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蘆的文化史:「人類之祖」、道教神器和中國版「諾亞方舟」

2020-12-06 澎湃新聞

葫蘆,葫蘆科葫蘆屬,廣泛分布於全球從熱帶到溫帶的廣大地區。

葫蘆是中國人最早栽培的植物之一,中國古籍中稱為「瓠」「匏」「壺」等。考古工作者在河南新鄭裴李崗遺址發現了新石器時代早期的葫蘆皮,在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發現了距今7000多年前的葫蘆及種子。進入文明社會後,文獻中有關葫蘆的記載不絕於書。據清代《古今圖書集成》統計,提到葫蘆的古書有近百部(篇)。在中國文化中,葫蘆與神話傳說、宗教、文學、藝術、民俗乃至政治等都關係密切,正如著名民俗學者鍾敬文所說,「葫蘆是人文瓜果」。

《植物名實圖考》中的苦瓠(葫蘆)

一、葫蘆是人類之祖

在中國新石器時代的原始文化層中,發掘出了很多摹擬葫蘆造型的陶器,腹部圓大臃腫,酷似孕婦。顯而易見,它們不是實用的器物,而是被作為孕婦偶像來塑造和供奉的。

人類對「我從哪裡來」有著天然的好奇。在進化論知識尚未普及之前,人類把自己的起源歸功於某種神力,西方人認為是上帝創造了人類,東方人則傾向於在周遭可見的自然物中追根溯源。葫蘆,因為在先民的生活環境中很是常見,更因為一些生物學性狀,比如藤蔓生長迅速、結果很多,果實形似孕婦、母體又多子等,都能和誕生、繁衍等概念聯繫在一起,所以,就成為眾多造人神話的主角或者主要道具之一。

新石器時期的葫蘆形彩陶

秘魯古印加人的烙畫葫蘆

在漢族和其他許多民族的遠古傳說中,女媧摶土造人,或者伏羲、女媧結婚造人,是最普遍的兩種「版本」。著名學者聞一多先生寫作於20世紀40年代的《伏羲考》認為,伏羲、女媧就是葫蘆的化身,而中國至少有20個民族的49則故事,都說最早的人是從葫蘆裡生出來的。這些神話主要有六種故事模式:一、男女從葫蘆中生出;二、男女坐瓜(指葫蘆)花中,結實後,二人包在瓜中;三、造就人種,放在瓜內;四、瓜子變男,瓜瓤變女;五、切瓜成片,瓜片變人;六、播種瓜子,瓜子變人。

後來的民俗學者,在聞一多研究的基礎上又做了進一步的調查和研究,共發現「葫蘆生人」神話119則,涉及漢、彝、怒、白、佤、苗、瑤、畲、黎、水、侗、壯、哈尼、納西、拉祜、基諾、土家、布依、布朗、仡佬、崩龍(即德昂族)等民族。

流傳於雲南省思茅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的長篇創世神話《牡帕密帕》中說,人類的第一代扎笛(男)和娜笛(女)是天神厄莎用葫蘆孕育出來的。扎笛長大後做的第一件事是「砍來最好的泡竹,找來最好的葫蘆,找到蜂蠟和樹槽,做出了第一隻葫蘆笙。」而娜笛則「砍來最好的金竹做響篾(口弦)。」後來,厄莎在葫蘆笙和響篾裡悄悄地放上了相思藥,扎笛吹葫蘆笙時就想起了娜笛,娜笛彈起響篾時就想起了扎笛,兩人結為夫妻。經過十月懷胎,娜笛生下了13對孩子。孩子長大後,又各自結婚生子,人類便繁衍了起來。

布朗族的神話說,在開天闢地的時候,地上已有了花草樹木和鳥獸蟲魚,只是沒有人。不知什麼時候,在一個空曠的山谷裡,長了一隻大葫蘆,裡面孕育了許許多多的人。但是,他們像娘胎裡的胎兒一樣沒法自己出來。後來,從遙遠地方飛來一隻大天鵝,大天鵝用鑿子似的尖嘴把葫蘆啄了個大洞,裡面的人才相繼從葫蘆裡出來。這些人就是布朗族和其他民族的祖先。

