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優秀教師
25年來,她深耕三尺講臺,保持著鑄魂育人的定力,把熱愛黨的教育事業同熱愛學生的真情實感融為一體,哺育出一片桃李芬芳。
25年來,她懷揣為民情懷,秉持著「頂天立地」的目標,把科研育人同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結合,追求思想理論創新,注重現實人文關懷。
25年如一日,她紮根教學、心繫社會、甘當人梯,創造了學校教學科研的多項突破。她就像一臺不知疲倦的永動機,用初心和信仰書寫著一名共產黨員一輩子對黨忠誠、為教育奉獻,堅韌執著、無私無我的大美情懷。
她就是山東財經大學「自主培養」的第一位「泰山學者」,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張紅鳳。
一、執著堅韌 做「頂天立地」的學問
自1995年參加工作至今,她始終懷揣治學為民、服務社會的家國情懷,沉浸在「政府規制與公共政策」研究領域,把「頂天立地」作為目標,把「氣韻豐雅」視為靈魂,自覺把科學研究同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結合在一起,潛心科研育人。
懷揣治學為民的家國情懷。在張紅鳳心底,「心繫社會,擔當有為,是新時代社會科學工作者的責任和使命。」實現科研育人,就要做「頂天立地」的大學問。既要「頂天」,瞄準國際、國內學科前沿和重大理論問題,圍繞國家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需求,開展原創性研究和關鍵共性技術研究;更要「立地」,面向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主戰場,主動適應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實現產學研協同,擔當經濟社會發展的思想庫和智囊團。
她深信,科學研究要實現主觀客觀的相融相生,不僅要有思想理論創新,更要與現實關懷緊密結合。
——服務國家「新舊動能轉換」和「高質量發展」戰略:在十九大報告提出「推動新舊動能轉換」、山東省被批覆設立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的背景下,張紅鳳敏銳地將研究方向聚焦於此,承擔省重大課題項目,主持國家社科重點項目,推動國家新舊動能轉換重大戰略工程實施、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和濟南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的建設;調研黃河流域生態保護,促進高質量發展,提供重要的智庫支持。
——助力健康中國戰略:她主持「食品安全」國家社科重點項目,率團隊全程負責山東省國家食品安全示範城市、食安先進市縣區創建驗收。食安城市創建驗收5年,她走過山東省14地市、84縣(市、區)。評估初期,她放棄產假,帶著不滿6個月的寶寶,白天深入驗收一線,晚上帶領團隊歸總,經常忙到深夜,年幼的寶寶哭著找媽媽。幾年過去,驗收效果顯著,在把山東打造成全國最安全、最放心的食品安全大省建設中做出巨大貢獻,逐漸長大的小傢伙兒也被愛稱為「食安寶寶」。
——參政議政、諮政啟民:參加省市電視臺《閃電輿論場》《服務面對面》以及大型問政節目,媒體報導及轉載量超100次;任濟南市政協常委4年,提交的9項提案精準有力、分量十足,《關於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對策建議》《加快推進濟南市新舊動能轉換,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等多項提案採納應用。
——發揮智庫研究合力:舉辦高端論壇,開展學術交流,服務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特別是全民「戰疫」期間,張紅鳳策劃主持召開「疫情防控與公共治理」高端智庫網絡論壇,提出了「政府、企業和社會組織等多主體協同,提升化解疫情的公共治理效能」,彰顯了新時代社會科學工作者的責任與擔當。
科學研究要一以貫之。張紅鳳經常教導學生和青年教師,學術研究「要一以貫之」「要長期關注一個研究領域,捕捉創新點;讓思想引領學術,以學術砥礪思想」。
她在頂尖期刊《中國社會科學》發表的文章一寫就是10年,在《經濟研究》發表的第2篇論文也耗時6年多。期間,不知有多少個夜晚,沉浸在思考與研究中,不知不覺天色破曉,抬頭看看表,已是凌晨四五點鐘。這動輒兩三千個日日夜夜傾心付出的,正是那份對學術的執著與堅韌。
