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星探測器朱諾號再次發生故障:進入保護性「安全模式」

2021-01-19 新浪探索



美國宇航局(NASA)的「朱諾號」太空飛船在不到一周時間裡第二次發生故障。目前,「朱諾號」位於木星附近。NASA官員表示,「朱諾號」於美國東部時間10月19日凌晨1:47進入了保護性的「安全模式」,導致無法收集任何數據。「朱諾號」於10月19日第二次接近木星。


「朱諾號」項目經理裡克·尼巴肯(Rick Nybakken)在公告中表示:「在進入安全模式時,太空飛船距離接近木星的最近點還有超過13個小時。我們距離木星更強的輻射帶和磁場還有相當遠的距離。太空飛船保持健康狀態,我們正啟動標準的恢復程序。」


NASA官員表示,一次「軟體性能監控」導致太空飛船計算機發生重啟,隨後「朱諾號」進入了安全模式。這與「朱諾號」推進系統閥門的問題無關。


NASA於上周五公布了「朱諾號」閥門存在的問題。當時的問題導致操作員推遲了太空飛船最後引擎的點火。這一操作原本將在「朱諾號」接近木星時完成。這將使「朱諾號」圍繞木星的軌跡從當前的53天橢圓形軌道切換至14天軌道,即最終的科研軌道。


NASA官員表示,下一次點火的時間窗口將是在12月11日,即「朱諾號」下一次接近木星時。


「朱諾號」於2011年8月發射,項目耗資11億美元。飛船於今年7月4日抵達木星附近。「朱諾號」主要的科研目標包括繪製木星的內部結構、構成成分、引力和磁場。這些信息將幫助人類了解,木星和太陽系的其他部分如何形成和發展。


最初的計劃提出,在最終的14天軌道中,「朱諾號」圍繞木星飛行超過30次。太空飛船在每次接近木星時將收集到最重要的數據,而在大部分情況下,「朱諾號」與木星的距離都較遠。




朱諾探測器到底是啥?


木星探測器「朱諾」於北京時間7月5日11時53分成功進入繞木星軌道,開始圍繞木星——這顆太陽系最大的行星運轉。


朱諾承擔著重要的科學觀測任務,為達成相關目標,飛船採取木星極軌道,飛行高度很低,它需要飛的非常低,以便獲取精確的引力場測量數據。這樣的軌道設計可以避免進入危險性最高的輻射區域,從而最大限度保護飛船的安全。木星的輻射帶分布有點類似地球上空的範艾倫輻射帶,但其強度要強得多。


朱諾探測器在圍繞木星運行過程中,最近時距離木星雲層頂部僅有不到5000公裡,每11天圍繞木星運行一周,考察任務預計將在2018年2月20日結束,屆時飛船將主動受控墜入木星大氣層焚毀。


一、關於朱諾任務的基本情況


(一)命名:


本次任務被命名為「朱諾」(JUNO)這是以羅馬神話中萬神之王「朱庇特」(Jupiter)的妻子,女神「朱諾」的名字命名的。女神朱諾擁有穿透雲霧,洞察真相的力量,非常適合用於本次探測任務的命名。科學家們希望這艘飛船也將能夠看穿木星厚厚的大氣和雲層,洞察其內部結構。


(二)飛船基本參數


飛船本體:高3.5米,直徑3.5米(太陽能帆板收起)


太陽能帆板:單塊太陽能帆板尺寸:9米X2.65米,總受光面積超過60平米,其中一共包含18698塊太陽能晶片單體;總發電量:地球軌道附近約14千瓦,木星軌道附近約400瓦;


質量:發射質量為3625公斤,其中包括飛船本身質量1593公斤,1280公斤的燃料以及752公斤的氧化劑。


(三)發射火箭


宇宙神V551型火箭,即火箭一級採用一枚宇宙神火箭芯級,捆綁5枚固體助推火箭,再配置半人馬座上面級構成,搭載載荷之後的總高度大約60米,加注燃料後總重量約574噸。