儘管這些傳說的內容不盡相同,卻不約而同地說最早的人來自葫蘆。正如《詩經·大雅》中所說的,「綿綿瓜瓞(瓜瓞可能指的就是葫蘆或類似的蔓藤瓜果),民之初生。」葫蘆這一神奇的瓜果,在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神話中,竟如此巧合地成為各民族的共同祖源。

「葫蘆生人」這一古老觀念,在悠久的歷史衍變、積澱中,逐漸衍生出了祭祖敬老(祖靈崇拜)、「合巹而酳(yìn)」、送瓜(葫蘆)求子等民俗,從而構成了獨具特色的中華葫蘆文化。

唐代《伏羲女媧圖》,1928年新疆吐魯番採集,現藏國家博物館

在彝語詞彙中,葫蘆和先祖這兩個詞完全相同,都叫作「阿普」,可見彝族同胞是把葫蘆當作祖先來崇拜的。人們認為,人死後,其魂靈可能回歸到葫蘆裡或通過葫蘆這座「橋梁」返歸祖地。雲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南華縣摩哈直村的彝族人家裡,在壁龕或供桌上,常供置一兩個葫蘆,一個葫蘆代表一代祖先(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舉行大典時,要吹葫蘆笙為巫師伴奏。彝巫認為,從葫蘆笙裡發出的樂聲,是祖先伏羲、女媧的聲音。此外巫師還要表演採摘葫蘆的舞蹈。仡佬族也把葫蘆作為始祖的象徵,置於神龕供奉。家裡的老人死後,要把手指甲和腳趾甲剪下來放在葫蘆裡,置於屋後神堂秘存。在他們的眼裡,被放入葫蘆的死者指(趾)甲,具有死者不朽的象徵含義。

葫蘆既能生人,自然會和愛情婚姻有關。漢族古籍《禮記·昏義》中有夫婦「共牢而食,合巹而酳」的禮儀。「巹」就是把一個葫蘆分成兩個瓢,以彩線相連,「合巹而酳」就是夫妻二人用兩瓢飲酒,以象徵夫妻「合體」,並期待如葫蘆一樣多子多產。「合巹」是中式傳統婚禮中最重要的環節,後來這個詞用來代指婚禮。在唐宋時期,「合巹禮」還衍生出了「交杯」的細節,比如《東京夢華錄》中記載:「用兩盞以彩結連之,互飲一盞,謂之『交杯酒』。飲訖,擲盞並花冠子於床下,盞一仰一合,俗雲『大吉』,則眾喜賀。」看來,到北宋時,合巹就不一定用葫蘆了,不過盛酒的「盞」應該是耐摔之物,否則觸地即碎,如何判斷「仰」還是「合」,意頭也不吉利。「交杯酒」的風俗一直保留至今,在喜宴上經常能見到,當然,使用的是普通酒杯,而不是葫蘆。

葫蘆在少數民族婚俗中也扮演著重要角色。雲南新平的彝族同胞至今仍保留著一個古老婚俗:成親之日,當新郎娶回新娘,步入廳堂之前,主持婚禮的人要將一個盛滿灶灰的葫蘆,擲破於新人面前,然後新郎新娘在煙霧瀰漫中登堂入室。此俗稱為「破壺成親」。當地人認為,葫蘆象徵著孕育胎兒的母腹,擲破葫蘆灶灰四散,象徵著將來產婦能夠順利分娩。

二、中國版「諾亞方舟」

大約在舊石器和新石器交替時期(距今一萬年前後),正逢一個冰河期結束,堅冰融化,全球普遍有大洪水發生。人類的祖先對這次大洪水所造成的災難印象極為深刻,恐慌的情緒以口頭形式一代代地流傳下來,在文字發明後,又記成文字流傳下來,並演變為某種固定模式的神話——大洪水過後,人類幾乎滅絕,只有一男一女或少數幾對男女因得到某種神力的幫助而倖免於難,從而再造眾生。西方有著名的「諾亞方舟」故事,倖存者躲在事先造好的「方舟」裡,而在中國,也有類似的故事,倖存者是躲在葫蘆裡。

聞一多曾對中國各民族的49個洪水故事進行分析比較,統計出當時的救生工具主要有葫蘆、瓜、鼓、臼、木桶、床、舟等7種,總數為35件。而在這35件救生工具中,葫蘆佔了17件,居各類救生工具之首。近幾十年來,隨著民族學和民間文學的發展,學者們又發現了更多的與葫蘆有關的洪水神話。試舉幾例:

黎族《葫蘆瓜》:遠古時期,黎族的先民遇到了洪水暴發,天下的人幾乎滅絕,倖存一男一女和一些動植物藏在葫蘆瓜裡。後來,他們結婚了,繁衍了人類。葫蘆瓜給他們的生產生活提供了各種各樣的條件,保住了黎族祖先的生命。因此,葫蘆瓜便成為黎族圖騰崇拜的對象,也成為後代船形屋的雛形。

神農架《黑暗傳》:神的時代,由於諸神紛爭,終於導致了一場大洪水,把神們都淹死了。這時,從洪水中飄來了一隻大葫蘆,玄黃老祖把葫蘆撈起來,打開一看,裡面有一對少男少女。於是,他把兄妹命名「龍氏」。龍族(漢族)便由此興旺起來,人類也由此興旺起來。

傈僳族《創世紀》:遠古時候,天地相連,混混沌沌。人們都要彎著腰走路,要不然,頭就會碰著天。有一個人罵道:該死的老天,你不能高一點嗎?這咒罵觸怒了老天,突然天降傾盆大雨,九天九夜不停,世間一片汪洋。有對兄妹倆人躲藏在一個大葫蘆裡,隨著洪水漂流。洪水退落後,葫蘆擱淺在泥灘上,兄妹倆人從葫蘆裡走出來,發覺天地分開了。天是那麼高,地也不再那麼混濁,出現高山、平原、河流、森林,但世上的人都被淹死了。這對兄妹結為夫妻,生了五個孩子。

勒墨人(白族的一支)神話:不知多少萬年前,天神阿白偷偷地告訴人們說:「地上要發洪水啦,你們趕快搬到大葫蘆跟前去住吧!」大家不相信,只有阿布帖兄妹照天神的話做了。不幾天,地上果真發了空前洪水,一連九十九天不退,人們都被淹死,只有躲在葫蘆裡的阿布貼兄妹倖免於難。後來,他們生育了五個女兒,分別嫁給了熊、虎、蛇、鼠和毛蟲,重新繁衍了人類。

苦聰人(拉祜族的一支)《創世紀》:古時有一寡婦,種一棵大樹,遮住了太陽,人們用弩射,用刀砍,又用火燒,僅剩下樹根,又讓螞蟻吃,於是從樹根處冒出水來,傾盆大雨不停,洪水滔夭,僅剩下兄妹兩人。他倆帶著針和黃蠟鑽到葫蘆裡,以針探知水情,有孔則以黃蠟補住,於是倖存下來,繁衍了後代……

類似的故事在布依族、壯族、水族、彝族、哈尼族、高山族、毛南族、仡佬族、侗族、傣族、苗族、瑤族、畲族、佤族等許多民族中都有廣泛的流傳。在這些故事中,葫蘆的作用和「諾亞方舟」一樣,給避難者提供了一個相對封閉的、也安全的空間,為洪水過後人類重生保留了「人種」。只不過,諾亞方舟是諾亞遵照上帝的旨意所造,而葫蘆則天然具有「避水」的功能。

在木船尚未發明的遠古時代,具有漂浮功能的葫蘆可能是先民最重要的浮水、渡水工具之一。人們在過河涉水或是進行捕撈作業的時候,要在腰上繫上幾個葫蘆,叫作「腰舟」,猶如今天穿上救生衣一樣。古語裡有「中流失舟,一壺千金」的說法,說的就是萬一船沉了,廉價的不起眼的葫蘆就成了最寶貴的救生工具。《西遊記》中「流沙河」一段,觀音的徒弟慧岸幫唐僧收服了沙和尚之後,就拿觀音給他的紅葫蘆和沙和尚項下的九個人頭骨組成一隻法船,載著唐僧師徒渡過了「鵝毛漂不起,蘆花定底沉」的流沙河。

