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鵬奕1977 年生於湖南省沅江市,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現工作生活於北京。目前作品主要以攝影、錄像為媒介,通過製造超現實的景觀以及對景物的微妙敘述,呈現出個體生命的內外障礙與疑惑。在今年的影像上海藝術博覽會由香格納畫廊(北京,上海 & 新加坡)呈現其近期創作《預見》系列。在此,我們特別與大家分享,藝術家蔣鵬奕在今年5月,於香格納北京舉辦的藝術家分享和對談「毀滅的多重視覺演繹」中的精彩內容,以便幫助大家更好地走進藝術家的創作世界。
© Installation view of JIANG PENGYI's exhibition Foresight, 2019. Courtesy of ShanghART Beijing.
城市的悲觀想像作為國內少數關注光的形態及其再現問題的當代藝術家之一,蔣鵬奕的攝影創作反覆觸及和「毀滅」相關的命題,即使表面絢麗迷人,抑或安穩靜謐,底下也隱藏著某種激烈的暴力衝突。講座一開始,藝術家就從自身創作中,牽引出一條有關「毀滅」視覺化的線索。
在蔣鵬奕的早期創作中,《萬物歸塵》系列和《不被註冊的城市》系列都悲哀地將城市未來想像成一片廢墟,以此反思現代文明進程。整個創作過程分為兩部分,首先藝術家會拍攝一個環境作為背景,然後利用PS手法在背景中添加破敗的都市建築,亦或者將另一張拍攝建築群落的照片疊加進去。
蔣鵬奕說:「我大概為這兩個系列花費了四年時間。原本我自己也說不清楚為什麼如此執著地拍攝這兩個系列,直到有一天我想起小時候曾看過,宇宙探測器旅行者1號自太空傳回來的地球照片,在那張照片上,我們的世界其實就如同微塵。」
©JIANG PENGYI, All Back to Dust No.2, 2006. Courtesy of ShanghART Beijing.
©JIANG PENGYI, Unregistered City, No.7, 2010. Courtesy of ShanghART Beijing.
充滿迷惑性的光《發光體》是蔣鵬奕拍攝的另一組城市主題的作品,除了表現城市變遷中的飄忽與彷徨,那些通體放光的商業大樓,也仿佛突如其來的外星生物,充滿誘惑與危險,令人緊張卻又深感迷戀。從這個系列開始,「光」成為蔣鵬奕創作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元素。
之後,在《自有之物》中蔣鵬奕將鏡頭對準日常生活中更為靜態、內省的一面,通過長時間曝光,拍攝了一批添加了螢光粉的事物。而到了《幽暗之愛》中,蔣鵬奕索性將被動發光的人造物,調換為主動發光的螢火蟲。他將螢火蟲放進感光盒子,任它們發光、飛舞至生命最後一刻。
至此,「毀滅」從一種外在的物質性,轉變為一種更加內在與複雜的藝術特性。一方面,創作過程明確包含螢火蟲的死亡/生命的毀滅,以及藝術家對傳統拍攝手法,諸如相機、鏡頭等外部法則的棄用;另一方面,隨著偶然因素的加入,藝術家也部分摧毀了自己的主體性,其中時間成為藝術創作的執行者,它以毀滅性的力量賦予作品新生。
©JIANG PENGYI, Luminant: SIEMENS, Beijing, 2007-2008.Courtesy of ShanghART Beijing.
©JIANG PENGYI, Everything Illuminates No.1, 2012. Courtesy of ShanghART Beijing.
預見與不可預見順著這一「毀滅」視覺化的路線,蔣鵬奕又創作了《平復帖》、《導體》等作品,而此次展出的《預見》則是其自2014年起,反覆實驗、推敲、破壞和重置後呈現的全新創作。藝術家將瓜果蔬菜等有機物體靜置於底片上,任由物質的自由變化激活滷化銀,從而成影留像,徹底放大不可控的迷人特性。
在對談現場,藝術評論家顧錚指出:「接受創作中的意外與不可預見,亦或者將創作的主動權讓渡給偶然性,是現當代藝術中一種重要的創作方式,其中的順勢而為、因勢利導,頗具禪宗意味。」對此,蔣鵬奕回應說:「我不想一輩子只用一種技巧,不可預見讓藝術創作變得更加值得期待。」
©JIANG PENGYI, Dark Addiction 17′33″, 2013. Courtesy of ShanghART Beijing.