論文發表後影響巨大,被《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複印資料等全文轉載,被《光明日報》《人民日報》等摘編介紹,被《經濟研究》《改革》等核心期刊引用,真正發揮了學科前沿與學術的引領作用。她的這種「工匠」精神也深深地感染著學生和團隊成員,練就了他們在學術上的精益求精。
科學研究要勇於創新。深耕不輟,她首創性提出食品安全庫茲涅茨曲線假說。受2008年「三鹿奶粉」暴露出的食品安全規制低效的觸動,她將政府規制理論研究轉向「食品安全規制」領域,默默耕耘。在《經濟研究》等核心期刊發表一系列高水平論文,主持包括國社科重點項目在內的一系列食品安全監管課題,首創性提出經濟增長與食品安全之間關係的食品安全庫茲涅茨曲線假說,建立了覆蓋全過程的食品安全監管效果評價體系,探尋出食品安全監管模式重構的路徑,引領食品安全監管領域的學術前沿,為我國當前食品安全問題的解決提供了政策方略,實現了科學研究的「頂天立地」。
25年如一日,她勤勉執著、永不懈怠,取得了諸多標誌性成果,學術水平處於國內領先地位。近年來,主持國社科重點項目(兩項)等國家級、省部級及橫向課題80餘項;在《中國社會科學》《經濟研究》《公共管理學報》等權威期刊發表論文100餘篇,出版學術著作6部;獲中國高校人文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山東省社會科學重大成果及優秀成果一等獎、山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等科研獎勵30餘項。
這些榮光,在張紅鳳看來,不過是錦上添花,是三尺講臺的延伸,是反哺教學的「源頭活水」。
二、奮進擔當 潛心鑄魂育人
從教25載,她將青春、抱負全部傾注於所熱愛的教育事業,潛心鑄魂育人。她踐行「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加強品德修養、增長知識見識;培養奮鬥精神、增強綜合素質」的育人理念,探索出「知識基礎、實踐能力、科學精神、人文素養」四位一體的複合型人才培養模式,成為國家一流本科專業「行政管理」負責人、山東省一流學科「應用經濟學」學科帶頭人。
她授課用心。以生為本,以本為本,深耕教學一線。執教二十餘載,她從不講沒有準備的課。每次上課前一天她都精心備課到深夜,為的就是給課堂增添新內容。因教學管理「雙肩挑」,白天忙於學院管理工作,晚上備課成為常態,常常一抬頭已是凌晨一兩點。頸椎腰椎受損傷,也無怨無悔。
她為本科生開設的《公共政策》《政府規制經濟學》等課程,深受學生喜愛;主編的教材《公共政策分析》為高等財經院校「十二五」規劃精品教材,被多所高校採用;成為山東省高水平應用型專業(群)負責人、山東省公共管理學科骨幹課程負責人、山東省高等學校精品課程負責人,多次榮獲國家級、省級、校級優秀指導教師和優秀教師等榮譽稱號。
她育人用情。張紅鳳始終踐行「有教無類」的培養理念,無論學生資質如何,皆以滿腔熱忱將學識傾囊相授。在研究生培養中注重「因材施教」,創立「鳳凰學術工作坊」,了解研究生的學業和思想動態,根據學生的性格和愛好,制定不同的培養方案。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行萬裡路不如嚴師指路。她培養的研究生屢獲國家獎和省優,累計發表高水平論文40餘篇,頻頻考入澳大利亞格裡菲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南開大學等國內外名校深造,飛出一批批「金鳳凰」。比如「出身一般」的自考本科、專升本的碩士研究生在她的精心指導下也考取了中國人民大學、中共中央黨校等的博士研究生。她本人也榮獲優秀研究生指導教師稱號。
「受疫情影響,今年的就業形勢格外嚴峻,能夠在畢業季作為一類博士被引進工作單位,離不開導師為我私人訂製的培養計劃。」如願作為一類博士被引進做高校老師的2017級博士研究生呂傑對導師心懷感恩,他說,「從入學基礎較差,到在《經濟研究》等權威期刊發表論文5篇、獲國家獎學金和校長獎學金,一路逆襲,是導師的精心培養和拼搏忘我、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的深深感染,才有了我的今天。」
她鑄魂有方。教學中,張紅鳳堅持「三個融入」的育人目標——融入思想道德教育、融入文化知識教育、融入社會實踐教育。她特別注重將思想道德教育融入通識教育、專業教育與實踐教育的全過程,厚植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
從「入門」到「出門」全方位引領,在學術上予以指導,在品格上加以感染,涵育他們堅定的信念、端正的學風、高尚的情操。她愛生如子,潤物無聲。學生贊她,「師愛如山,心美如母」。
