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坡鹿擁有「C」字角。海南日報記者 蘇曉傑 攝
兩隻坡鹿在嬉戲。海南日報記者 蘇曉傑 攝
跳躍的海南坡鹿。(資料圖片)
和這群原野精靈對視的時候,儘管雜草掩映,相隔數米,卻即刻明白了「小鹿般的眼神」這樣的形容。雖然海南坡鹿生性不近人,但鹿回頭的那一瞬,溼漉漉的雙眼清澈見底。你能夠清晰地感知到,這樣的相望並不是動物與人類之間的對峙。這群早在一萬年前就紮根海南的海島「原住民」,鹿鳴悠長,從遠古傳唱至今。
毛色是「半年拋」
不似梅花鹿般外形華麗,海南坡鹿身上沒有明顯的花紋,但脊背上一條褐帶的兩邊整齊地點綴著兩行銅錢般大小的斑點,與其在鹿種中算得上小巧的體形相得益彰,海南坡鹿因此顯得格外清秀。從脊背到腹部再到腳臁,坡鹿身上由褐漸黃而白,顏色自深到淺鋪開,掩映在草色青青的灌叢中,看上去十分和諧。
長而濃密的冬毛是屬於坡鹿的「秋冬穿搭」,這時淺色斑點幾乎不可見。冬季雌雄顏色差異較大,雌鹿為草黃、黃褐色,成年雄鹿顏色則更暗,為灰褐、灰棕、棕黑色。每年清明節前後,海南坡鹿就會陸續褪去冬裝換上夏裝,以棕黃、棕褐、棕紅這樣富有「夏日感」的毛色迎接繁殖期的到來。
細長的頸部,纖瘦的四肢,「大長腿」賦予了海南坡鹿以矯健的體態。無論是長長的溝壑,還是高高的灌木叢,它們均能騰空而起,一掠而過,在空中秀出優美的「一字馬」,當地人又稱其為「飛鹿」。儘管身上不乏流暢的直線,但又大又圓的耳朵還是出賣了坡鹿,讓這群小傢伙變得萌態十足。
不一般的「C」字角
綠茸茸的草地上,一頭雄性小坡鹿剛剛冒出尚顯侷促的鹿角,等到它兩歲時,鹿角會慢慢長成。海南坡鹿最具特點的就是雄性頭上優雅、壯觀的雙角,這是它們「風度翩翩」的體現,也是吸引雌鹿最好的「裝飾品」。
眉叉先是向前平伸然後上彎,主幹向後又向外延伸,角尖朝內的同時朝前彎轉,整個角的形狀像英文字母「C」且平行傾向於前方,因此海南坡鹿又名「眉杈鹿」「眉角鹿」。「橫看成嶺側成峰」,如此極富記憶點的「C」字鹿角長度可達一米以上,是坡鹿區別於其他鹿科動物的主要標誌。
鹿角作為哺乳類動物生長最快的組織,由真皮特化而成,鹿角在骨化之前很長一段時間是「有血有肉」的。鹿角表面覆蓋的一層毛茸茸呈淡粉色的薄膜,便是角基上的茸皮,鹿茸的存在,就是為鹿角的生長提供血液、氧氣和養分。
在茸皮的庇護下,頂端的軟骨會逐漸骨化變硬,直至發育完全。春天求偶期開始前,雄鹿會把鹿角在樹幹或灌木上來回蹭,以達到磨掉茸皮的效果,漸露的堅硬頭角是雄鹿魅力最好的「顏值加持」,能夠讓它們在求偶之戰裡「信心倍增」。
不同於牛角和長頸鹿角的「終身制」,海南坡鹿擁有的是「年拋」角。這些角每年在繁殖季節前三到四個月內完成整個生長過程,並會在交配期過後自然脫落,這是由於繁殖期過後睪酮素水平下降,就像我們掉頭髮一樣平常。這時雄鹿會選擇獨處,開始隱蔽的生活。每年夏天結束後,新的鹿角就開始生長,如此循環往復,生生不息。
集群生活樂趣多