(四)項目期間的一些裡程碑標誌


1)時間:2011年8月5日


事件:朱諾發射升空


發射地點:美國佛羅裡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SLC-41發射臺;發射時地球-木星距離:7.16億公裡,信號以光速傳播單程需要39分50秒;


2)時間:2013年10月9日


事件:地球引力彈弓


從地球發射到地球飛掠,探測器飛行距離:16億公裡,地球飛掠時距離地面最近500公裡;


3)時間:2016年7月5日


事件:進入木星軌道


入軌時地球-木星之間距離約8.69億公裡,信號以光速傳播單程需要48分19秒;


從發射到進入木星軌道,探測器飛行距離:28億公裡;


4)時間:2018年2月


事件:任務結束


(五)項目投資

 

朱諾項目總投資大約11億美元,包括探測器研發、科學載荷、發射服務、運行經費、科學數據處理與測控支持等相關服務費用。

 

二、探測器基本情況

 

朱諾是一艘採用自旋穩定的太陽能飛船,設計採用大橢圓極軌道方案以避開木星強大的輻射帶。整個項目的設計思路是全部採用成熟技術,項目全部採用現成的科學設備,不需要新研發新技術。

 

1)為什麼採用自旋穩定設計?

 

對於朱諾而言,和美國宇航局早期的「先驅者」飛船一樣,自旋將增強飛船指向的穩定性並方便地面控制。在發射後一直到太陽能帆板展開之前的這一段時間內,朱諾飛船的自轉將由仍然與飛船連接在一起的火箭上面級完成。整個項目期間朱諾的自轉速度也是有變化的:在巡航階段自轉速率是每分鐘1圈,科學考察階段是每分鐘2圈,主引擎工作調姿階段會臨時性改為每分鐘5圈。

 

為了簡化設計並減少質量,朱諾搭載的所有設備都是固定安裝的。當圍繞木星運行時,隨著飛船自轉,所有設備在一圈的時間內會將木星在其觀測視野中掃過一次。當飛船處於每分鐘2圈的工作狀態時,在朱諾飛船從木星一個極地上空飛到另一端的極地上空的兩個小時時間內,相關科學設備將掃過木星400次。

 

2)推進系統

 

為了控制重量並增加冗餘設計,朱諾飛船採用雙模式推進系統,包括一臺使用兩種推進劑的主引擎以及多臺使用單一推進劑的調姿發動機。

 

朱諾飛船上安裝的一臺Leros-1b主發動機是一臺645牛頓雙推進劑引擎,使用聯氨-四氧化二氮推進劑。其發動機噴口被固定在探測器後部,主要作用是較大的軌道調整和減速制動等。

 

除了主發動機之外,探測器上還安裝了12臺推力較小的調姿發動機,它們的存在讓飛船在三維空間進行姿態調整成為可能,同時它們也會被用於進行較小的軌道調整。

 

3)命令與數據處理

 

朱諾探測器的命令與數據處理系統採用一臺RAD750型飛行處理器,自帶256M快閃記憶體及128MDRAM本地存儲。

 

4)電子保護艙

 

為了保護敏感的電子設備,朱諾飛船首次採用了輻射防護電子艙,這一設計未來對於同樣前往高強度輻射環境執行任務的探測項目具有參考價值。這個採用鈦金屬製成的防輻射電子艙大小和一輛SUV型轎車後部的行李箱相當,其防護層厚度超過1釐米。飛船的指令與數據系統(相當於探測器的大腦)、電力與數據分發系統(相當於心臟)以及大約20套其他電子設備就被安裝在其中,整個電子艙的重量超過200公斤。

 

5)太陽能發電

 

木星距離太陽比地球遠5倍,因此在木星附近接收到的太陽能功率大約僅有地球附近的1/25。朱諾將是首個在如此遙遠的距離上使用太陽能為動力的飛船,因此朱諾飛船的太陽能帆板面積必須儘可能的大,以便產生足夠多的電力。

