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堪稱中國最為神秘未知的一本書。就連博學如司馬遷,他對《山海經》也是抱懷疑態度。
據《史記》載:「言九州山川,尚書近之矣。至禹本紀、山經所有怪物,餘不敢言之也。」他認為,談九州山河,《尚書》接近於事實,而《禹本紀》、《山經》中所有怪物,他不敢談論。但事實上,司馬遷錯了,因為記錄大禹時期的地理的,正是《山海經》。堯舜時期,天下洪水泛濫,民不聊生,舜就讓禹去治理到處泛濫的洪水。
在治理洪水期間,禹的助手們,走過了名山大川和人跡罕至的地方,這一路上,就順便記錄下了有關地理、動植物和當地居民的生活。大禹治水成功後,就把那些收集到的地理、動植物等信息編錄成了《山海經圖》。
由於《山海經圖》採用的是地圖的形式,後世的人,就把圖上的文字進一步精細化、通俗化,編寫成了《山海經》。
《山海經》分成《山經》和《海經》兩部分,其中《海經》中又包含有一個相對獨立的《大荒經》。這三部經分別反映了山、海和大荒這三種地貌。
那麼,這又是怎樣的三種地貌呢?都位於現在哪些地方呢?
既然《山海經》是在大禹治水時期實地勘察而記錄的信息,那內容按理說應該是科學考察資料,但為什麼又寫了很多充滿神怪詭異的事物?
作為一本曠世奇書,《山海經》有太多令人遐思邇想的未解之謎。
也正因為如此,《山海經》被稱為「天書」,但這本「天書」裡,其實凝聚了歷史、天文、生物和地理等華夏先民的智慧。
看懂了這本書的人會發現,雖然《山海經》看似志怪神話,但是對比《史記》來說,更為可信。
為什麼要讀《山海經》?
1)地理價值
與其說《山海經》是志怪古籍,不如說它是一本地圖。
據專家考證,《山海經》記錄了2000多個地名,其中有700多個可以在現實中找到。
目前學術界的主流觀點認為,《山海經》中的《五藏山經》皆能找到對應的地理區域。
《西山經》描述的地理範圍是華山至帕米爾高原,《中山經》則描述了山西省南部、河南省西部和安徽省北部。
《東山經》描述的是山東省,核心是泰山附近,《南山經》描述了南嶺山脈,也有一些四川盆地的記載。
可見,《山海經》的作者生活在中原地區,《五藏山經》有可能是夏朝或商朝遺留的地理資料。
而《海外經》和《大荒經》,有可能是春秋戰國時期補充的地理知識。
2)歷史價值
在《山海經》的描述中,許多山上盛產玉石,甚至還有銅鐵等金屬,而後人在山上根本找不到,因此認定《山海經》內容為虛構。
實際上,這正好顯示了《山海經》的古老程度。
在夏商時期,金屬是一種神聖且稀有的物質,被用來製作祭祀禮器,能發現金屬礦物的山,被稱為神山很正常。
上古時期,所有紋理特殊的巖石都可稱為「玉」,也不是我們理解的「玉器珠寶」。
另外,上古時期的華夏先民對大山非常崇拜,因為這是食物的來源,也是部落的居所。
部落向外人介紹自己的家園時,會誇大這種崇拜心理,變成「滿山金玉」、「遍布奇鳥異獸」的傳說。
而《山海經》將這種民間傳說,如實記載了下來。
在文字出現以前,古人只能通過傳說和神話口述歷史。
我們看到的《左傳》、《史記》等歷史著作,除了政治因素的影響,還有作者的主觀因素,屬於「人工處理」過的歷史。
《山海經》不會記載「君權神授」,也沒有三皇五帝的「禪讓」,更沒有「倫理道德」,它只是平鋪記敘,告訴你曾經有這麼一個物種、一個國家和一段歷史。《山海經》記載的,是最原始的第一手資料。
3)文化價值
中國最古老的神話經典,除《山海經》以外再無其他。
《后羿射日》、《精衛填海》、《夸父追日》、《大禹治水》、《黃帝戰蚩尤》,這些神話故事均出自《山海經》。
女媧、羲和、常羲、帝俊和西王母等幾十個歷史人物,也都是出自《山海經》。
歷朝歷代的神話小說,如《淮南子》、《拾遺記》、《酉陽雜俎》和《西遊記》等,均離不開《山海經》奠定的基礎。
清代李汝珍《鏡花緣》,小說中提到的女兒國、無腸國、君子國、大人國、小人國、黑齒國、犬封國等30多個國家,正是從《山海經》中幻化而來。
《山海經》中的異獸,更是成為國內外文學、藝術、影視創作的靈感來源。
《大聖歸來》、《大魚海棠》、《西遊:降魔篇》、《西遊:伏妖篇》、《捉妖記》、《三生三世十裡桃花》、《山海經之赤影傳說》、國外的《神奇動物在哪裡》等。
4)培養想像力
閱讀《山海經》,還有一點很重要,就是想像力。我們總羨慕國外尤其是好萊塢的創造力,卻未曾想幾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有了驚人的想像。天馬行空的異獸,神奇的國度,還有離奇的神話,每一個都能激發現代人的創造靈感。
讀《山海經》能讓我們認清自己的無知,培養謙虛和想像力,這種心境,也是越來越浮躁的環境下,所有的文化人必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