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說起龍虎山,讀過《水滸傳》的人都知道,那是「洪太尉誤走妖魔」的上清宮所在地。不久前我們遊了龍虎山和附近的仙巖、上清河(俗稱瀘溪)。這三處都有秀麗的山水、古老的文物和動人的傳說。從鷹潭市乘汽車西南行18公裡,便到了仙巖。這裡屬於武夷山脈北段的風景區。
仙巖巖峰紛呈,有名號的巖共二十四。放眼望去,美不勝收。那像三人佇立水邊的是「三教巖」,據說三人代表「儒、釋、道」三教,正在談論各自的教義。那像一人俯瞰上清河的,名為「觀水巖」。那像一群穀倉的名為「仙倉巖」。「仙倉巖」下面是「酒甕巖」,像是一個大腹小口的陶罐。還有像一盤石磨旁邊放著藥籮的「藥籮巖」。其它如「丹灶巖」、「木屐巖」、「杼機巖」、「馬廄巖」、「鷹架巖」、「轆轤巖」、「鐵爐巖」、「泥料巖」、「仙船巖」、「仙床巖」以及「染具」、「杵臼」「仙羊」、「仙犬」、「獅子」等巖,都是因其形似而命名。
仙巖下就是上清河。泛舟於上清河,但見河岸山巖壁立,險不可攀,其高處多有幽深的洞穴。宋代晁補之在《雞肋集》中曾寫道:「出遊龍虎山,舟中望仙巖壁立,仞者(測量的人)不可上,其高處穴中,往往如囷倉棺槨雲,蓋仙人所居也。"過去也有的人說這些洞穴中放有「經書」;有的說洞中有成箱的「金銀」究竟這些洞穴裡放了些什麼,又是如何放上去的,這是個長期的「不解之謎」。為了揭開這個秘密,1979年冬,江西省考古隊同貴溪縣文物陳列室工作人員聯合行動,在上清河上扎了高架,終於攀登上去,進入洞穴,進行考古發掘工作。
這些峭壁上的洞穴,距流經懸巖下的水面30至50米。大的洞穴寬約30至50餘米,深約8至10米;小的洞穴寬約2米,深約1米。考古工作者發現,原來洞裡是一座座的墓葬。他們歷時百天,共清理了墓葬十四座,發掘棺木37具,其中能鑑別年齡而較完整的人骨架有16具,出土文物220件。文物中有造型優美、製作精細的仿銅陶器和釉色瑩潤的青瓷器,還有竹器、木器、玉器、骨器和絲綢、麻布等。其中特別是那細如髮絲的竹編器、成套絲織的工具和魚尾形木琴,均屬少見的珍品。
據測定,這些巖墓應為春秋時期的遺物。春秋戰國時期,這裡住的是古代越族這一考古發現,為研究古越族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風俗提供了寶貴的材料和依據。在這次發掘中,沒有發現墓葬中有任何金屬器物。據考古工作者初步判斷,當時的陪葬品,有的是以陶仿銅,以木代銅,以竹代銅,這或許是由於這裡的古越人身居僻地,交通閉塞,對交換來的金屬器皿惜如珍寶,不輕易用來殉葬;再一種可能是古越人忌諱用金屬器物作陪葬品。這些文物展出後,很受觀眾讚賞。
仙巖的墓葬目前還只是發掘了一部分,更多的墓葬有待於今後進一步發掘。從仙巖沿上清河而上,水面漸窄,水流轉急,到鼓子石就不再通船了。下船步行三裡,便到了龍虎山下,再行十五裡,就是聞名全國的上清宮和天師府。這裡兩山環抱,似一龍一虎,故名龍虎山。龍山逶迤起伏,龍頭昂起,腦眼分明,須角依稀,有騰躍欲飛之勢。虎山尾高頭低,似前足伏地,挺身欲起,狀如對龍猛撲。好一派龍騰虎躍的氣勢!據《道書·第二九福地》載:漢代張道陵煉丹於此。
山下有演法觀、丹井、丹灶、飛升臺。到了西晉永嘉(公元368-313年)年間,其第四代天師張盛開始在上清鎮建傳籙壇。唐代會昌(公元841-846年)年間,武宗皇帝賜額「真仙觀」。宋代大中祥符(公元1008-1016)年間,真宗皇帝敕改「上清觀」宋代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徽宗皇帝又敕改為「上清正一宮」。元代改為:「正一萬壽宮」。清代改為「大上清宮」,簡稱上清宮,這裡是道教正一道著名道觀之一。上清宮朱簷丹柱,樓高十丈。宮內有鐘鼓樓,銅鐘重9999斤;輕輕一敲,聲音繚繞不絕。鐘樓的右邊,便是三宮二十四院的建築群,十分壯觀。
但是歷遭兵燹,年久失修,建築已經塌毀,但仍有許多舊跡可尋。上清鎮的東頭,便是「嗣漢天師府」,歷代張天師都居住在這裡,這座古建築群,雖然也遭到了一些破壞,但總算倖存下來了。天師府的「朝門」,據說只比漢朝皇宮的朝門低一尺。上清河流經門前。府內原有大小房屋五百餘間,還有百花塘、後花園,共佔地五千多平方米。走進朝門,但見曲徑迴廊,庭院幽邃,古木參天。《水滸》上寫的洪信放出妖魔的「伏魔之殿」,就在這個府內。伏魔殿裡有口古井,據說就是《水滸》上描寫的那個鎖鎮妖魔的「萬丈深淺的地穴」。
宋代以前修建的天師府早已不存。據張天師家譜記載:現在的天師府始建於明代英宗時。清朝以後,逐漸衰敗,到解放前已破爛不堪了歷代名人,如宋代的王安石、曾鞏、陸遊,元代的趙孟順等人都曾到此遊覽,並留下許多題詠。1933年冬,朱德、彭德懷、王稼祥等同志曾率領中央紅軍,同方志敏同志率領的紅十軍團,會師於天師府。1964年1月,朱德同志重遊此地,曾指示要保護好上清宮的古建築。近年來,黨和政府招請良工巧匠,對這一古建築群進行了維修,使它能以其固有的魅力吸引越來越多的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