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陽系中,金星是地球軌道內側的一顆的星星,在天文上常把地球軌道內側的金星和水星稱之為內行星。每天在太陽未在東方地平線升起的時候,有一顆最明亮的行星,這顆行星就是金星。由於金星每天出現在黎明的東方,所以,古代常把金星叫太白星,在我國民間叫做啟明星。除了太陽和月亮之外,金星是天空中最亮的一顆,這是因為,金星把照射到它表面的陽光75%反射到太空,所以,金星是我們用肉眼看到的最明亮的行星。
(一)金星的相關數據。 除了月球之外,金星是距離地球最近的內側天體。金星離太陽的平均距離是10800萬公裡,偏心率0.007,繞日的平均速度為35.03千米/秒。它公轉一周的時間是224.7天,金星的自轉為243天,也就是說金星上的一天要比金星的一年還要長,金星上的一天相當於地球的117天,所以,我們在金星上看日出要6個小時。金星是逆時針方向自轉,也就是說,在金星表面看太陽升起不是在東方,而是在西方地平線。金星的半徑為6073千米,比地球半徑小約300千米,地球半徑為6378千米,比地球小了4%,體積是地球的0.87倍,質量為地球的81.5%,比地球輕了20%。平均密度約為地球的95%(地球的平均密度為5.52克/釐米³),金星平均密度為5.2克/釐米³,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說金星和地球是孿生兄弟一點也不為過。金星沒有自己的衛星,金星有一層濃密的大氣層,主要成分為二氧化碳,大氣壓強為地球的90倍。金星是一個巖石表面,結構也和地球一樣,分外殼、幔、核三部分。
歐洲空間局金星探測器「金星快車」用不同波段合成後,發現金星表面有火山噴發現象。
(二)金星探測,前蘇聯。上世紀60年代。由前蘇聯首開先河開始對進行進行探測。經過幾次失敗以後,1969年1月12日成功發射了「金星4號」宇宙探測器,同年10月抵達金星。1970年8月17日,「金星7號」發射成功。1972年「金星8號」宇宙探測器,成功降落金星表面。1975年和1978年相繼發射了。「金星9號、「金星10號「、金星11號、「金星12號」宇宙探測器。金星13號和14號也分別與分別於1981年10月30日和11月4日成功升空。並成功將探測器降落到金星表面。1983年6月2號和6月7號相繼成功發射了金星15號和16號。1984年12月又成功發射了「金星——哈雷」宇宙探測器。哈雷探測器於1985年6月9日與金星相會。前蘇聯發射的探測器經過對金星地表的鑽探,採集到金星巖石樣本,研究這些樣本表明,金星的地質構造仍然很活躍,探測器周圍很平坦,是一片棕紅色的高原,地面覆蓋著褐色的沙爍,巖石層比較堅硬,各層輪廓分明。距離地面30到40千米的高空有一層像霧一樣的硫酸氣體,這層硫酸霧大約25千米厚。
美國金星探測活動。上世紀60年代。美國也展開了大規模的對金星的探測活動。經過一次失敗以後,1962年8月27日成功發射了「水手2號」,於同年12月14日在距離金星3500千米處飛過,首次測量了金星大氣溫度。1967年6月14日發射了「水手5號」,同年10月19日從距離金星3970千米處通過。「水手10號」於1973年11月3日發射成功,1974年2月5日與金星相遇。對金星大氣進行了電視攝像。1978年5月20日和8月8日分別發射了「先驅者——金星」1號和2號。同年12月4日1號順利到達金星,並成為其人造衛星。對金星進行了244天的觀測。使用船載雷達測繪了金星的地形。1988年1月,兩位美國地質學家報告說,金星表面的『』阿芙洛狄忒高原『』地區有與地球上洋脊十分相似的特徵。他們分析了「先驅者——金星」1號探測器環繞金星時,用雷達信號測量金星表面的結果認為,金星的地殼在擴張,以幾釐米的擴張速率與地球海洋底部的擴張相仿。「先驅者——金星」2號帶了四個著陸器,其中一個著陸器連續工作了67分鐘,發回了一些圖片和數據。在金星的雲層中,不同層次具有明顯的物理和化學特徵,金星上也發生降雨,但落下的是硫酸,而不是雨水。1989年5月4日。美國「麥哲倫」號金星探測器順利升空,經過15個月的航程,於1990年8月10日探測器點火制動進入金星環繞軌道。8月16日「麥哲倫」號發回第一批高質量的金星照片。這些照片顯示,金星有數以千計的火山在活動。它上面有70%是古老的玄武巖平原,20%是窪地,高原佔金星表面10%。在金星赤道附近面積達2.5萬平方米的平原上。有三個直徑27——48千米的火山。金星上的環形山及不規則。總共有900多個。而且年齡非常年輕。「麥哲倫號」的主要目的是探測。金星上是否有河床和河灘構造,是否與地球有相似的板塊運動。這是因為,前蘇聯科學家推測大約在40億年前,金星上有過汪洋大海。除了前蘇聯和美國之外,歐洲航天局2005年也成功發射了「金星快車」宇宙探測器,日本在今年(2020年)12月使宇宙航空研究機構研發的「拂曉」號金星探測器,與金星擦肩而過時有望成為環繞金星的人造衛星,進而對金星進行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