矮小的灌叢雖比不上林木遍野的寬闊,但陽光灑向地面的時候,整個坡鹿自然保護區安靜而美麗,甚至讓人有種置身於非洲草原的即視感。海南坡鹿喜好集群生活,一個群體中包括雌雄成幼各種成員。
遠處的哨兵鹿正昂首瞭望,為鹿群站崗放哨,只見它的雙耳不停地擺動,仿佛雷達一般收集著四面八方的訊息。敏銳的視覺和聽覺是坡鹿與生俱來的天賦,哨兵鹿如果覺察到「危險信號」,一聲鳴叫過後,鹿群便會疾馳而逃。儘管機敏又警惕,坡鹿的好奇心還是出了名的重,當生人接近時,它們的第一反應不是撒腿就跑,而是集體立正,眨著呆萌的大眼睛,齊刷刷地望著來人的方向,立著耳朵,在確認危險後才會奔跑逃離。
除了共同避難,與集群生活一同存在的是無可避免的「爭搶」主題。雄鹿之間,會為了爭奪交配權而大打出手,打鬥程度之激烈,從身上的傷痕或者折斷的硬角不難看出,這些都是彰顯「雄風」的榮耀勳章。在一個團體當中甚至有「鹿王」角色的推選,等級秩序「深入鹿心」。
在稀樹草原當中,無論是乾燥的旱季還是溼潤的雨季,蚊蟲一如既往地肆虐,由於沒有長長的尾巴驅趕,小坡鹿們只能躲進池塘,利用泥巴形成防護衣,讓蚊蟲無處下嘴。長大以後,這種泥浴的習慣在雄鹿的角硬化時期會更為常見。雄鹿在泥塘中打滾,為了愛情,它會全身裹上泥巴,使毛色加深,讓自己看起來更加強壯彪悍,這是雄性的「美容手段」。隨之散發出來的一股濃烈的腥臊氣味,其作用可能是通過嗅覺和視覺來宣示主權。
坡鹿的舌尖美食
和其他鹿種相反,海南坡鹿在春夏交配,秋冬產仔。因為海南島的秋冬季是雨季,草木繁榮,食物豐盛,只有鹿媽媽們身體健壯,鹿寶寶們才能茁壯成長,給坡鹿種群的延續帶來新的希望。
別看坡鹿是「素食主義者」,它們對於食物可是很講究的。擁有白色蓬鬆毛團的白茅乍一眼看上去像是狗尾巴草和蒲公英的結合體,在綠茵中白茫茫一片地生長著。植株高大、根系發達的象草和矮小秀氣、粗蛋白含量豐富的柱花草在坡鹿自然保護區也都有種植。這類草本植物的共同特點是數量多、口感好,這樣的嫩草和嫩葉才能滿足這群「挑剔的食客」。
不僅渴求著舌尖上的美味,坡鹿的食物也要講究營養均衡。在保護區的地上時常能看到表面遍布著坑坑窪窪痕跡的石塊,這種看著像紅色石頭的脆土塊是紅鹽土。由一定比例的鹽和紅土製成,能為坡鹿提供所需的礦物質和鹽分,而上面的痕跡就是坡鹿連啃帶咬留下的。除此之外,暗羅、檳榔青、海桐等木本植物當中所富含的蛋白質和微量元素也是坡鹿成長必需的,每天的加餐還來自餵食槽中巡護員投餵的玉米和旁邊放置的樹葉。
雖然已經過了白天的覓食時間,不過從電子監控的攝像頭可以觀察到,到了夜裡,一隻小鹿還趴在草中,嘴裡不停嚼動著些什麼。這和部分草食性動物特殊的消化系統有關,坡鹿採食一般比較匆忙,特別是粗飼料,大部分未經充分咀嚼就吞咽進入瘤胃。休息時,經過瘤胃浸泡和軟化一段時間後的食物,通過逆吐會重新返回坡鹿的嘴裡進一步咀嚼,這就是「反芻」。
從幾近滅絕到恢復生機,海南坡鹿從來沒有停止過它們奔跑跳躍的步伐。在瓊島這片土地上,與這群「原野精靈」相識,聆聽千古傳響的呦呦鹿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