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在3300光年外的活躍星系中,發現超高能中紅外耀斑

2020-07-02 博科園

天文學家在一個名為MCG-02-04-026的恆星形成星系中發現了中紅外耀斑,其研究發現發表在《arxiv》上,研究試圖解釋是什麼導致了觀測到的耀斑事件。觀測表明,活動星系中的許多瞬變事件都伴隨著中紅外(MIR)耀斑,一般持續幾到十年。眾所周知,這些耀斑增強了星系的中紅外輻射,雖然它們的來源仍有爭議,但最可信的假設之一是:它們來自瞬變事件的塵埃回波。

中科大:在3300光年外的活躍星系中,發現超高能中紅外耀斑

通過伴隨的中紅外耀斑,發現隱藏瞬變事件的最重要儀器之一是美國宇航局(NASA)廣域紅外探測器(WISE)太空飛行器。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孫魯明(音譯)領導的天文學家團隊,現在已經利用它對這個星系的中紅外耀斑進行了全面搜索。這些觀測結果在MCG-02-04-026中探測到了一次這樣的耀斑,星系MCG-02-04-026是恆星形成星系,擁有一個部分被遮擋的超大質量黑洞。

中科大:在3300光年外的活躍星系中,發現超高能中紅外耀斑

新發現的中紅外耀斑始於2014年上半年,並於2015年底達到頂峰,並於2017年消失。研究利用美國宇航局(NASA)廣域紅外探測器數據在塞弗特1.9星系MCG-02-04-026的中心發現了中紅外(MIR)耀斑。耀斑的位置與MCG-02-04-026星系核重合,距離我們約為3300光年。研究觀察到耀斑的中紅外顏色通常會變成紅色,沒有發現對應於中紅外耀斑的光學或紫外線變化證據。中紅外耀斑釋放的總能量約為740萬億erg。

中科大:在3300光年外的活躍星系中,發現超高能中紅外耀斑

天文學家估計,紅外總能量一定高於這個值,研究計算出它的水平約為2000萬億分之一erg/s。此外,美國宇航局(NASA)廣域紅外探測器數據顯示,在中紅外耀斑周圍進行的兩次觀測之間,X射線淨計數率變化了約2.4倍,這表明MCG-02-04-026的X射線光度發生了變化。然而,目前還不清楚所研究星系中的這種行為是否與中紅外耀斑有關。

中科大:在3300光年外的活躍星系中,發現超高能中紅外耀斑

研究得出結論,這些結果指出初級核瞬變事件的塵埃回聲是觀測到中紅外耀斑的本質。通過一個包含輻射傳輸的塵埃回波模型,研究將中紅外耀斑解釋為初級核瞬變事件中被紫外光輻射加熱的塵埃再輻射。該模型再現了美國宇航局(NASA)廣域紅外探測器數據,並解釋了中紅外耀斑顏色的變化。沒有檢測到光學或UV變化可以解釋為塵埃遮蔽了星系核,天文學家們指出:

中科大:在3300光年外的活躍星系中,發現超高能中紅外耀斑

假設的初級瞬變事件總能量必須至少為1000萬億erg,而且大部分能量必須在不到三年的時間內釋放出來。研究推測,這一事件可能是潮汐分裂事件(TDE),一顆超超新星爆炸,或者是該星系超大質量黑洞現有吸積的增強。

博科園|研究/來自: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Copyright Science X Network/Tomasz Nowakowski/Phys

