,其中一等獎23項、二等獎121項、三等獎148項。
  • 吉安六個項目榮獲2019年度省科學技術獎
    吉安新聞網訊(記者陳力)8月4日,記者從吉安市科學技術局獲悉,近日,省政府發布了《江西省人民政府關於2019年度江西省科學技術獎勵的決定》,2019年度江西省科學技術獎共授獎148項優秀科技成果,其中吉安市共有六個項目獲獎。
  • 重慶市揭曉2019年度科學技術獎
    中新網重慶9月22日電 (記者 鍾旖)重慶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22日召開,2019年度重慶市科學技術獎正式揭曉。中國工程院院士周緒紅、中國科學院院士卞修武獲科技突出貢獻獎,142項成果獲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技進步獎,6家企業獲企業技術創新獎,1名外籍科技專家獲國際科技合作獎。重慶市科學技術獎由重慶市人民政府設立於1997年,旨在獎勵重慶科學技術進步活動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個人、組織,以調動科技工作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推動當地科學技術進步,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
  • 無限舟山丨我市5個項目獲2019年度浙江省科學技術獎
    近日,我市5個項目獲2019年度浙江省科學技術獎,其中「浙江近海漁業資源養護關鍵技術創新與應用」項目獲省科學進步獎二等獎。來源:無限舟山申明: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 萬書波獲2019年度山東省科學技術最高獎
    今天,山東省科技創新大會在濟南舉行,會上,宣讀了2019年度省科學技術獎獲獎項目(人選),萬書波獲2019年度山東省科學技術最高獎。根據《山東省科學技術獎勵辦法》及其實施細則有關規定,經省科學技術獎勵委員會審議、省科技廳審核、省政府常務會議同意, 2019年度省科學技術獎獲獎項目(人選)共
  • 2019年度廣東省高校重點科研平臺和項目立項公示
    信息時報訊(記者 孫小鵬 通訊員 王豔君)日前,廣東省教育廳公示了2019年度廣東省高校重點科研平臺和項目擬立項名單。全省重點平臺、創新團隊項目、重點領域專項和重點研究項目共擬立項323項,其中人文社科類98項、自然科學類225項。
  • 廣州市科學技術局關於2020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提名項目的公示
    根據《廣東省科學技術廳關於2020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提名工作的通知》(粵科函區字〔2020〕391號)的要求,市科技局擬提名2020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項目共87項,現予以公示(詳見附件),公示期為2020年8月18日至2020年8月24日。
  • 14個項目通過本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初評,透露深圳科創秘密
    8月3日,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正式公布了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的初評結果,14個深圳項目初評通過。1 獎項數量持續上升,含金量相當高2017年度,深圳高校、科研機構及企業主持或參與完成的15個項目獲得國家科技獎;2018年度,獲得國家科技獎的項目為16項;2019年度,獲得國家科技獎的項目達20項。
  • 2019年度北京市科學技術獎突出「標杆人才」
    圖集 新華社北京9月10日(記者蓋博銘)2019年度北京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10日舉行,清華大學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薛其坤與龍芯中科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胡偉武榮獲北京市突出貢獻中關村獎,摘得北京科學技術最高獎桂冠。
  • 建星集團榮獲「2019年度華夏建設科學技術獎」三等獎
    近日,華夏建設科學技術獎勵委員會公布「2019年度華夏建設科學技術獎「獲獎名單,建星集團參與完成的科研項目《鋁合金模板關鍵技術研究和標準編制》獲2019年度華夏建設科學技術獎三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