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提起北非戰役,就不得不說起隆美爾和他的北非軍團。在北非軍團初到北非時,隆美爾僅用很少的兵力就擊敗了韋維爾,迫使英軍大幅度的後退。但從此之後,戰線就在反覆的搖擺。因為隆美爾始終匱乏用來進攻埃及的補給,原本應該送給隆美爾的補給,也都被英國人一個一個擊沉到了海裡。其中導致隆美爾補給嚴重不足的關鍵,就是馬爾他島。那麼這麼一個小島,對於北非軍團的影響到底有多大,竟然能讓隆美爾兵敗北非?
一、馬爾他島
馬爾他島位於地中海,處在利比亞和西西里島之間,面積算不上巨大,僅有264平方公裡。公元前700年,希臘人就在這裡進行殖民。一個世紀後,腓尼基人和羅馬人也接踵而至。從這之後,馬爾他就成了一個戰略上的要衝,無數的人試圖控制這裡,進而控制整個地中海。羅馬人、阿拉伯帝國等勢力對馬爾他進行了無數的爭奪戰。原因就在於,馬爾他位於地中海中央,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無論誰控制了這裡,都等於控制了地中海。
歷史上馬爾他島因為是個戰略要衝,所以曾經多次爆發戰爭。而控制這裡的人,也會將這裡打造成一個超級要塞。期間馬爾他騎士團曾經依靠自身的武力,擊敗了奧斯曼帝國,成功控制了馬爾他。此後風帆上印有八角十字旗的馬爾他騎士團在地中海上橫行兩百餘年,直至1798年,拿破崙按照法國大革命後成立的法國共和國政府的命令,遠徵埃及以幹擾英國與海外最大殖民地印度的連繫。此時法國遠徵軍出發前往埃及途中,途經馬爾他附近,為了確保海路的暢通,拿破崙下令奪取戰略地位重要的馬爾他。
當時拿破崙假意派人要求進港進行補給,並宣稱不會對馬爾他發動攻擊。不知實際的馬爾他騎士團同意了法軍船隻進入,可當船隻安全進入瓦萊塔港後,拿破崙立刻命令戰艦將炮口轉向馬爾他騎士團,要求馬爾他騎士團投降。
馬爾他騎士團無力對抗法軍,只能向拿破崙投降,最後騎士團撤走往俄羅斯。拿破崙在馬爾他只停留數日,這段時間中他劫掠了島上很多財富,並建立起傀儡政權統治。然後拿破崙留下部分駐軍後,大軍就繼續埃及遠徵。
顯然法軍的舉動讓馬爾他島的居民十分厭惡法軍,於是他們起來反抗法軍,並逼使他們撤離要塞。當時與法國敵對的英國、西西里王國及那不勒斯王國也紛紛支援島上反抗者,英國亦派出皇家海軍封鎖馬爾他。1800年,駐馬爾他的法軍向英軍投降。此後馬爾他島的居民為了自身的安全,於是成了英國的一個自治領。有這等好事,英國自然不會錯過,於是英國人在同意了馬爾他的請求後,擁有了這座地中海上的堡壘。
二、地中海戰役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馬爾他島就成了地中海上的熱點地帶。傳統上來說,在地中海上有兩個對手,分別是法國和義大利。因為法國早已戰敗,所以義大利就成了英國的主要對手。在1940年6月10日,義大利對英法宣戰後,義大利空軍就對馬爾他進行了轟炸,英國方面也迅速展開還擊,地中海的戰火也就此點燃。雙方在隨後幾個月裡一直在進行小規模的衝突。
不過英國皇家海軍畢竟縱橫大洋數百年,為了解決義大利海軍,英國皇家海軍決定火中取慄。在1940年11月,英國皇家海軍空襲義大利海軍的塔蘭託軍港,以輕微的損失就癱瘓了義大利海軍主力艦數個月。遭受重創的義大利海軍不敢與英國皇家海軍正面抗衡,只能將自己的海軍艦隊撤往北部港口,以避免英國皇家海軍對他們造成更進一步的打擊。義大利人這一退,就造成了地中海幾乎完全被英國人支配,如此一來,地中海就徹底成了英國人的天下。