至於故事情節如何由「載人」演變成「藏人」,一方面,不排除真的有那麼大的葫蘆,比如唐朝樊綽記載南召(今雲南)風土人情的《蠻書》就記載「瓠長丈餘……皆三尺圍」;另一方面,「葫蘆藏人」可能是受了「葫蘆生人」故事的影響。其實,「生人」和「藏人救人」有時是不可分離的,交織在一起,無非是保證人類最基本的生存,並使種族繁衍。可見,葫蘆這種「人文瓜果」,寄託了我們先祖多麼強烈的對生命的渴望。也就是說,中國神話的一大特色,就是葫蘆不僅可以「生人」,而且可以「救人」。

三、道教法器

葫蘆的功能在進入文明社會後,又被進一步擴展,衍生出道家思想。

在道家代表人物之一莊子的著作中,多次出現了「瓠」「壺」二字。比如《逍遙遊》中記載了莊子與他的好友、論辯對手惠子的一段討論。惠子說,他種了一種能結實五石(約300千克)的「大瓠」,用它盛水會裂開,剖開做成瓢,又不知道拿它裝什麼好,最後只好砸了。惠子其實是在用這種「大瓠」來諷刺莊子的理論大而無當,莊子反擊說,「夫子固拙於用大矣」(你真的不會用大東西呀)。莊子認為,事物「所用之異」(可以有不同的用途),「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憂其瓠落無所容,則夫子猶有蓬之心也夫。」(你有五石的瓠,為什麼不考慮把它做成腰舟浮遊於江湖呢,卻憂慮它無處可以容納,可見你的心過於淺陋狹窄了。)

莊子所處的戰國時代,葫蘆還被諸子當作「器用之辯」的道具,進入秦漢時期,葫蘆的自然屬性則逐漸被「仙性」所取代,成了仙境的代名詞。

《史記·秦始皇本紀》載,秦始皇為求長生不死藥,派齊人徐市(徐福)帶童男童女數千人到「海中三神山」蓬萊、方丈、瀛洲求仙。到了東晉時期,王嘉在《拾遺記》中,把這三座神山改名為「蓬壺」「方壺」和「瀛壺」,還說三神山「形如壺(葫蘆)器」,使葫蘆有了「仙氣」,象徵著神仙棲息之地。此後,許多有關「葫蘆仙」的神話傳說都從這裡衍生出來,如關於西王母從東海蓬萊道士那裡得到靈瓜的傳說等。

道觀裡的葫蘆形裝飾,趙爽攝於北京白雲觀

一般認為,道教創立於東漢時期。《後漢書·方術列傳》裡記載了一位道教人物費長房的故事,標誌著葫蘆正式成為道教法器:

費長房者,汝南人也。曾為市掾。市中有老翁賣藥,縣(懸)一壺於肆頭,及市罷,輒跳入壺中。市人莫之見,唯長房於樓上睹之,異焉。因往,再拜奉酒脯。翁知長房之意其神也,謂之曰:「子明日可更來。」長房旦日復詣翁,翁乃與俱入壺中。唯見玉堂嚴麗,旨酒甘餚,盈衍其中,共飲畢而出。

費長房後來被東晉道教學者葛洪列入了《神仙傳》,並添加了費長房隨那位老翁進入葫蘆後的所見所聞:「入後不復是壺,唯見仙宮世界,樓觀重門閣道。公(壺公)左右侍者數十人。」

「一瓢藏造化,天地一壺中。」小小葫蘆,猶如洞天,別有天地,給人以無盡的想像力。《神仙傳》描寫的那個壺中小宇宙,即是道教人物津津樂道的「壺中日月」和「壺天仙境」。此後,在道教典籍裡,類似的與葫蘆有關的記載不絕於書。如大型道教類書《雲笈七籤》中有一則記載:「(施存)學大丹之道……常懸一壺,如五升器大,變化為天地,中有日月,如世間,夜宿其內,自號『壺天』,人謂『壺公』。」與道教有關的人和物,很多都與葫蘆(壺)有關。據說道教的創始人老子的老師就叫「壺子」。道教的另一重要人物列子也曾問學於「壺丘子林」。唐代有本書叫《酉陽雜俎》,其中有一章專講道家黃老學問的,就被命名為《壺史》,可見葫蘆(壺)在道教中的重要地位。

道家的許多用器都與葫蘆有關:太上老君在葫蘆形的火爐裡煉出神丹,然後再用葫蘆來裝這些神丹;「八仙過海」中的八仙之一鐵拐李,總是隨身帶著一個寶葫蘆;民間傳說中的「寶葫蘆的秘密」,那想要什麼就有什麼的「靈物」寶葫蘆,可能也是從道教借用、衍生過來的——或許反過來,道教借用了這個民間故事也未可知。