參考期刊《arxiv》

Cite: arXiv:2006.11963

博科園|科學、科技、科研、科普

關注【博科園】看更多大美宇宙科學

相關焦點

  • 中科大:在3300光年外的活躍星系中,發現超高能中紅外耀斑!
    天文學家在一個名為MCG-02-04-026的恆星形成星系中發現了中紅外耀斑,其研究發現發表在《arxiv》上,研究試圖解釋是什麼導致了觀測到的耀斑事件。觀測表明,活動星系中的許多瞬變事件都伴隨著中紅外(MIR)耀斑,一般持續幾到十年。
  • 在52.5億光年外,發現一個在黑洞「吞噬」過程中倖存的星系!
    黑洞被認為吞噬了太多的周圍物質,以至於它們終結了宿主星系的生命。在這個過程中,黑洞創造了一種被稱為類星體的高能量天體,此前人們認為類星體可以阻止恆星的誕生。現在,天文學家發現了一個能夠在類星體「貪婪」吞噬力量中倖存下來的星系:倖存原因是持續誕生新的恆星(每年大約有100顆太陽大小的恆星)。
  • 在52.5億光年外,發現一個在黑洞「吞噬」過程中倖存的星系
    現在,天文學家發現了一個能夠在類星體「貪婪」吞噬力量中倖存下來的星系:倖存原因是持續誕生新的恆星(每年大約有100顆太陽大小的恆星)。紅外天文平流層天文臺(SOFIA)的這一發現可以解釋,儘管宇宙由不再形成恆星的星系主導,星系也變得如此龐大。
  • 5億光年外,一個活躍星系發生了不尋常爆發
    在一項新研究中,天文學家用無線電波測繪了一個名為TXS 0128的星系,發現它在上個世紀短短的時間尺度裡竟發生兩次強烈爆發,造就一些有趣現象。據介紹,TXS 0128位於仙后座方向,距離我們約5億光年,星系中心潛伏著一個質量高達太陽10億倍的超大質量黑洞。
  • 在5500光年外的星系團中,發現441顆恆星,平均年齡80萬歲
    這項研究發表在《arXiv》上,揭示了對這個研究較少的星系團本質有了更深入了解,並確定了它的數百個潛在成員。存在於巨型分子雲複合體中的豐富星團,可能對更好地理解恆星演化過程非常重要,這些星團由巨型OB星主導,容納著數千顆恆星。
  • 在5500光年外的星系團中,發現441顆恆星,平均年齡80萬歲!
    利用美國宇航局的錢德拉X射線天文臺,來自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PSU)和加州理工學院(Caltech)的天文學家,研究了船帆座分子脊中嵌入的星團IRAS 09002-473.。這項研究發表在《arXiv》上,揭示了對這個研究較少的星系團本質有了更深入了解,並確定了它的數百個潛在成員。
  • 在38億光年外,發現中微子在「宇宙對撞機」中產生
    看更多大美宇宙科學博科園南極冰立方中微子天文臺探測到的中微子事件IceCube 170922A,似乎起源於遙遠的活動星系TXS 0506+056,距離地球為38億光年。TXS0506+056是眾多活動星系中的一個,為什麼以及如何只有這個特定的星系產生中微子,至今仍是一個謎。
  • 在38億光年外,發現中微子在「宇宙對撞機」中產生!
    南極冰立方中微子天文臺探測到的中微子事件IceCube 170922A,似乎起源於遙遠的活動星系TXS 0506+056,距離地球為38億光年。TXS0506+056是眾多活動星系中的一個,為什麼以及如何只有這個特定的星系產生中微子,至今仍是一個謎。
  • 在1.92億光年外的星系中,發現最年輕恆星複合體,才200萬歲!
    UGC 11973距離地球約1.92億光年,是一個半徑約為228000光年的螺旋星系,恆星總質量約為940億太陽質量,絕對星等為-22.0。這些參數使它成為本星系群附近最亮、最大、最大的星系之一。先前的觀測結果顯示,在這個星系中,活躍恆定的恆星形成過程發生在這個星系中。然而,由於UGC 11973的大傾角和它靠近銀河系的平面,對這些過程的詳細研究具挑戰性。
  • 在1.92億光年外的星系中,發現最年輕恆星複合體,才200萬歲!
    天文學家對巨型螺旋星系UGC 11973中的年輕恆星複合體進行了光度和光譜觀測,這一觀測結果,為了解這些恆星複合體的性質提供了重要見解,其研究發表在《arxiv》期刊上。UGC 11973距離地球約1.92億光年,是一個半徑約為228000光年的螺旋星系,恆星總質量約為940億太陽質量,絕對星等為-22.0。