扶上馬,再送一程。她十分關心學生們畢業後的發展,盡心盡力為大家解決難題。張棟,2013級碩士研究生,在辭職與考博進退兩難之際,張紅鳳對他給予極大的鼓勵與支持,助他成功考取中國人民大學。他說「歷經專升本、考研、考博,一路走來困難重重,是恩師給予我最大的幫助與依靠,感謝恩師博大的胸懷和深厚思想的薰陶。恩師引我走入嚮往的學術大門,她不僅是我的授業恩師,更是我的人生導師」。
她治學有道。張紅鳳創新「開門辦學」理念,實行「院府合作、院企合作、院社合作、院院合作」的培養模式,針對本科生的「雙創」,面向研究生的「1+3」,創新了公共管理學科「政產學研」協同育人模式。
她鼓勵理論聯繫實踐,注重人才培養國際化。在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中,她全程參與,精心指導撰寫調研報告,帶領學生多次獲國家級、省部級獎30餘項。學生回憶起張紅鳳指導他們參賽的過程,至今歷歷在目。有一次大賽決賽前夕,張紅鳳出差歸來已近深夜,她沒有回家看年幼的孩子,卻第一時間趕到辦公室,指導學生修改完善作品,直至凌晨三點多。功夫不負有心人,參賽作品斬獲全國大學生城市管理競賽一等獎。賽後同學們感慨:「我們收穫的感動不僅是辛苦努力得來的成績,更重要的是導師拼搏忘我和追求卓越的精神。」
她積極推進教改落地。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反思,課程研發、教材編寫、科研成果轉化、教學成果推廣……她一刻不停歇,主持完成山東省教學改革重點項目、山東省研究生教育創新項目等教研課題10餘項。多項成果獲山東省省級教學成果二等獎、山東省研究生教育省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等獎項,教改成果在上海財經大學、西南財經大學、中央財經大學等多所高校應用推廣。
「大魚前導、小魚尾隨,是從遊也;從遊既久,其儒染觀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為而成。」這是張紅鳳特別欣賞的「教與學」的境界。
三、甘當人梯 搭平臺育人才
德高業精的教育者,執著勤勉的研究者,雷厲風行的管理者,在張紅鳳身上完美融合。
一花開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作為公共管理學院的院長與學科帶頭人,張紅鳳深知自己肩上的責任有多重。要想在學科建設、科研攻關上做出成績,必須下大力氣。除了犧牲正常的休息時間,張紅鳳還給自己定下幾條原則:一是科學統籌,將任務分解,各司其職;二是本著一顆公利心,做事的出發點是把學院做強做大;三是做大氣的人,豁達寬容,遇事多換位思考。這樣一來,管理效率立竿見影。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起使,學院事業蒸蒸日上。目前,學院的公共管理學科排名一躍成為山東省高校第一,全國財經類高校第六,全國前30-40%;行政管理成為目前山東公共管理學科唯一的國家一流專業。
她甘當伯樂,大力引進年輕博士,構建泰山學者工作團隊,搭建研究平臺,促進人才工程建設,聚人才育人才興人才,後起之秀輩出。在她的培養下,核心成員姜琪僅用三年的時間完成了從普通博士、講師到教授的蛻變,進而成長為學校首屆「特聘教授」;曲衍波從一名副教授而破格成為「特聘教授」和「博士生導師」;賈海彥從一名普通教授成長為學院副院長、學術帶頭人;李國鋒從學院副院長成長為院長、學科帶頭人。
一路行來,張紅鳳充分發揮領軍人才的引領作用,以中青年學科、學術帶頭人為核心,通過「學科帶頭人→學術帶頭人→學術骨幹→中青年博士教師」梯狀結構的輻射作用,培養出一批精幹人才。眼下,團隊核心成員發展到9人,普通成員30餘人,獲國家級、省部級項目立項70餘項,發表論文100餘篇,出版著作20餘部,獲國家級、省部級獎20餘項;1位成員遴選為青年泰山學者;3名成員增補為博士生導師,10名成員增補為碩士生導師;3位成員晉升教授,4位成員遴選為學校特聘教授,7位成員晉升副教授。
心懷高遠,花自盛開。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山東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山東智庫高端人才崗位專家,「富民興魯勞動獎章」獲得者,山東省優秀青年知識分子……2018年泰山學者期滿考核優秀,2019年張紅鳳再度獲聘泰山學者崗位特聘教授,人才工程建設也更上一層樓。
風華正茂,踔厲風發,已是奠基人;潮頭勇立,砥礪奮進,仍是開拓者。張紅鳳心有「大我」,以師者之德樹人,以仁者之愛育人,以許身教育終不悔的執著,繪出最動人的答卷。
來源 | 黨委宣傳部
撰稿 | 宿文娜
編輯 | 李昊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