景泰藍葫蘆瓶

青花八仙葫蘆瓶

釉裡紅八寶紋葫蘆瓶

葫蘆不僅是仙境的代名詞,甚至葫蘆本身也有了「仙氣」,能完成很多特殊的「任務」,比如,盛一些其他器物不能盛的「水」。西晉張華《博物志》載:「庭州灞水,以金銀鐵器盛之皆漏,唯瓠葉則不漏。」南朝劉敬敘《異苑》云:「西域苟夷國山上有石駱駝,腹下出水,以金銀及手承之,即便對過(漏),唯瓠蘆盛之則得,飲之令人身香澤而升仙,其國神秘不可數遇。」民間故事《春旺和九仙姑》描繪了這樣一個場景:九仙姑下凡與春旺結為夫妻,過著男耕女織的幸福生活。一天,九仙姑在天井種下一棵葫蘆,葫蘆轉眼間就長到了天頂。九仙姑便攀著這葫蘆藤上天去給父親做壽去了……在這裡,葫蘆藤變成了可登天的天梯。

在現實生活中,許多與道教有關的器具,如瓷器、景泰藍、家具、雕刻器等,都做成了葫蘆形狀;道教建築的屋脊或頂上,往往鑲嵌著瓷質或陶製的葫蘆;醫生「懸壺濟世」(古代常常醫、道不分),也表示他的葫蘆裡裝的是能夠救死扶傷的靈丹妙藥;有些地區的民俗,則把葫蘆掛在門首、或將繪有葫蘆圖案的帖子貼在堂上以驅邪祛病……

葫蘆在道家的學說裡,是涵藏太虛自然之氣的太極,而在俗世的文人學士眼裡,則成了精神寄託之物。唐宋不少詩人留下了吟誦「壺中」的詩句,如李白「何當脫屣謝時去,壺中別有日月天」(《下途歸石門舊居》)、白居易「誰知市南地,轉作壺中天」(《酬吳七見寄》)、李中「壺中日月存心近,島外煙霞入夢清」(《贈重安寂道者》)、錢起「海上春應盡,壺中日未斜」(《送柳道士》)、戴叔倫「東城南陌頻相見,應是壺中別有家」(《贈韓道士》)、陸遊「乃知壺中天,端勝縮地脈」(《壺天閣》)、王炎「豈但壺中堪避世,也勝圖上可遊仙」(《到胡道士草庵》)等。人們羨慕或幻想著躲進那個擁有獨立空間、渾成而自足的世界。那些仕途不得志或科場失意的人,往往也帶著一個葫蘆,寄跡於山水之間,來顯示自己的清高孤芳之志。

