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特約撰稿 房迪
2020-10-29 16:32 來源:澎湃新聞
10月26日,日本首相菅義偉在其上臺執政40天後才作了首次國會施政演說,這一時間跨度甚至超過了其前任安倍晉三33天的紀錄。因此,菅義偉也遭到了在野黨的批評,認為其間隔如此之久才進行施政演說是「輕視國會」之舉。然而,縱觀這份遲來的答卷不難看出,菅義偉的一貫謹慎行事風格在這次國會施政演說中依然明顯,梳理全文主要呈現出了以下三個特點。
一是凸顯實務型的內閣特色。外界期待菅義偉的此次施政演說是其作為首相後的宏觀政策與發展願景,然而實際呈現出的感覺則更像是其作為官房長官時對日本政府即將開展的具體政策而進行的事前說明。之所以造成這一印象,主要根源在於黨內對菅義偉內閣的特殊定位。
雖然菅義偉在黨內博弈中最終勝出,成功接任首相之職,但從其就任以來的一系列表態,尤其是前不久對東南亞國家的外交首訪,都可以看出其身上存有濃重的安倍政策繼承人的痕跡。而這一點在菅義偉的施政演說中也體現得格外明顯。
在經濟政策方面,菅義偉明確表示要繼續延續「安倍經濟學」;在外交政策方面,也將繼續推進安倍所提出的「自由開放的印太」構想;甚至在社會保障方面,菅義偉提到的「育兒安心計劃」也是安倍提出的2018-2020三年計劃的收尾工作。
雖然菅義偉通過提出建立「數位化廳」等政策,努力尋求政策創新,但從其施政演說來看,依然難以擺脫安倍「收尾內閣」的特性。這也是菅義偉自上任之初就被指沒有自身主張和特色的根源所在。因此,菅義偉無需也不能在其任內提出超出安倍內閣時期的政策宏願,也由此使得菅義偉的施政演說更加呈現出實務型色彩的一面。
二是凸顯施政效果的「速度感」。菅義偉在施政演說中對涉及的大多數政策都設定了明確的時間表,此舉旨在實現其提出的「有速度感」的政策實施理念。
菅義偉除了在減排問題上設定了2050年這一遠期目標之外,針對其他政策則主要以中短期目標為主,其中五次提及「年內完成」或「年末開始」。這反映出菅義偉在此前接受記者採訪時提到的「對於應該做的事情要有速度感,毫不猶豫地付諸實踐」這一執政理念。但從另一角度來看,菅義偉注重設定短期政策目標,可能是旨在為即將迎來的眾議院大選穩步積累業績,謀求連任。
三是凸顯重內政避外交的謹慎姿態。菅義偉在其施政演說中詳細提出了一系列內政目標,並設置了明確的時間表。然而在外交方面,菅義偉雖然按照慣例提及了朝鮮綁架問題、衝繩基地問題、北方領土問題以及與中日和日韓關係等內容,但都僅停留在務虛表態和以往一貫原則層面,並未觸及務實舉措和具體議題。
另外,從涉及外交內容所佔施政演說的篇幅比重來看,佔比僅為15%。對比而言,安倍晉三在其執政期間的三次施政演說中,外交內容佔比分別為19%、19%和23%。由此可以看出,在面對頭號盟友美國處於總統大選的搖擺時期,以及中美博弈加劇的國際形勢下,菅義偉的施政演說更多地體現了其內求建樹、外無功過的謹慎姿態。
綜上所述,菅義偉上臺後的首次施政演說的整體表現較為平淡。但不難看出,菅義偉作為安倍政策繼承人這一角色,在這一特殊任期內也很難塑造出屬於其自身的內閣特色。
(房迪,北京外國語大學日本學研究中心)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扶桑談,菅義偉,施政演說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