而藉此次講座,博覽會也針對新作《預見》系列向藝術家提問。(以下簡稱影像上海藝術博覽會為PF)
PF:據說您最早是從2014年開始將有機物,諸如水果、蔬菜等靜置在底片上的,能跟我們分享一下,從那時到《預見》系列,其中經過哪些的衍變和發展?
蔣鵬奕:其實,我一直在堅持用膠片做東西,長久以來並不滿足於膠片只能通過鏡頭成像。2000年的時候,一次偶然意外,我發現滷化銀是會漂移的,定影后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形狀。最開始,我非常渴望可以去控制它,開始各種實驗,斷斷續續的。這在某種程度上構成我持續創作的動力。而到了《預見》這個系列中,我慢慢學會接受不可控,創作不僅變得更加輕鬆,其中的不可預見性也對我產生招引,並且把握住它。當然,隨著實驗的進行,我在方法層面上的確越來越能把控住意外。這促使我去思考藝術創作中所謂控制邊界的問題。在表達上,《預見》企圖將漫長的生命期濃縮在一張照片上,在這個意義上,那些有機物的腐爛也是對生命的讚美。
©JIANG PENGYI, Foresight No.19, 2017-2018. Courtesy of ShanghART Beijing.
PF:您是否能解釋一下「去介質化」與您作品之間的關係?
蔣鵬奕:「去介質化」最早是從《幽暗之愛》開始的,當時我原本想長時間曝光去拍攝螢火蟲,但出來的效果太過浪漫、太輕,於是我就想到直接將螢火蟲直接放置在底片上。對我而言,去掉相機、鏡頭、拍攝手法等外部法則,首先我要自己去思考這個感光材料應該怎麼用,而不是按教課書上的說明操作。我也將創作讓渡給偶然,這完全是我的意圖,按教科書或者其他書上說的去做,才不是你自己的東西。
PF:《預見》涉及一系列風險、實驗,以及您對拍攝對象呈現結果的不可預見性。您能與我們分享更多關於製作照片的不可控、神秘的本質,以及它所帶來的抽象結果嗎?
蔣鵬奕:我不認為《預見》系列是抽象的,從《幽暗之愛》開始,就有人說我在做抽象的東西,或許從形式上看,它們很抽象,但其實它們是一系列發生的事件,是對現實的觀察與記錄。這是一系列很具體的故事,那些圖像中,人們可以看到螢火蟲之間的鬥爭、較量與運動、交媾與死亡,還有各種有機物由堅挺到柔弱,最後腐敗的過程。
©JIANG PENGYI, Foresight No.10, 2017-2018. Courtesy of ShanghART Beijing.
關於影像上海藝術博覽會作為亞太地區最具影響力的影像藝術平臺、中國大陸最為國際化的藝博會,影像上海藝術博覽會在過去幾年中,對亞洲藝術影像市場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亦建立起關於藝術影像媒介最為權威和活躍的交流平臺。影像上海保持開拓精神,聚焦國際前沿,以博物館品質提供諸多版塊的全新內容,為亞太藏家、觀眾和專業人士提供欣賞和發現影像藝術的最佳體驗。影像上海藝術博覽會的參展畫廊均通過嚴格甄選和精心策展,分布在核心 ( Main ) 和平臺 ( Platform ) 兩大版塊,前者匯集了專注於現當代攝影的國際頂尖畫廊,後者則是新興藝術家和國際畫廊的重要平臺 。從教科書級別的藝術大師,到活躍在國際攝影和移動影像前沿的藝術新星,逾百位各個年齡層次的優秀藝術家的力作將濟濟一堂。博覽會亦推出『在場』( Staged )、『洞見』( Insights )、『焦點』( Spotlight )、『對話』( Conversations )等精彩特展和公共內容版塊。
歡迎關注影像上海藝術博覽會官方微信號:PHOTO_SHANG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