本文經領讀文化授權摘發自《人文草木:16種植物的起源、馴化與崇拜》(蘇生文 趙爽 著,天津人民出版社,2020年6月版)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電影2012觸發災難經濟 中國版諾亞方舟訂單不斷
    「末日」臨近,各路「方舟」大PK  中國版「諾亞方舟」訂單不斷  11月20日,《2012》3D版公映,作為災難類型史上投資最大、效果最震撼的作品,《2012》於2009年公映時,曾刷新多項中國票房紀錄,此次該影片的3D版本再度襲來,首周便以超過9000萬的票房成績再度成為票房冠軍。
  • 斯瓦爾巴全球種子庫:現實版的「諾亞方舟」
    小編點評:一旦發生全球災害,或許它就是人類最後的生存防線。當然我們是希望永遠都不要使用它,所以當下如何保護我們的地球才是首要任務,不然即便有了「諾亞方舟」,也不一定能夠保全我們。在聖經中,諾亞在上帝的指引下建造了一艘巨大的方舟,並把地球上的所有飛禽走獸按數量帶到方舟上,最終在大洪水中把生命的火種保留的下來。雖然這是神話故事,雖然諾亞方舟並不存在。但人類終有一天將會面對滅亡的威脅,到了那時候,我們將如何保留生命的火種呢?
  • 諾亞方舟的故事,諾亞方舟在哪裡
    雖然很多網友小時候都聽過這個故事,但是諾亞方舟再一次受到熱議應該是在2012年,瑪雅人預言2012年12月世界末日只有諾亞方舟可以拯救人類。但是很多人對於諾亞方舟也許並不是很了解,所以下面大家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諾亞方舟的故事,諾亞方舟在哪裡吧。
  • 中國版諾亞方舟熱賣 電影災難也能成發財渠道嗎
    [華聲在線導讀]今年8月份,浙江商人楊宗福製造的「中國挪亞方舟」引起轟動,該方舟可用於火山、海嘯、洪水、地震、核輻射等災難發生時逃生,近日又傳出,中國版諾亞方舟的訂單不斷,淘寶商城不少賣家也紛紛上架叫賣,宣傳說2012年世界末日將來臨,購票從速登月可逃生。有的票價高達十億歐元,低的則只有0.01元。
  • 諾亞方舟 |人類差點被滅絕的傳說
    如果能證明「諾亞方舟」也是真實的,那麼這個發現肯定將在全世界引起轟動。所以,很多年以來,許多國家的聖經考古學家都希望揭開這個千古之謎。由《聖經》的記載來推算,方舟是一隻排水量四萬三千噸的巨大木箱。按《創世記》第八章所載, 方舟最後停靠在土耳其東部的亞拉臘山上。過去雖有不少方舟被發現的傳言出現,但都僅止於傳言。
  • 中國版諾亞方舟
    義烏商人楊宗福製造的「諾亞方舟」是一個直徑4米的不鏽鋼大圓球,其自稱可以耐1700℃高溫、承受350噸撞擊力、可以在水面上航行,隔離核輻射和宇宙射線。而目前他已經接到了21個確定的生產製造訂單。每個「諾亞方舟」的售價在100萬至500萬元之間。
  • 「諾亞方舟」今在龍山被發現
    千百年來,就是這個「諾亞方舟」謊言傳說,不知坑害了多少歷史學家、考古學家、探險家及相關有信仰的社會各界人士,蜂擁而至,風餐露宿,歷經艱難,千方百計去尋找那個所謂的與人類命運息息相關的方舟,結果呢?不見其蹤影,僅只留下一道千古之謎。
  • 現實版「諾亞方舟」曝光 長度堪比足球場
    荷蘭的約翰·赫伊貝斯耗時3年建成了這艘諾亞方舟。(圖片來源:《每日郵報》)中國日報網10月23日電(劉宇) 據英國《每日郵報》22日報導,這艘全尺寸真實版諾亞方舟有四層樓高,長度堪比一個足球場,船上甚至還有一些動物。荷蘭的約翰·赫伊貝斯耗時3年建成了這艘諾亞方舟。他曾經夢到荷蘭被洪水淹沒,於是便建造了這艘船。赫伊貝斯稱:「我夢到,荷蘭的一些地方被洪水淹沒。第二天,我就萌生了要建造一艘諾亞方舟的想法」。
  • 《諾亞方舟:創世之旅》,當信仰和人性發生衝突
    《諾亞方舟:創世之旅》是根據聖經故事改編而成的史詩級災難片。由達倫·阿羅諾夫斯基編劇和導演,由羅素·克勞、詹妮弗·康納利、雷·溫斯頓、艾瑪·沃森等人主演。亞當和夏娃卻受了蛇的誘惑偷吃禁果,子孫繁衍遍地。後代欲望過剩,不但互相殘殺,還濫用資源,讓世界瘡痍,大地蠻荒。造物主決定以一場大雨淹沒人類和罪惡。諾亞作為正義之人被臨危受命,製造方舟保存不同物種,讓地球得以重生。