當然,我們也可以認為,英國皇家海軍的行為其實是在以攻為守,確保在英國實力衰弱的1940年能夠讓他們在地中海的局勢不遭破壞。按照英國人的計劃,他們將守住直布羅陀,馬爾他和埃及。確保他們在地中海形成一種網格化的戰局。
然後利用位於地中的英國皇家海軍的地中海艦隊,在地中海上對軸心國展開攻擊。不得不說,英國人這個時機抓的非常好,利用德國在地中海的力量空虛,英國人可以在地中海能以較小的力量,對軸心國發起不間斷的打擊,而且投入成本小,收益卻很高。
當然,這其中馬爾他就是他們的一個前哨站,如果失去馬爾他的話,那麼英國人的計劃也就不不復存在。不過考慮到德國人在地中海沒有力量,其自身的海軍也無法突破英國人控制下的直布羅陀。因此英國人只需要考慮面對義大利人,可以說只要他們成功的擊敗了義大利人,那麼英國在地中海就可以不間斷的對軸心國發起一次次打擊。尤其是馬爾他扼守著地中海的交通咽喉的時候,就更是如此。可以說,正是因為馬爾他的存在,英國人才得以如此優勢的發動攻擊。
三、馬爾他的意義
馬爾他對於英國人而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存在,任何對北非的大規模運輸行動都無法逃過馬爾他的監控。一旦馬爾他發現了軸心國的運輸船,那麼英國皇家海軍的地中海艦隊就會展開行動。而且馬爾他島上本身也部署有英國皇家空軍的飛機,從馬爾他島的機場出發,英國皇家空軍的作戰半徑變得十分廣大。
馬爾他島上起飛的皇家空軍其作戰半徑,東可到希臘,南往利比亞,西至阿爾及利亞,北可抵達義大利中部的弗羅倫薩。可想而知,如此優勢的空襲半徑和巡航半徑,英國人幾乎是可以完全掌握地中海的天空與海洋,甚至於輻射到北非沿岸。
所以儘管說隆美爾率領非洲軍團抵達了北非,但是馬爾他依舊如鯁在喉。因為馬爾他的存在,不僅僅海上航道不安全,陸地運輸也成問題。就算物資僥倖到了北非,可是馬爾他的英國皇家空軍依舊敢於飛過來空襲利比亞等地,轟炸德國北非軍團和義大利軍隊的運輸隊。至於海上的運輸船就更是倒黴,就算沒有被英國的艦隊打沉,也會被英國人的飛機炸沉。對於軸心國而言,這種代價是不可承受的,因為他們在地中海的海上力量本就不多,現在就更難取得優勢了。
軸心國的一切航線都落入了馬爾他的打擊範圍,在馬爾他最為活躍的時候,運輸船隊的損失率會飆升至百分之三十以上。軸心國派出一支一百艘各型船隻組成的運輸船隊,可能要損失三十艘。這個損失數字還不包括被迫返航的船隻,再加上遭到轟炸的陸地運輸線等,軸心國真正可以到手的物資遠遠低於他的所需。在1940年末至1941年6月,馬爾他遭到德國空軍壓制時,這個損失數字才有所下降。不過當1941年6月後,在義大利的德國空軍被調走後,馬爾他的英國空軍迅速恢復了回來。
伴隨著馬爾他的恢復,北非軍團的後勤損失就日漸增高。在戰爭之初隆美爾可以依靠機械化部隊的快速進攻和空中力量的配合予以英軍巨大的殺傷,迫使英軍不得不潰退。但因為惡劣的後勤,隆美爾無法將自己的攻勢變得持久。在攻擊託布魯克等要塞時,非洲軍團就難以取得勝利。而後勤線的不穩,也造成了非洲軍團和英國人的後勤對比是1:50,如此惡劣的後勤肯定無法讓隆美爾維持攻勢。最後的結果就是德國非洲軍團,最終在北非被盟軍擊敗。
參考文獻:《北非戰場》
《第三帝國系列:非洲軍團》
《隆美爾戰時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