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諾(Juno)是第一個被派往研究我們太陽系最大行星的太陽能太空探測器。更好地了解木星將有助於天文學家了解正在被發現的繞著其他恆星運行的大型行星。
據了解,美國宇航局NASA的朱諾·木星探測器已經捕捉到了太陽系最大衛星的空前景象。在2019年12月26日木星的一次近距離飛行中,朱諾號在紅外光下將冰冷的衛星木衛三的北極地區進行了製圖,這是其他太空飛行器之前從未做過的。
科普!朱諾號發現木衛三北極重要信息 地球上也發生了類似的現象
朱諾使用其Jovian紅外極光測繪儀收集的數據表明,木衛三的北部河段與更靠近月球赤道的地點截然不同,後者比水星大。
科普!朱諾號發現木衛三北極重要信息 地球上也發生了類似的現象
在2019年12月26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朱諾(朱諾號)太空飛行器上的JIRAM紅外成像儀拍攝的帶注釋的圖像的中心,可以看到木衛三的北極經度為0度。
羅馬國家天體物理研究所的朱諾共同研究人員亞歷山德羅·穆拉說:「 JIRAM數據顯示,等離子的沉澱已改變了木衛三北極及其周圍的冰。這是我們能夠與朱諾號第一次學習的一種現象,因為我們能夠看到整個北極。」
該等離子體由來自太陽的帶電粒子組成,這些粒子被木星的強大磁場捕獲。與其他任何一個衛星不同,木衛三在5269公裡寬處具有自己的磁場,該磁場將等離子體匯聚到兩極。
地球上也發生了類似的現象,這解釋了為什麼極光發生在我們星球上的高緯度地區。但是木衛三沒有阻礙和被這些粒子照亮的環境,因此它們猛烈地撞擊了兩極及其周圍的冰中。
結果,木衛三的極地冰在結構層面被壓成非晶態。任務小組成員說,這種重擊的冰具有與低緯度高度有序的結晶冰不同的紅外特徵。
科普!朱諾號發現木衛三北極重要信息 地球上也發生了類似的現象
這項耗資11億美元的朱諾探測器於2011年8月發射,並於2016年7月到達木星,其任務是幫助科學家更好地了解這顆巨型行星的組成、結構、形成和演化。
朱諾號在高度橢圓形的軌道上環繞木星,在每53.5天(地球日)發生一次近距離通行時收集各種數據。在2019年12月的相遇中,朱諾號認為木衛三的北極是在北極。因此,任務小組調整了探頭的方向,使其能夠使用JIRAM和其他儀器研究神秘區域。
朱諾從大約100000公裡的距離收集了大約300幅紅外圖像。任務小組成員說,這些圖像的解析度約為每個像素23公裡。
義大利宇航局JIRAM儀器項目經理朱塞佩·辛多尼在同一份聲明中說:「這些數據是朱諾觀測木星衛星的強大科學技術的又一例證。」
朱諾號於2011年8月5日從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發射升空。幾十年來,儘管另外八架太空飛行器在木星附近飛行,但朱諾與眾不同的部分,是它能夠從木星附近產生太陽能。其他太空飛行器依靠核能,但近幾十年來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新一代生成量已經減少。
「由於提高了太陽能電池的性能,高能效的儀器和太空飛行器,可以避免木星陰影的任務設計以及使總輻射最小化的極軌道,朱諾號上才有可能獲得太陽能。」 2016年,朱諾號抵達木星時,NASA記錄所有太空飛行器的太陽距離最新記錄。(先前的記錄保持者是羅塞塔號,它於2014年到達67P彗星-超出了火星的軌道。)
2013年10月9日,朱諾號乘飛機飛離地球之前,獲得了超過3.9公裡/秒的提速。該飛機拍攝了我們地球的圖像。
2016年2月,朱諾號太空飛行器進行了一次機動,準備在2016年7月4日到達時為這家天然氣巨人開航。獨立日過去曾是NASA太空飛行器抵達的一個吉祥日子。例如,火星探路者和旅居者號任務到達了火星(1997年)以及深空計劃與坦普爾1號彗星發生碰撞(2005年)。
太空船1號也是美國宇航局在火星上的第一個著陸器,也應該在1976年7月4日降落,但是當飛船離地球越來越近時,圖片顯示著陸點太難著陸了。維京1號於1976年7月20日成功降落在另一個地點,距人類首次登月7天。
科普!朱諾號發現木衛三北極重要信息 地球上也發生了類似的現象
在太空探索的前30年中,深空探測器使用核能發電機為火星以外的寒冷和黑暗的外部太陽系提供充足的電力。在21世紀,太陽能技術已經得到了足夠的改進,以使其適合在這些太空飛行器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