  • 中國諾亞方舟 內部詳細結構圖曝光
    雖然2012年地球毀滅之說純屬臆測,但越來越多的極端氣候表明,在很多時候,我們需要一個「諾亞方舟」。  昨天,記者還真的看到了「諾亞方舟」。在義烏市後宅街道一處山谷中,一個黃色的大圓球吸引了很多圍觀者。大圓球上寫著「中國諾亞方舟」。這貨是「諾亞方舟」?看起來卻是個球。「防火、防水、防撞擊甚至能防核輻射。」
  • 諾亞方舟遺址是真的嗎?諾亞方舟遺址具體位置在哪裡
    解答:諾亞方舟是西方的某個傳說,主要就是一個叫做諾亞的人成功製作了一艘大船,成功在洪水中拯救了人類文明和重要的火種。很多人覺得諾亞方舟確實存在,並且找到了很多所謂遺址,但是最終證實是虛假的。2010年某隻考察隊稱成功尋找到諾亞方舟遺址,下面探秘志帶大家共同了解下。
  • 《諾亞方舟》轉制3D版海外上映 北美僅上2D版
    《諾亞方舟》轉制3D版海外上映 北美僅上2D版 時間:2014.02.07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雲貓貓 分享到:
  • 四川省犍為縣的羅城古鎮被譽為「中國的諾亞方舟」
    四川省犍為縣的羅城古鎮的主街船型街形如其名,好似一條巨船停泊在陸地,十分震撼,被譽為中國的諾亞方舟。這裡最讓人著迷的是他的川味兒。茶攤兒、牌桌兒、葉子煙,三五老友構成了老四川最熟悉的畫面。羅城古鎮並不大,主要的看點和最熱鬧的場景都在船型街。
  • 《諾亞方舟》票房破3億 開啟「後2012」時代
    送走《2012》災難片市場的震撼謝幕,《諾亞方舟》開闢航線,破浪而來,帶領觀眾在一場視角和心靈的洗禮中,進入災難片的「後2012」時代。《諾亞方舟》視角創新,升級《2012》傳奇災難五年前,一部《2012》讓全球觀眾領略到末日災難片的巔峰境界,今年,橫空出世的《諾亞方舟》則展現出了一幕史前版的末日奇觀。
  • 諾亞方舟在哪裡?
    作者:程湛馨 新冠病毒猖狂肆虐, 地球人類危急 諾亞方舟在哪裡? 舉世驚愕,瞪大眼睛尋覓。 在哪裡? 在哪裡?! 諾亞方舟在哪裡?
  • 尋找傳說中的諾亞方舟|諾亞方舟|諾亞|亞拉臘山_網易科技
    《聖經·創世紀》中不僅明確記載了大洪水的起因、過程和結果,還詳細說明了諾亞方舟的製作方法及最終停靠的地點和時間。「經過了一百五十日,七月十七日,方舟停在亞拉臘山上。」古巴比倫的蘇美爾人也曾用楔形文字記錄類似的傳說:眾神要以洪水懲罰人類,風雨之神恩利爾指示祭祀建一條大船,把鳥獸帶進去躲避天災。
  • 大吃一驚的「中國版諾亞方舟」,坐落於樂山羅城古鎮,好看極了
    談到西方神話傳說中的「諾亞方舟」,許多中國人相信了也說了,在地球大洪水毀滅之前,諾亞的青年們把自己的家庭和地球上的所有物種都放在一艘大船裡航行,經過很長時間,終於避免了大洪水摧毀了世界,諾亞帶領著這個世界的最後一個文明也將得到持續、充分的發展。
  • 諾亞方舟是無稽之談?有人發現了4484年前的方舟殘骸
    諾亞方舟的故事不僅在西方是婦孺皆知,哪怕是在遙遠的東方,也是人盡皆知,不過絕大多數人都當這是一個有趣的神話故事。其實,諾亞方舟的故事不僅在《舊約全書》中記載得相當詳細,在有著「世界最古老圖書館」之稱的古代亞述首都,尼尼微的文庫中發掘出來的泥版文書上也有關於這件事的記載。
  • 諾亞方舟的故事是真的?與中國大禹治水時間一致,是這樣嗎
    歷史傳說中,讓人們感到最好奇的事情之一就是諾亞方舟是否真實存在,而最著名的關於洪水的故事就是大禹治水,今天我們來看看二者之間有沒有什麼關聯。有人說諾亞方舟的故事是真的?與中國大禹治水時間一致,那麼事情的真相究竟是什麼?
  • 諾亞方舟是神話還是真實存在?專家:別糾結了,諾亞方舟已找到!
    一艘根據上帝指示建造而成的大船,其建造的目的就是讓諾亞和他的家人,以及世界上各種生物能夠躲避一場上帝因故而造的大洪水災難,這段神奇的故事被記錄在《希伯來聖經·創世紀》中。那麼究竟諾亞方舟是神話還是確實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