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NASA發布了幾張朱諾號木星探測器拍攝的木星新照片,有一張上面木星大氣裡有幾抹白雲,而且NASA發布的消息稱,木星大氣中含的水分可能比之前伽利略號探測到的要多。
由此一些人就開始幻想著木星上可能有生命存在。這種想法靠譜嗎?我們一起來討論一下。
木星是太陽系最大的行星,但與地球不同的是一個氣態行星。
氣態行星就是以氣體為主,沒有一個固體外殼的星球。
木星質量是除自己之外其他7大行星加起來的2.5倍,是地球質量的318倍。
木星半徑有71492公裡,是地球的11倍多,體積是地球的1316倍。
木星的主要組成是氫和氦。大氣中氣體分子的比例為約90%的氫,約9%的氦,還有1%不到的甲烷、水蒸氣、氨、矽等化合物,極微量的碳、乙烷、硫化氫、乃、氧、磷化氫、硫等。
木星結構為:核心是主要成分為鐵和矽的石質,質量約20~40個地球;再由核心逐步過渡到金屬氫、液態氫,表面幾千公裡為氣態。
壓強和溫度隨著深度增加不斷加大,在大氣層表面下去5000km深處,在高溫高壓下,氫由氣態相變為液態;再下去到25000公裡深處,壓力達到數百萬倍地球大氣壓,溫度達到10000K,氫由液態氫相變為液態金屬氫;再深入核心壓強達到4000萬大氣壓,溫度達到36000K。
因此,木星沒有一個固體表面,只有高溫高壓的液態表面,更沒有液態水存在,這種極端環境是不可能存在我們所認知生命的。
朱諾號木星探測器是NASA派往木星的第二艘專門探測器。
上世紀七十年代,NASA就發射了先驅者10號、11號,旅行者1號、2號等太陽系行星探測器,經過木星,發回了不少資料。
1989年,NASA發射了伽利略號木星探測器,經過幾年利用金星和地球重力加速後,經歷了6年旅途,於1995年12月7日進入了木星軌道。
這是第一顆木星專門探測器,對木星近距離進行了8年探測,於2003年9月22日,按預期遙控墜毀在木星,以燦爛的火花結束了它光輝的一生。
那一刻,伽利略號以每秒17萬公裡的時速撞向木星濃密的大氣層,鋼鐵身軀深入到大氣層中120多公裡才失去聯繫。
伽利略號在1萬多K的高溫和強大的氣壓壓強下粉身碎骨氣化了,但它創造了人類探測木星深度的極限,最後一刻還為人類發送了非常珍貴的資料。
之所以要把伽利略號墜入木星焚毀,是NASA的科學家們擔心伽利略號能源耗盡後失去控制,墜毀在它發現的歐羅巴(木衛二)上,巨大的撞擊會撞破冰殼,掉入冰下海洋。
科學家們高度懷疑那裡有可能存在生命,果真如此的話,伽利略本身攜帶的細菌可能汙染那裡的環境,威脅那裡「外星生命」安全。
2011年8月5日發射升空,與伽利略號一樣,經過幾年的地球重力加速和幾年的路途飛行,於2016年7月進入木星軌道。
如果說伽利略號是紀念人類近代科學鼻祖伽利略·伽利雷,朱諾號則以羅馬神話中天神朱庇特的妻子朱諾女神名字命名。這位女神能夠看透丈夫用法力遮住他自己的迷霧,從而看清朱庇特的真面目。
木星是一個被迷霧遮蓋著的星球,科學家們希望藉助朱諾的眼睛,識別木星的真面目,這就是朱諾號探測器名字的寓意。
現在朱諾號在木星軌道探測已經4年了,取得了許多新的發現,其中就有所謂的水發現。
NASA最近發布了朱諾號發會的幾張木星最新照片,其中一張赤道區域出現了厚厚的白雲,朱諾號用微波輻射計測量到了大氣中的水分。
其實這個水分並不多,只佔大氣分子的0.25%左右,是太陽大氣水分子含量的3倍。
僅此而已。這雖然與伽利略號的探測有出入,而且由於木星的龐大,總量算起來並不少,但在木星那種極端條件下,完全不具備生命存在的可能。
真正的生命希望在木衛二歐羅巴,這顆星球因被伽利略號發現存在地下海洋而著名,已經被科學家鎖定為地外生命存在可能性很大的星球,NASA正在醞釀派探測器登陸,甚至鑽透冰殼深入海洋探測的計劃。
就是這樣,歡迎討論,感謝閱讀。
時空通訊原創版權,侵權抄襲是不道德的行為,敬請理解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