 

朱諾之所以敢於採用這樣大膽的方案,得益於在過去20年間太陽能晶片在發電效率上超過50%的提升。另外,根據設計,朱諾飛船的能耗功率本身也是非常低的,這是一艘能源效率很高的飛船。

 

朱諾飛船的3根太陽能帆板從其六邊形的本體伸出,使展開太陽能帆板後的飛船寬度超過20米。這些太陽能帆板在太空展開後,一直到任務結束,除了在飛掠地球期間的數分鐘時間內,都將一直保持正對太陽的方向。當然,和其他飛船一樣,為了能夠放進火箭整流罩內,在發射時,太陽能帆板都是處於摺疊狀態的。

 

三、朱諾飛船的科學載荷

 

朱諾飛船攜帶的載荷中包括29臺感受器,它們將數據傳輸給9臺載荷。其中的8臺科學載荷——包括MAG,MWRz,重力科學,WAVES,JEDI,JADE,UVS以及JIRAM設備被歸為科學載荷;最後一個JunoCam相機則主要是一臺用於教育和公眾宣傳目的的載荷。

 

由於朱諾採用的是大橢圓軌道,在其運行時有時候會距離木星很遠,有時候則會很近,因此絕大部分的科學探測任務將在軌道上最接近木星的大約3個小時內進行,當然在軌道上其他位置時也會進行校準、一些遠距離觀測以及磁場探測等科學探測工作。

 

1)Gravity Science——重力科學載荷

 

重力科學載荷將賦予朱諾探測器對木星引力場的探測能力,據此我們將探查木星的內部結構。

 

朱諾探測器上安裝的兩臺發射機應答器分別在X波段和Ka波段工作,它們能夠接收來自地球上美國宇航局深空網(DSN)系統向飛船發送的信號並立即向地球返回一個對應信號。這些回傳信號在抵達地球時,地面科學家們將對信號頻率進行分析,由於木星引力場的局部性差異,這些信號將顯示輕微的頻率變化,這種變化反應了木星內部結構的差異。Ka波段應答器設備由義大利航天局提供。

 

2)Magnetometer:磁強計

 

磁強計將讓朱諾飛船能夠繪製木星磁場的詳細三維立體結構圖。

 

朱諾飛船搭載的磁強計是一類磁通門探測器,其可以對木星磁場的強度和磁感線方向進行探測。該系統中自帶的「先進恆星導航儀」將為系統提供磁強計自身方位朝向的信息。和其他探測器一樣,朱諾飛船的磁強計設備被安裝在三根伸出的太陽能帆板中的一根的頂部,以便儘可能地遠離飛船本體。這樣做主要是為了避免飛船自身其他設備工作時產生的磁場幹擾磁強計對木星磁場信號的測量。

 

另外,為了進一步修正飛船自身設備對木星磁場信號測量可能產生的幹擾,朱諾安裝了兩臺磁強計,一臺距離飛船本體大約10米,另一臺則距離大約12米,通過對這兩臺設備獲得數據的對比,科學家們能夠準確剔除掉來自飛船設備的幹擾信號。朱諾的磁強計設備由美國宇航局戈達德空間飛行中心設計和製造,而「先進恆星導航儀」設備則由丹麥技術大學設計和製造。

 

3)MWR——微波輻射計

 

朱諾的微波輻射計設備將穿透木星的雲層,揭示其深部大氣的結構,成分和運動情況。其最大穿透深度可以達到相當於地球上1000倍大氣壓強深處,大約相當於木星雲層頂向下深入550公裡。

 

微波輻射計系統包括6臺獨立的輻射計,用於測量來自6層不同雲層的微波信號。每個輻射計都擁有一根從飛船本體的六邊形艙體向外伸出的天線。每根這樣的天線都與一根數據線相連接,最後接入電子艙內部的接收器。該設備由美國宇航局噴氣推進實驗室(JPL)設計並製造。

 

