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學家在一個名為MCG-02-04-026的恆星形成星系中發現了中紅外耀斑,其研究發現發表在《arxiv》上,研究試圖解釋是什麼導致了觀測到的耀斑事件。觀測表明,活動星系中的許多瞬變事件都伴隨著中紅外(MIR)耀斑,一般持續幾到十年。眾所周知,這些耀斑增強了星系的中紅外輻射,雖然它們的來源仍有爭議,但最可信的假設之一是:它們來自瞬變事件的塵埃回波。
通過伴隨的中紅外耀斑,發現隱藏瞬變事件的最重要儀器之一是美國宇航局(NASA)廣域紅外探測器(WISE)太空飛行器。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孫魯明(音譯)領導的天文學家團隊,現在已經利用它對這個星系的中紅外耀斑進行了全面搜索。這些觀測結果在MCG-02-04-026中探測到了一次這樣的耀斑,星系MCG-02-04-026是恆星形成星系,擁有一個部分被遮擋的超大質量黑洞。
新發現的中紅外耀斑始於2014年上半年,並於2015年底達到頂峰,並於2017年消失。研究利用美國宇航局(NASA)廣域紅外探測器數據在塞弗特1.9星系MCG-02-04-026的中心發現了中紅外(MIR)耀斑。耀斑的位置與MCG-02-04-026星系核重合,距離我們約為3300光年。研究觀察到耀斑的中紅外顏色通常會變成紅色,沒有發現對應於中紅外耀斑的光學或紫外線變化證據。中紅外耀斑釋放的總能量約為740萬億erg。
天文學家估計,紅外總能量一定高於這個值,研究計算出它的水平約為2000萬億分之一erg/s。此外,美國宇航局(NASA)廣域紅外探測器數據顯示,在中紅外耀斑周圍進行的兩次觀測之間,X射線淨計數率變化了約2.4倍,這表明MCG-02-04-026的X射線光度發生了變化。然而,目前還不清楚所研究星系中的這種行為是否與中紅外耀斑有關。
研究得出結論,這些結果指出初級核瞬變事件的塵埃回聲是觀測到中紅外耀斑的本質。通過一個包含輻射傳輸的塵埃回波模型,研究將中紅外耀斑解釋為初級核瞬變事件中被紫外光輻射加熱的塵埃再輻射。該模型再現了美國宇航局(NASA)廣域紅外探測器數據,並解釋了中紅外耀斑顏色的變化。沒有檢測到光學或UV變化可以解釋為塵埃遮蔽了星系核,天文學家們指出:
假設的初級瞬變事件總能量必須至少為1000萬億erg,而且大部分能量必須在不到三年的時間內釋放出來。研究推測,這一事件可能是潮汐分裂事件(TDE),一顆超超新星爆炸,或者是該星系超大質量黑洞現有吸積的增強。
博科園|研究/來自: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Copyright Science X Network/Tomasz Nowakowski/Phys
參考期刊《arxiv》
Cite: arXiv:2006.11963
博科園|科學、科技、科研、科普
關注【博科園】看更多大美宇宙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