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的印象裡,《山海經》是一部荒誕的怪書,書中既有補天追日、填海造人的神話,也有「狀如狐而九尾」的奇珍異獸。
由於裡面的東西太過離奇,以至於一直以來都沒人敢相信。甚至史學大家司馬遷都直言書中內容為「餘不敢言也」。
然而隨著科技的進步,書中那些荒誕的記載卻一個又一個地被證實。這不禁讓人發出感嘆,這些人類聞所未聞的神鬼志怪,難道真的是上一個高階文明的遺留?
何羅魚,《山海經》中記載其「一首而十身,其音如吠犬,食之已癰」,一個頭而十個身子,聽起來就很不要可思議,而根據清朝王士稹《香租筆記》記載,「今登萊海上三月,何羅魚始至,味甚美,即寧波之鯗也」,可見,這種「一首十身」的怪魚,就是我們現在常見的魷魚。
《山海經》裡記載了這樣一種魚,「狀如鯉魚,魚身而鳥翼,蒼文而白首赤喙,常行西海,遊於東海,以夜飛。」說這種魚在西海上行走,在東海裡遊泳,長著鳥的翅膀,會飛。而這種在《山海經》稱之為文鰩魚的生物,其實就是我們在海裡常見的飛魚。
真實的飛魚胸鰭相比於別的魚格外發達,就像鳥類的翅膀一樣。飛魚遊動速度極快,並能夠跳出水面十幾米的高度,隨後展開魚鰭,能夠在空中滑翔數百米。而飛魚鳥翼魚身,頭白嘴紅,背部有青色的紋理,且通常夜間飛行的特徵與習性,也與書中描繪驚人地吻合。
《山海經》裡還有一種名為「豪彘」的異獸,其「狀如豚而白毛,毛大如笄而黑端」,說的是它像豬但是毛是白的,毛就像簪子一樣粗而且末端是黑色的。講到這裡大家也許能夠像想像的到,這種異獸其實就是豪豬。
「公共怒觸不周山」是《山海經》裡一個非常經典的故事,中學課本中也有收錄這篇文章。關於不周山,書中記載為「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負子,有兩黃獸守之。有水曰寒署之水。水西有溼山,水東有幕山。」
而我們比對世界地圖就可以知道,所謂的「西北海」,就是亞歐大陸西北方的地中海,那麼西北海外的大荒之地,指的應該是北方呈現出荒漠景觀的非洲。而在非洲,也恰巧有這麼一座裂開卻不合的山,也就是東非大裂谷,那負責鎮守以讓人無法通過的「兩黃」,就是撒哈拉沙漠。寒暑河,指的正是從中穿過的尼羅河。
20世紀50年代,美國著名學者亨利埃特默茨女士按照《山海經》中所描述的距離和方向進行實際勘察,竟在美洲大陸找到了書中的路線圖。
《山海經》的「東山經」部分詳細地描述了美洲的落基山脈、內華達山脈、喀斯喀特山脈和海岸山脈,而其中關於地形地勢、動植物以及河流的描述與現實中的美洲幾乎完全吻合。
要知道,亞歐大陸與美洲大陸隔海相望,沒有陸地相連,當時的交通方式絕對不可能讓人去到美洲再回來著書。
那麼,究竟是什麼人留下了這部《山海經》呢?
西方考古學家大衛·理查曾認真研讀過《山海經》,在認真比對了相關資料後,他提出了一個十分大膽的結論:《山海經》中的異獸很有可能是毀滅上次文明的核輻射的產物。
早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科學家就曾在非洲就發現過20億年前的核反應堆,其後的地質考古中也發現了多處類似放射性武器爆炸留下的證據。
比如古巴比倫遺蹟中被高溫融化的巨塔、巴西發現的高溫融化的石山等,在這些遺址處都發現了疑似核爆產生的玻璃化物質。
如果早在人類文明誕生以前就有核爆,說明人類文明之前,尚有更高階的文明,書中的天文地理知識,正是他們留下來的,只不過時間久遠,傳到人類文明興盛時期,早就成了神鬼志怪。
雖然大衛·理查的理論缺乏證據,但他為我們揭開《山海經》背後的謎團提供了一個思路。面對書中越來越多的荒誕記載被證實,這部千古第一奇書,總會有真相大白的一天。
在這裡我還是建議大家讀一讀《山海經》,因為它並不僅僅是一本神話故事,它還記錄了有關遠古時期的天文、地理、神話、巫術、宗教、物產、民俗、醫藥、異國等諸多方面的內容,它是中國歷史上一部想像力非凡的百科全書,被人譽為華夏文明第一寶典,值得每一個人細細品鑑。
由吉林出版集團出版的《山海經》,配有全白話文的注釋翻譯,便於理解。並配有書盒包裝,十分精緻,可用於收藏。而且書盒上下用布條包裹,長期存放不易磨損。
該書因為配有譯文,所以不會出現看不懂的問題。另外每一章節都有相關附圖,生動形象,更加便於理解,故而也適合小孩子課外閱讀,以便於增長視野,拓寬知識。
目前該書全套僅售49元,無論是自己收藏還是贈送朋友,又或是作為作為親子讀物讀給孩子聽,都是物有所值。
大家點擊下方商品卡即可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