4)JEDI——木星高能粒子探測器

 

木星高能粒子探測器對空間中的高能粒子進行探測並觀察它們與木星磁場之間的相互租用。

 

JEDI設備包括3臺相同的感受器,每臺都擁有6個離子和6個電子觀測通道。這臺設備將與微波輻射計以及JADE(木星極光分布實驗)設備聯合工作,對木星極區上空的情況進行探測,尤其關注木星強烈而明顯的南北極光。

 

這臺設備由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應用物理實驗室(APL)設計並製造。

 

5)JADE——木星極光分布實驗

 

「木星極光分布實驗」設備將與朱諾搭載的部分其他設備合作,研究造成木星極光產生的粒子運動和機制過程。

 

「木星極光分布實驗」設備包括一臺電子艙並附帶4臺感受器,其中的3臺用於探測飛船周圍環境中的電子,第四臺主要用於識別帶正電的氫、氦、氧和硫等元素的離子。當探測器從木星極光上空飛過時,這些設備將能夠識別衝入木星極區上空大氣的粒子類型有哪些。

 

這臺設備由美國宇航局西南研究所設計並製造。

 

6)WAVES——等離子體電波設備

 

等離子體電波設備將測量木星磁層內部的無線電波與等離子體波信號,這將幫助我們理解木星磁場(magnetic field)、大氣層(atmosphere)和磁層(magnetosphere)之間的相互關聯。

 

等離子體電波設備包含一個V型天線,高度約4米。這臺設備由美國艾奧瓦大學研製並製造。

 

7)JIRAM——木星紅外極光繪圖儀

 

木星紅外極光繪圖儀將對木星極光周圍的大氣進行觀察,幫助科學家理解磁場與極光之間的關聯。這臺設備將能夠探測木星雲層下方大約50~70公裡深度的情況,那裡的大氣壓力大約是地球上海平面高度氣壓的5~7倍。

 

木星紅外極光繪圖儀包括一臺相機以及一臺光譜儀,後者能夠將光線分解為各單一組成波段,類似三稜鏡。而相機將獲取紅外波段影像,這是熱輻射波段,波長範圍大概是在2~5微米左右,這一波長要比肉眼可見的波段長3~7倍。

 

木星紅外極光繪圖儀由義大利國家天體物理學研究所研製並製造,並得到義大利空間局的資助。

 

8)UVS——紫外成像光譜儀

 

紫外成像光譜儀將拍攝木星極光的紫外波段圖像。與JADE以及JEDI設備共同協作,它們將能夠幫助科學家們理解木星極光,粒子流和磁場之間的相互作用。

 

紫外成像光譜儀包括兩個獨立的部分:一臺安裝在防輻射電子艙上的專用望遠鏡/光譜儀。其中的望遠鏡主要用於為光譜儀採集光線。而另一部分則是該設備的電子設備部分,其位於飛船的電子設備艙內部。紫外成像光譜儀由美國宇航局西南研究所研製並製造。

 

9)JunoCam——朱諾相機

 

朱諾相機將拍攝可見光波段木星的彩色圖像。

 

朱諾相機將有能力獲取木星大氣和極區上空的廣角圖像。這一設備從設計之初就被定位為用於公眾科普用途的全彩色相機。公眾將有機會親身參與從原始數據生成圖像產品的過程並幫助挑選該相機拍攝的目標。

 

朱諾相機的硬體設備是基於美國好奇號火星車的下降相機而設計的。而其使用的部分軟體則源自最初為火星奧德賽以及火星勘測軌道器(MRO)設計的程序代碼。該設備由美國馬林空間科學系統公司提供。

 

四、木星基本情況

 

