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被稱為「東方金字塔」,九座帝王墓組成的正是一個北鬥星的圖案
被稱為「東方金字塔」的西夏王陵,位於銀川市以西約40公裡的賀蘭山東麓。陵區東西寬4.5公裡,南北長10公裡,總面積近50平方公裡。陵區內共有9座帝陵,約250座陪葬墓。這片陵區地闊野平,居高俯視,可以看到銀川平原,極目遠眺,可以看到滾滾黃河。
研究者通過科學復原發現,西夏王陵應是由一座中為夯土,外面磚木結構簷梁的八面七層的巨塔,輔之以角臺、碑亭、神牆、月城、獻殿、陵臺等附設建築所構成的宏大、壯麗的一代帝王陵園。但是,現在陵園內的地面建築已經蕩然無存了。
西夏王朝是以党項民族為主體建立起來的一個地方割據政權。隋代以前,善於遊牧的党項人開始崛起。不久,他們便南徵北戰,佔據了今四川、甘肅、青海及內蒙古的部分地區。到了宋代,党項人與宋、遼展開較量。1032年,党項首領李元昊登基稱帝。從此,西夏開始了近200年的燦爛歷史。
從李元昊建國開始,西夏共出現了十位皇帝。到了13世紀初,強勢的蒙古軍隊打敗了西夏,於是西夏王國就這樣永遠淹沒於滔滔的歷史長河之中。
在宋人眼裡,西夏是「叛臣逆子」,所以《宋史》不載;而在元人眼中,西夏有「弒祖之仇」,於是《元史》亦不載。在兩邊都不承認的情況下,西夏王朝就成了一個歷史之謎。
其實受漢文化的影響,西夏有自己的方塊文字和曆法,還有一套完整的政治和宗教體系。近年來西夏文字也屢有出土,但是,完全解讀破譯西夏文還十分困難。
西夏王陵對人們來說是神秘的,主要表現在至今沒有人能破解其建築形式和文化內涵的謎團。由於缺乏文獻記載,現在考古學家還難以確定陵區每座陵墓的主人是誰。西夏陵區的每一座帝陵,都是由宮城和其他附屬建築組成的獨立完整的建築群體。它們均坐北朝南,基本結構大體相同。如果從陵園宮城的牆垣形制考察,其平面結構像一個倒置的「凸」字。
西夏陵園內最為高大醒目的建築,是一座殘高23米的夯土堆,狀如窩頭,仔細觀察,其為八角,上有層層殘瓦堆砌,多為五層。於是有學者認定,這在未被破壞前是一座八角五層的實心密簷塔,於是便有了「陵塔」之說。但陵園之內為何會有塔式建築,其功能作用又如何,目前還少有人能說清楚。至於這座「陵塔」又為什麼要建在陵園的西北隅,學術界的說法也莫衷一是。
自20世紀70年代初西夏王陵被發現以來,它一直在人們心中保持著神秘感。後來,專家們繪製了一個關於西夏王陵的精確坐標圖,人們驚訝地發現,九座帝王墓組成的正是一個北鬥星的圖案,而它的陪葬墓也都是按各種星象的布局來設計的,這更增添了西夏王陵的神秘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