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期間,人們的生產、生活節奏放緩,我們能夠大致瞥見沒有化石燃料的生活會是什麼樣子。氣候學家的報告中顯示,疫情期間進入大氣層的二氧化碳量急劇下降。
但哥倫比亞大學氣候學家 Marco Tedesco 表示,「即便從今天開始我們就停止燃燒任何化石燃料,已經排放到大氣中的溫室氣體也需要幾十年的時間才能消散,全球氣候才會趨於穩定」。
近日,哥倫比亞大學的三項新研究也表明了當前氣候變化局勢的緊迫性,而這與我們每一個人都息息相關。
在近十五年中,美國西部一直遭受乾旱侵襲,這導致了該地區災難性的森林火災和飲用水資源短缺。
現在,在哥倫比亞大學研究人員迄今為止最為全面的分析中,科學家們得出結論:目前美國西部正在經歷有史以來可能是最嚴重的乾旱。
乾旱加劇了美國西部的森林火災;來源:Shutterstock
哥大研究人員認為,自公元800年以來,只有1575年到1603年的乾旱才能與當前的情況相提並論。那次乾旱是由地球洋流的周期性變化造成的,通常被稱為「拉尼娜」。但是,在如今大量分析天氣數據的基礎上,科學家們計算出全球變暖對持續乾旱的嚴重性負有同樣的責任。
不斷上升的氣溫使得美國西部地區的乾旱很可能在未來持續下去,甚至長達幾個世紀。
哥倫比亞大學拉蒙特-多爾蒂地球觀測研究所的氣候學家 Park Williams 表示,「如果運氣好的話,大自然的自我調適可能會使該地區一段時間內的降水增多,但這只是暫時的。運氣並不足以讓我們應對未來的乾旱。」
雖然大多數關於氣候變化的討論都圍繞著洪水、乾旱、風暴和森林火災,但科學家們警告稱,極端的高溫和潮溼正威脅著生活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民眾的生命,即便是其中相對強壯、健康的群體也不例外。
哥倫比亞大學的另一項研究對近8000個氣象站的自1979年以來的每小時的氣象數據進行挖掘。研究表明,近年全球範圍內「炎熱指數」達到或超過125華氏度(約51.67攝氏度)的記錄高達數百次,這使得人們的戶外活動變得愈發危險。
研究還發現,今年以來,部分地區的炎熱指數已經超過160華氏度(約71攝氏度)——這個溫度被認為是人類能承受的絕對極限,超過這一溫度,就連在有水、陰涼的條件下人也會因酷熱而死。
在孟加拉國,建築工人遭受著威脅生命的潮溼與炎熱;拍攝:Kevin Krajick
炎熱指數,或體感溫度,指熱度和溼度對人體的累積影響;後者通過降低汗液從皮膚上蒸發的速度,限制身體自我降溫的能力。目前在印度、孟加拉國、巴基斯坦、中國南部、中東、亞熱帶非洲、澳大利亞西北部、墨西哥西部、加勒比地區和美國南部等地區經常發生。
儘管我們還需要更多研究來了解高溫、潮溼的天氣所造成的確切後果,但科學家們表示,從公共健康和經濟角度來看,結果很可能十分可怕。
其他研究表明,極端炎熱天氣在1999年至2016年間,至少導致了美國境內一萬人死亡。炎熱迫使農民、建築工人等群體呆在室內,從而影響了商業活動。科學家們預計,由於極端天氣在未來幾十年會變得更加頻繁,世界上的一些地區將可能變得不適合人類居住。
2019年,格陵蘭島遭遇了歷史上最糟糕的一年——6000億噸冰消失了。這種驚人的冰川流失和隨之而來的海平面上升已經持續了數十年。
究竟是什麼導致了冰川流失呢?是飆升的北極氣溫,還是另有原因?
哥大拉蒙特的氣候學家 Marco Tedesco 和比利時列日大學的 Xavier Fettweis 利用衛星數據、地面觀測和氣候模型分析2019年夏季格陵蘭地區的冰蓋變化。他們發現,這種前所未有的冰川消融不僅僅是因為該地區的氣溫上升,也與全球氣候變化有關。
近年來,急流風的變化使格陵蘭島上空雲量變少,冰層暴露在未過濾的強烈日光下,減少了降雪的次數,冰蓋無法得到有效的補充。同時,新的大氣環流模式將低緯度地區的溫和空氣帶了過來。
Tedesco在勘察格陵蘭冰原;拍攝:Kevin Krajick
更細緻地了解氣候變化對冰川的影響至關重要,對世界各地正在考慮建造海堤等應對措施的沿海地區更是如此。格陵蘭島是地球上僅次於南極洲的第二大冰層,它所含的凍結水足以使全球海平面上升20多英尺。
Tedesco表示,由於研究學者還沒有將這種新的大氣環流模式應用在對北極進行長期氣候預測的計算機模擬中,科學界可能嚴重低估了格陵蘭島在未來幾十年的縮小速度,「就好像一半的融化量都被我們遺漏了」。
世界正經歷前所未有的變化,各種災難與困境向人類襲來。
在氣候變化嚴重影響人類社會發展的當下,我們更應該打破沉默,勇敢「發聲」,為我們唯一的地球探索可持續生存和發展的道路。
今年六月,哥大全球中心向全世界的青年人發出邀請,加入「發聲」計劃。活動自推出起獲得來自包括中國、美國、法國、巴西等多個國家青年人的積極參與。
最終我們將與全球30位青年領袖,通過文字和語言,為沒有言語的山川湖海、鳥獸蟲木,為那些正在發生的表達我們的聲音!
在接下來的一個月時間裡,哥大全球中心將推出系列線上活動和青年領袖作品展示,歡迎大家持續關注。在地球氣候正快速變化的當前,和我們一起,去關注,去擔當。
- end -
*本文綜合整理自:
&34;, Columbia Magazine, Released on June 17,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