「如果你將太陽系中的一切全都放一起(不算太陽),它們全都可以被塞進木星內部。」這句話最好地體現了木星最顯著的特點,那就是大。木星是太陽系中質量最大的天體(太陽不算),它被以羅馬神話中萬神之王「朱庇特」的名字命名。早在17世紀,義大利天文學家伽利略就通過早期的望遠鏡觀察到木星擁有4顆較大的衛星,這四顆木星衛星現在被統一稱作「伽利略衛星」。除了這4顆大衛星之外,木星還擁有許多超過60顆較小的衛星,就像一個小型的微縮太陽系。從成分上看,木星更像一顆恆星,事實也的確如此,如果木星質量再增加大約80倍,它就能變成一顆真正的恆星。

 

觀察木星,最引人注意的是它色彩的豐富和細節多樣的大氣結構。我們看到的大部分木星雲層,其成分主要是氨,水冰構成的雲層在更深的位置上,偶爾可以在一些大氣空洞處被觀察到。木星上非常明顯的「雲帶」是由高空大氣中強烈的東西方向強風所形成的。在這樣的橫向雲帶中間則存在著一些風暴系統,很多都可以持續存在很多年,其中最有名的是大紅斑,這個巨大的風暴系統已經持續穩定存在超過300年以上。就在前幾年,木星上又出現了一個小紅斑,其大小大約是大紅斑的一半左右。

 

木星的成分與太陽相近,主要是氫和氦。隨著深入木星大氣的深度增加,大氣壓強持續增強,溫度也逐漸升高,在一定的深度上氫會被壓縮成為一種近似液體的物質。在大約相當於木星1/3半徑深度上,這裡的氫物質已經在極端高溫高壓環境下具備了液體性質,可以導電,被稱作「金屬氫」。科學家們認為,正是在這一層具有導電性能的金屬氫層發生的流動翻滾運動產生了木星強大的磁場。在木星內核區域,極端的壓強環境下可能存在一個由更重的金屬組成的內核,其直徑可能超過整個地球。

 

木星擁有太陽系各大行星中最強大的磁場,其強度比地球磁場強2萬倍以上。在木星附近強大磁場作用下,大量帶電粒子被困在其中,形成劇烈的輻射帶,其中主要是大量的電子和各類離子。這些強大的粒子流持續轟擊著木星的衛星和光環。木星磁層在朝向太陽的方向延伸100萬~300萬公裡,而在背離太陽的方向延伸則超過10億公裡。

 

在1610年1月7日,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利用一臺今天看來相當原始的望遠鏡看到了木星的4顆衛星:木衛一(Io)、木衛二(Europe)、木衛三(Ganymede)、木衛四(Callisto)。今天,這四顆衛星被稱作伽利略衛星。根據最新數據,不包括那些「臨時」衛星,木星一共擁有「正式」衛星64顆,位居太陽系各大行星之首。所謂「臨時」的衛星主要是指那些由於接近木星而被木星強大引力場臨時捕獲的小行星或者彗星,它們往往會圍繞木星運行幾天,幾個月甚至幾年,隨後再離開,繼續它們原先的飛行旅程,或者墜入木星大氣層被焚毀。木星赤道上空有3道細細的光環,它們的亮度遠遠不如土星光環。木星光環的主要成分是非常細小的塵埃顆粒,這些細碎顆粒的來源則可能是小行星與木星衛星之間的碰撞。木星光環最早是在1971年由地面望遠鏡和美國宇航局旅行者1號飛船各自獨立發現的。

 

木星探測大事記:

 

1610年:伽利略進行了首次詳細的木星觀測;

 

1973年:美國宇航局的先驅者-10號飛船成為首個穿越小行星帶的人類太空飛行器,並飛掠木星;

 

1979年:美國宇航局的旅行者1號和2號飛船發現了木星暗弱的光環,幾顆新的衛星,並發現在木衛一表面存在活火山爆發;

 

1994年:世界各地的天文學家和美國宇航局的伽利略探測器對「舒梅克-列維9號」彗星撞擊木星南半球的全過程,這是人類首次全程目睹一次天體碰撞;

 

1995年:美國宇航局的伽利略號飛船攜帶探測器抵達木星,開展首次木星大氣直接探測並對整個木星系統進行了詳細考察;

