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家足在看博士論文
周緒紅院士(左一)帶領團隊在土木工程學院實驗室
戴欣用圖解釋無線充電原理
玻璃纖維拉絲車間 受訪者供圖
本報訊 (重慶晨報·上遊新聞記者 陳竹)昨日,重慶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召開,2019年度重慶市科學技術獎正式揭曉,142項成果獲科學技術獎。
據重慶市科技局介紹,今年的技術發明獎和科技進步獎獲獎成果突出技術創新和成果應用轉化。
104項獲獎成果聚焦大數據智能化、裝備製造、材料工業、生物醫藥等重點領域,佔比達到73.2%。如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獲獎成果「高性能特種玻璃纖維及綠色製造關鍵技術創新與產業化」開發了全球品種最多的系列特種玻璃纖維,實現核心技術自主可控,產品國內市場佔有率超過30%,近3年直接經濟效益超65億元。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獲獎成果「高效安全海上風電機組關鍵技術及產業化」研發的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5兆瓦級海上風電機組,其一體化設計、智能控制等關鍵技術國際領先,近3年銷售收入達13億元、銷售訂單達82億元,培育了重慶市風電產業鏈。
此外,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技進步獎的獲獎成果中,體現了產學研協同創新能力不斷提升。76項成果由不同性質的單位合作完成,佔比達到53.52%。49項成果由企業牽頭完成,佔比達到34.51%。60項成果由市內外單位合作完成,佔比達到42.3%,特別是與四川省合作完成19項成果,佔比31.67%,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協同創新更為緊密。
獲獎項目介紹
高性能特種玻璃纖維 讓國產5G手機比蘋果5G手機信號強20%
5G下載一部高畫質電影只需1秒鐘,也就是一眨眼的工夫。為什麼這樣快?「玻璃纖維」有很大作用。
在昨日召開的重慶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重慶國際複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聯合重慶理工大學、四川大學等單位共同研發的「高性能特種玻璃纖維及綠色製造關鍵技術創新與產業化」成果獲得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該技術可以生產幾百種型號的玻璃纖維。「這種材料可以做成直徑3微米左右的細絲,相當於一根頭髮的百分之一。」項目牽頭單位負責人介紹,用玻璃纖維做成5G手機的天線,信號強度損耗小,相比蘋果5G手機,信號要強20%以上。
5G要求傳播介質材料的介電常數和介電損耗要小,且在較寬頻率範圍內保持穩定,「一般材料的介電常數在6.2左右,我們技術可使其達到4.1,電損耗低於0.001。」
除了5G領域,玻璃纖維還可應用在物聯網、飛機、新能源、軌道交通、軍工等領域。比如,用它做成飛機外殼,可減輕飛機的自重,不僅更省油,也減小了飛機的製造難度。
過去,特種玻璃纖維核心技術長期被國外巨頭掌握。該技術攻克了特種玻璃纖維量產小、成型難、能耗高、環境汙染大以及品質不穩定等關鍵瓶頸問題,「我們在國內率先實現了異形比為1:3和1:4高性能特種玻璃纖維的穩定生產,異形纖維最高填充可達70%,填補了國內空白。」
今年3月,重慶國際複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在長壽的新材料研發生產基地正式投產,這是國內最大的特種玻纖研發生產基地。該基地規劃建設7條特種玻璃纖維生產線,預計2022年全部建設完成後,可實現年銷售收入6億元。
重慶晨報·上遊新聞記者 陳竹
高性能無線充電系統 讓電動車邊跑邊充電,電損僅6%
想開電動車出去「浪」卻擔心續航裡程不夠?別擔心,重慶這項技術該技術可實現「即停即充、邊走邊充」。昨日,由重慶大學、江蘇方天電力技術有限公司、廣西電網有限責任公司電力科學研究院共同研發的「高性能電動汽車動/靜態無線充電系統關鍵技術及應用」獲得重慶市技術發明獎一等獎。
「地面的供電裝置是分立放置的,當接收裝置移動至供電裝置上方時,充電過程將會快速啟動。」該成果的主要負責人,重慶大學自動化學院教授戴欣介紹,充電過程中,電能有效傳輸高度達27釐米,基本滿足了市面上所有家用車的底盤高度。
傳統的動態無線充電通常需要限制車速在20km/h以下,而該成果使動態無線充電適應最高車速達到120km/h,實現了電動車「即停即充、邊走邊充」的高性能靈活電能供給方式。