  • 中科大發現66億光年外神秘信號 證實中國學者13年前猜想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物理學院天文系薛永泉教授研究組發現了一個來自約66億光年外持續約7小時的獨特X射線輻射信號。十年前,這種信號只存在於理論猜想中,研究團隊此次觀測在國際上首次證實了雙中子星併合直接產物可以是磁星,為未來的引力波探測和中子星研究帶來新的方向。該研究成果於4月11日在線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Nature(自然)》上。
  • NASA發現5億光年外奇異天象,活躍星系核像極巨大星戰X翼戰機
    太空中最暴力的天體現象是什麼?有人說是黑洞,有人說是活躍星系核,其實活躍星系核就是有超大質量黑洞的星系,其核心通常直徑只有約1光年,亮度卻遠遠超過星系本身,是中央核區極為活躍的星系。最近美國宇航局(NASA)就在仙后座5億光年外的太空中,發現了一個奇異的活躍星系核,其噴出的射流在兩側擴散,看起來就像太空中出現了一艘星球大戰中X翼戰機的超巨大版本。
  • 430萬倍太陽質量,直徑4400萬公裡,2.6萬光年外黑洞終於現身!
    第一個被懷疑的對象是天鵝座的X-1,這是1964年的一次火箭彈道飛行觀測時被發現,也是從地球觀測最強的X射線源之一,這個位於6,070光年外的主星體是一顆超巨星變星,有一個看不見的天體互相環繞公轉,距離約為0.2天文單位。
  • 在1300光年外的一個三體星系中,奇怪的事情發生了
    在一項新研究中,天文學家得到一項有趣發現,他們見證了1300光年外的一個三體星系「面露猙獰」。 三體星系指的是由三顆恆星組成的恆星系統。大劉的《三體》正是基於三體星系進行科幻創作,構想了三個太陽做著三體運動,導致三體世界遭遇恆紀元與亂紀元無序交替,迫使三體文明在水深火熱中艱難成長。
  • 在1300光年外的一個三體星系中,奇怪的事情發生了
    在一項新研究中,天文學家得到一項有趣發現,他們見證了1300光年外的一個三體星系「面露猙獰」。三體星系指的是由三顆恆星組成的恆星系統。大劉的《三體》正是基於三體星系進行科幻創作,構想了三個太陽做著三體運動,導致三體世界遭遇恆紀元與亂紀元無序交替,迫使三體文明在水深火熱中艱難成長。實際上,在宇宙中太陽這樣的單身漢是非主流,恆星往往三三兩兩乃至更多的結伴而行。
  • 在2.78億光年外,發現塞弗特星系,竟是兩個星系合併的結果!
    MKN 938位於2.78億光年之外,是一個相互作用的塞弗特II型星系,具有特殊形態和活動的星系核。觀測表明,MKN938很可能是兩個富含氣體的星系合併結果。研究在塞弗特星系分光光度計劃的框架內,用俄羅斯科學院特殊天體物理天文臺(SAO RAS)的6米望遠鏡在光學系統中觀測到了MKN 938,觀測揭示了MKN938中恆星和氣體運動學的許多特性。
  • 16光年外的小型太陽,脾氣很是暴躁,每天都爆發耀斑
    距離地球16光年有一個奇特的外星世界「蝎虎座EV星」,與太陽相比,這顆恆星非常年輕,年近3億歲,可能正是因為年輕觀測數據顯示,哪裡幾乎每天都會發生遠超太陽的耀斑活動,其中一最大一次耀斑爆發甚至可被我們用肉眼觀察到。如此強大的耀斑,可以輕易吹散附近行星的大氣,將其表面變為不毛之地。
  • 為什麼哈勃能看到100億光年外的星系,但卻看不清冥王星?
    哈勃觀測到了宇宙「邊緣」的星系,那些遙遠星系發出的光到達地球時已經非常微弱,亮度只有人眼所能看到的100億分之一。哈勃發現的最遠星系是134億光年外的GN-z11(目前固有距離320億光年),這幾乎是哈勃所能觀測到的最遠極限,也接近了所能觀測到的宇宙極限。
  • 星系在黑洞盛宴中倖存
    黑洞被認為吞噬了周圍的大量物質,以至於終結了其宿主星系的生命。在這個過程中,它們創造了一個高能的物體,叫做類星體,以前被認為可以阻止恆星的誕生。現在,研究人員發現了一個星系,該星系通過繼續誕生新恆星(每年約100個太陽大小的恆星)來生存在類星體的強力作用下。
  • 在2.5億光年外,發現黑洞周期性耀斑,每9小時發生一次X射線爆發
    看更多大美宇宙科學博科園歐空局X射線空間望遠鏡XMM-牛頓探測到來自遙遠星系前所未有的周期性X射線輻射耀斑,這可能有助於解釋活動黑洞的一些神秘行為。XMM-牛頓,是最強大的X射線天文臺,在大約2.5億光年之外GSN 069星系核心的活動黑洞中發現了一些神秘閃光。2018年12月24日,天文學家發現光源的亮度突然增加了100倍,然後在1小時內變暗到正常水平,9小時後再次閃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