 

五、朱諾項目的科學目標概述

 

木星是目前已知太陽系最大的行星,數百年來人們一直在嘗試對這顆星球進行研究,但關於這顆氣態巨行星,我們仍然有很多基本的問題有待解答。在1995年,美國宇航局的伽利略號探測器抵達木星,其中的一項任務便是向木星大氣中投放一顆小型探測器。其傳回的數據顯示,木星雲層與大氣的構成與科學家們此前所想的有所區別,這表明我們相關的理論模型中可能存在某些偏差。今天,這顆巨大星球厚厚的雲層和劇烈的風暴下方,依舊隱藏著許許多多有關這顆巨大行星的身世,以及整個太陽系形成歷史的未解之謎,以下我們僅列舉其中一小部分我們尚未完全理解的基本問題:

 

1)木星是如何形成的?

 

2)木星大氣中含有多少水和氧氣?

  

3)木星的內部結構究竟如何?

 

4)木星的自轉更加符合剛體轉動,還是在內部不同深度上存在不同速度的自轉?

 

5)木星擁有固態內核嗎?如果有,這個內核有多大?

 

6)木星強大的磁場是如何形成的?

 

7)木星雲層頂部所見的很多大氣結構向下延伸多多深,它與木星大氣深部運動之間有何關聯?

 

8)木星極光產生的機制是什麼?


此番,朱諾探測器的主要使命是考察木星的形成和演化過程。使用經過檢驗的成熟技術,朱諾裝備一系列先進設備,並在一個極軌軌道上運行,對木星的引力場、磁場大氣結構和成分進行探測,並觀察木星內部結構、大氣與磁場各方之間的相互關聯。通過這些研究,科學家們將加深我們對於木星形成與演化的理解,並基於此,加深我們對於整個太陽系誕生過程和機制的了解。

