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焦慮屬於虛假型營銷,隱瞞了階級壁壘與資源秘密通道。
此前是權力繼承,後面是資本既成,然後是技術顛覆,但是總是資源最先識別與聯合。
最近讀到幾篇文章,經歷比知識有價值,而資源比經歷有價值,對於新晉者,偶然闖入這片神奇開闊地,就有了一個「運氣」的隱晦戲謔。
這不是時代或者地域問題,考慮到絕大多數社會財富、權力一直都是極少數人掌握,那麼階層與權力的秩序等級,某種意義上就是自然而長期的秩序存在。
這可能破壞關於平等的浪漫想像,但是作為一種類似自然力的結構性存在,哪怕其中流動性是存在的,但是也總是完成秩序的再一次調整修正與鞏固,其結構秩序並不改變。這可能是關於社會經濟的不忍直視的殘酷結論。
但是,其實只要保有社會基本面與基層穩定,提供基本保障,也不至於社會崩潰,只有這種極端不平衡到了肆無忌憚並走向公開,才會引發惡性事件—社會動蕩。
縱觀幾千年農業社會的歷史,皆如是波動震蕩,但是換湯不換藥。
而所謂帝國主義戰爭,則在地緣角度也一再應證此一事實。通常是以國家名義,但是其實是代理人戰爭。
姚事件只能說是一個輕微的社會破相,與菜市場輕微踩踏。
那麼,區塊鏈這種「憤怒」,或者說「人道反抗」,會成功嗎?
崎嶇不平的山川河嶽,浩渺無窮的星辰大海,將有以言,將無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