「無論是直充還是無線充電,都會有損耗。」戴欣說,傳統電動車無線充電技術的充電效率只有80%左右,而該團隊研發的新技術可讓無線充電效率最高可達94%,僅損失6%,大大提高了電能的使用率。
戴欣說,傳統的供電裝置在沒有充電時也在運行,這不僅有電能損耗,還產生了對外電磁曝露。通過新技術,只有當接收裝置和供電裝置「配對」成功,給電池充電時才打開開關,沒有供電的區域則處於關閉狀態,大大降低了對外的電磁影響。
戴欣表示,該技術已進入產業化推廣階段。下一步他們將研究電動汽車無線充電網絡和電網的互動,不僅讓電網給電動車供電,也讓電動車行駛所產生的能量補給電網,「未來電動車續航再也不是事兒,人們將不再有充電的煩惱。」
重慶晨報·上遊新聞記者 陳竹
聲音
周緒紅談未來建築: 以工業化信息化智能化為基礎的綠色建築
昨日,重慶大學周緒紅院士獲科技突出貢獻獎。記者當日在「新建造·新建築」2020裝配式建築與新材料創新應用發展研討會上採訪了他。
周緒紅院士說,目前國家正在大力發展裝配式鋼結構建築。而冷彎薄壁型鋼結構房屋用鋼量低、自重輕、裝配效率高、人工投入少。生產和施工過程均為幹作業,噪聲、粉塵和建築垃圾排放小,且房屋品質易保證,是一種具有廣泛應用前景的裝配式綠色建築。
「未來的建築就是以工業化、信息化、智能化為基礎的綠色建築,包括生產、施工過程的綠色化和建築使用過程中的綠色化。」周緒紅院士說。
與傳統的鋼筋混凝土結構相比,這項技術可節省四到五成混凝土,綜合成本基本持平;與傳統的鋼結構相比,可節省用鋼量三到四成,綜合成本降低三成左右。「搞土木工程就要重實踐、講應用。」周緒紅說,未來他希望更高、抗震性能更好的建築,也希望他的技術被更多人採用,能在中國的農村、小鎮得到廣泛的運用。
另外,他還設想將智能化加到建築中來,比如一些擰螺釘和焊接的施工工作繁重枯燥,可以由機器人來完成。同時,未來太陽能和風能設備可以作為房屋的一部分,將隨著房屋建設進行一體化修建,這些房子就可以白天蓄能,電能完全可以由房子自給自足。
重慶晨報·上遊新聞記者 付迪西 實習生 劉寧
人物
美籍教授在西大建立起 全國首個積分幾何科研團隊
昨日,西南大學數學與統計學院美國籍教授周家足獲重慶市國際科技合作獎。
66歲的周家足出生在貴州榕江縣,1974年赴武漢大學讀書,1986年獲碩士學位,1988年赴美國坦普爾大學攻讀博士學位,1994年獲博士學位後留美,2003年,被貴州省以特殊專家引入貴州師範大學任教。
「選擇回國,一方面當時國內積分幾何幾乎處於後繼無人的狀態,同時也考慮到父母都在貴州老家。」2003年回到貴州後,周家足同時還在武漢大學(特聘講座教授)招收積分幾何碩士和博士,2006年受聘於西南大學,任數學與統計學院特聘教授、數學與統計學院院長助理、數學研究所所長。
周家足主要從事積分幾何、幾何不等式、凸幾何分析等方面研究,在西南大學建立了全國首個積分幾何科研團隊,推動組建數學與統計學2個一級學科博士點和博士後流動站。
回國工作10餘年來,周家足先後在全國推動組建了4個研究積分幾何與凸幾何團隊,全國積分幾何博士點從原來的1個發展為4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從0項發展到50多項。在他的推動下,全國共有40餘名積分幾何與凸幾何博士畢業,徹底改變了國內積分幾何與凸幾何領域後繼乏人的狀況。其中,由他指導培養的博士就有14名。
在此期間,周家足還組織了20多次大型國際會議,邀請400餘名世界著名學者來華講學和交流,推薦引進多名世界著名數學家傑出人才來華工作與學術交流。
博士生導師退休年齡通常在65歲,今年66歲的周家足原計劃在帶完最後一位博士後退休,「如果高校還有需要,我也願意繼續盡一份力,我希望我的學生們能夠更快成長,超越我,才能讓國內積分幾何與凸幾何學科的發展更有希望」。
重慶晨報·上遊新聞記者 王乙竹
科學技術獎
自然科學獎24項
一等獎8項、二等獎10項、三等獎6項
技術發明獎4項
一等獎2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1項
科技進步獎114項
一等獎20項、二等獎45項、三等獎49項
企業技術創新獎
6項
國際科技合作獎
1人
突出貢獻獎
重慶大學周緒紅院士、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卞修武院士獲科技突出貢獻獎。
周緒紅院士在鋼結構、鋼-混凝土混合結構等領域研發成果國際領先,廣泛應用於卡達、科威特等30多個國家和國內廣東、重慶等省市的300餘項工程,近3年新增產值152.45億元,經濟和社會效益顯著,帶領重慶大學土木工程學科躋身全國第一方陣。
卞修武院士在國際上開創了腫瘤血管免疫微環境研究新領域,創建了「國家新藥創製腫瘤幹細胞技術平臺」,建立「腫瘤幹細胞研究」國家重點領域創新團隊,使我市腫瘤血管病理學研究躋身國際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