長按下方二維碼識別關注


相關焦點

  • 「朱諾號」木星探測器究竟強在哪裡?
    但7月4日這天,當「朱諾號」(Juno)飛船成功進入繞木星的預定軌道時,該探測器首席研究員斯科特·博爾頓(Scott Bolton)宣布,「我們剛剛完成了美國宇航局有史以來最艱難的一項任務。」 真要把美國宇航局的壯舉排出高下來,那是不可能的。但博爾頓的說法並不誇張。將朱諾號導入木星軌道是一場11億美元的豪賭。
  • 美國「朱諾號」探測器進入木星軌道 用於探索太陽系形成
    圖為NASA提供的「朱諾號」探測器示意圖【環球網綜合報導】據日本時事通信社7月5日報導,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約5年前發射的木星探測器「朱諾號」當地時間4日進入了環繞木星軌道。「朱諾號」將在此後的1年零8個月期間環繞木星37周,實施各項觀測,為探索木星及太陽系的形成採集數據。
  • 歷時五載,朱諾號探測器抵達木星!
    朱諾號探測器成功抵達木星。圖片來源:NASA經過近5年的太空航行,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的朱諾號(Juno)探測器,成功飛抵太陽系最大的行星——木星。持續35分鐘的主引擎點火減速之後,北京時間今天(7月5日)中午11:53,朱諾號探測器成功進入環繞木星運轉的軌道。
  • 木星探測器朱諾號帶來的高清無碼大圖
    「朱諾「號木星探測器是美國宇航局「新疆界計劃」實施的第二個探測項目(第一個項目是已於2006年發射的新地平線號探測器),2011年8月5日12時25分,它從美國佛羅裡達州卡納維拉爾角點火升空,開始了遙遠的木星之旅。
  • 朱諾號探測器已經走完一半壽命,它會在木星停留多久?
    2016年8月,朱諾號探測器正式進入環繞木星軌道,開始了對這個太陽系最大的行星的探測之旅。在2年多的時間裡,朱諾號多次接近木星,拍攝前所未有的木星高清圖片,帶人類認識了這顆神秘又可怖的氣體巨星。用朱諾的名字給這個探測器命名,簡直再合適不過。當然,朱諾號前往木星不只是為了拍幾張「美美噠」照片,來一次「上車就睡覺,停車就撒尿,下車就拍照」的旅遊。朱諾號攜帶了很多非常先進的探測器,不僅要對木星表面的風暴進行深入的研究,還要深入了解木星的引力範圍、內部結構、磁場分布、大氣成分等許多數據,對我們了解它有極大的幫助。
  • 作為「太陽系之王」木星的探測器,朱諾號的回歸能帶來什麼?
    在2016年7月4日,飛行器朱諾號成為第二顆肩負著長期任務成功進入木星軌道的飛行器。因此,朱諾號也開創了歷史。 星期六,朱諾號將再次創造歷史。在飛越期間,探測器將以每小時208,000公裡(130,000英裡)的速度通過木星的雲頂,距離為4200公裡(2500英裡),再次更接近於任何一次的飛行。
  • NASA剛剛宣布:朱諾號木星探測器有了新的驚人發現
    【ALENG 自媒體】12月13日晚間自媒體專稿,正在對木星進行科學考察的美國宇航局朱諾號木星探測器,日前有了一個新的發現:木星南極的巨型風暴,由此前的5個,變成了現在的6個,從而組成了一個非常規則的六邊形圖案。
  • 朱諾號探測器發現木星「白雲」,由此認定木星可能有生命靠譜嗎?
    對木星的探測已經很久了。朱諾號木星探測器是NASA派往木星的第二艘專門探測器。上世紀七十年代,NASA就發射了先驅者10號、11號,旅行者1號、2號等太陽系行星探測器,經過木星,發回了不少資料。1989年,NASA發射了伽利略號木星探測器,經過幾年利用金星和地球重力加速後,經歷了6年旅途,於1995年12月7日進入了木星軌道。這是第一顆木星專門探測器,對木星近距離進行了8年探測,於2003年9月22日,按預期遙控墜毀在木星,以燦爛的火花結束了它光輝的一生。
  • 揭秘木星:朱諾號最新發現
    圖像處理:Gerald Eichstädt自2016年7月以來,朱諾號木星探測器一直在收集有關這顆天然氣態巨行星內部的數據。其最新發現涉及到木星大氣中的「熱點」。二十五年前,NASA在歷史上首次將探測器發送到木星的大氣層中,對這顆太陽系最大的行星進行探測。
  • NASA更新朱諾號探測器拍攝的木星圖像,這顆行星越來越讓人著迷!
    朱諾號探測器是NASA在2011年8月發射升空的木星探測器,對於地球而言木星強大的磁場有很重要的保護作用,然而人類對於這顆距離地球有27億公裡的行星了解並不多,朱諾號探測器飛行了五年時間才到達木星上空,讓人們首次清晰地看到了一個從未見過的木星世界,目前已經在木星周圍發現了72顆衛星
  • 「木星探測器朱諾號」近距離拍攝木星的最新圖片;快來領木星壁紙
    本月12日美國宇航局NASA在網上公布了「木星探測器朱諾號」在今年2月17日拍攝的木星圖片;經過公民科學家Gerald Eichstdt處理後;再由NASA發布。朱諾號探測器於2016年達到木星的指定軌道,這已經是朱諾號第25次近距離觀察木星;幫助科學家更進一步了解木星的演化形成作出了不少的貢獻。看到木星高清圖片後;不少網友發現木星表面的縹緲壯美與梵谷的作品《星空》及其油畫風格及其相似。
  • 朱諾號發現木星的重力場是傾斜的
    自2016年7月建立繞木軌道以來,「朱諾」號一直在發回有關木星大氣層、磁場和天氣模式的重要信息。眾所周知,每繞近木點一圈,需耗時53天,朱諾就會向我們展示更多關於木星的趣事,科學家們將依靠這些事情來更多地了解木星的形成和演化。在一次探測中,探測器朱諾成功地提供了迄今為止最為詳細的火星內部情況。
  • 4年了,NASA的「朱諾號」探測器在木星發現了什麼?4K
    2011年8月NASA發射的朱諾號飛船開始了漫長的旅程,朝著太陽系最大的行星木星飛去。任務是讓我們了解木星的起源和發展.  在黑暗的空間中,它進入到外巡航階段處於安全模式,它是人類歷史上跑得最快的物體,速度達到每小時28萬公裡.朱諾號減速並進行了精細的調整,最終進入精心設計的橢圓軌道,使太空飛行器能夠仔細觀測木星.同時儘量減少與有害輻射的接觸,還要確保它在整個飛行過程中完全暴露在陽光下.
  • 探測器登陸:讓朱諾號為你揭開木星的神秘面紗
    人類已經觀測木星將近200年了,所以我們很早就知道它有與眾不同的經歷,現在朱諾號探測器已經抵達木星,然而木星的複雜性可能遠遠超乎我們的想像。西南研究所朱諾號首席研究員斯科特·博爾頓說到:「我們沒有預料到木星上發生如此多的變化,以至於我們不得不重新思考這顆木星」目前,由朱諾相機傳回的這張令人震驚的圖片搶盡了風頭,我們為之樂道的這張圖片可能會激發人類關於木星的想像力,這正是以科學為核心的朱諾號的任務所在。
  • NASA朱諾號探測器捕獲木星風暴合併的畫面
    據外媒CNET報導,木星經常「上演各類表演」:這顆氣態巨行星的旋轉大氣層不斷變化和重新排列。最近, 美國宇航局(NASA)的朱諾號探測器在觀察中有了一些非凡的發現:兩個橢圓形風暴合併在一起。 NASA將該事件描述為「不同尋常的事情。」
  • 朱諾號探測器讓我們明白木星之下究竟發生了什麼
    自2016年以來,「朱諾號」探測器一直繞木星軌道運行,為我們提供了關於木星大量的信息。《自然》雜誌的四篇文章描述了「朱諾」對木星的兩極和木星表面下的新發現,今天,我們就來看看究竟有什麼新發現。從表面開始,《自然》雜誌的一篇文章描述了木星兩極的一些特殊活動。
  • NASA朱諾號探測器在木星上發現木衛一的陰影
    據外媒Cnet報導,美國宇航局(NASA)的朱諾號探測器於9月份完成了一次木星飛掠任務,並發回了一張令人矚目的圖像:木衛一Lo在這顆氣態巨行星上投下了完美的陰影
  • 「朱諾」探測器飛行5年成功進入木星軌道 探索木星未解之謎
    北京時間2016年7月5日消息,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發射的朱諾號(Juno)號探測器在經歷35分鐘的減速後,成功進入木星軌道。為了這一天,「朱諾」已經在茫茫太陽系中飛行了近5年。 2011年8月,朱諾號探測器發射升空,這顆宇宙飛船並不是徑直向木星飛去,朱諾號在擺脫地球引力後仍然受到太陽引力的作用。
  • 木星上也有水?來看看NASA「朱諾號」探測器的最新發現
    在這張木星赤道區域的由JunoCam拍攝的照片中出現了厚厚的白雲。在微波頻率下,這些雲顯得很透明,這使得朱諾探測器的微波輻射計可以測到木星大氣層深處的水。這張照片是在2017年12月16日朱諾號飛越木星時所拍攝的。
  • 美國發射朱諾號木星探測器 2016年抵達
    公眾教育計劃作為公眾教育計劃的一部分,朱諾探測器還將攜帶3個樂高玩偶一起飛向木星,這三個小人分別是羅馬神話中的天神朱庇特(註:Jupiter,即英語中的木星),朱庇特的妻子朱諾(Juno,即探測器的名字),以及義大利著名天文學家伽利略,他對木星的觀測做出過重要的開創性貢獻,包括發現了木星的4顆最大的衛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