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城市|生活|美學 |
|探店|選物|設計|好味 |
本文末有福利
一本有關人類味覺的奇妙物語,
你將比你想像的更了解自己。
吃貨文化的高配定製圖書,
沒有哪本書能像《品嘗的科學》一樣
告訴你「我們吃的不是食物,是文化」
吃這件事除了會用到各種感官,也和我們的心智有關:
◆你愛喝咖啡嗎?人為什麼會「自討苦吃」?
◆同樣的食物進了不同人的嘴,為何感受會差很多?
◆辣的刺激其實是種不適感,為何卻為人類獨愛?痛覺如何左右我們的嘗味能力?
◆我們感受味道的感官,是如何因求生本能演化出來的?對如今的我們又有何影響?
◆為什麼代糖吃起來總感覺少了什麼,無法取代真正的糖?
為什麼我們喜歡吃甜食?
甜食為什麼吃起來好吃,
且容易使人成癮?
基本味道中最令人愉悅的味道是「甜味」。這是為什麼呢?原來,甜味是身體發出的信號,表示你眼前有某種生物學上不可或缺的物質,大聲說著 :「吞下我吧!」
英文中的糖(sugar)源自同時期的古法語 çucre,最早的記錄出現在 1299 年英格蘭東北部達勒姆(Durham)的本篤會修道院(Benedictine Abbey)中,在修士用於記錄各種食物庫存的列表上,上面記載有「冰糖」(Zuker Roch)和「摩洛哥糖」(ZukerMarrokes)。他們不是把糖當成食品,而是藥物、香料和防腐劑。
糖是地球食物鏈的基礎。糖分子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產物,含有來自太陽的能量,而且它的化學鍵很容易被破壞,因此可以成為所有生物的能量來源。因為糖的用處極大,因此比較集中的糖來源在自然界中很少見(主要是水果、漿果、無花果和蜂蜜),由於容易獲得能量但數量不多,因此糖成為飢餓生物的主要目標,甜味也成為可口和強大的激發因素。
為什麼我們喜歡喝咖啡?
你為什麼會「自討苦吃」,喜愛咖啡?
味覺的角色就像哨兵,它得嘗遍所有進入嘴裡的東西,受到我們祖先亙古以來所吃、所喝所塑造。它不是單一的感官世界,而是多種感官世界的集合,對於我們稱為「苦味」的味道更是如此。
苦味和其他味道加在一起時,其實很好吃(對於可以忍受苦味的人來說)。食物中如果缺了苦味,就會像少了什麼一樣。對啤酒、醃菜和咖啡來說,苦味也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根據咖啡豆的年份、種類,以及大氣壓力、烘豆機內的狀況、時間等細微因素,每一批咖啡豆都有自己的特色。唯有掌握所有因素,才可以觸發那個特別的化學反應,烘焙出味道最好的咖啡。苦味不足會讓咖啡失去該有的活力,但是苦味太重,就會像便利商店裡的隔夜咖啡一樣,令人難以下咽。
味覺地圖是錯的!
烹飪把所有文化概括成了單一的感覺。僅有極少數事物能讓我們每天的生活不只是為了生存,而是會令人感覺愉悅,味道就是其中之一。味道能夠最終出現,涉及的層面很廣,從舌尖的化學反應,到腸道裡的代謝信號,都貢獻了一己之力。
多年以來,就算味覺地圖披著傳統智慧的外衣,但研究顯示,味覺地圖不僅僅是誇大或曲解而已,它根本就是錯的。由於味覺地圖實際上完全無效,所以味覺地圖實驗的趣味性也無法解釋為什麼它會流行得這麼長久。波林的錯誤或許是味道版的弗洛伊德口誤,一個明顯且膚淺的錯誤反映出的是隱藏的矛盾。造成這種迷惘的一個原因,是因為幾千年來,科學家與哲學家一直把味覺和味道看成不太值得研究的主題。
- 同場加映-
另一半,就在這本書中。
暢銷書《穀物大腦》作者戴維·珀爾瑪特、《廚房裡的人類學家》作者莊祖宜、《Yilan美食生活玩家》創辦人葉怡蘭聯袂推薦。作者約翰·麥奎德為普立茲獎獲獎記者,是美國科學促進會大獎的得主。
全書精彩地結合了科學、古代神話、哲學和文學,講述了關於「品嘗」的各種故事,以及我們的味覺在之後幾十年會如何演變,為讀者提供了一場美味的知識盛宴。感官、食色與吃,這從來不該是一件簡單的事。
✨ 🛒 ✨
岙廬粉絲福利
在本文末留言,說出
「為什麼人們喜歡去咖啡館?」
留言最走心的2位粉絲,
廬主將親贈
《品嘗的科學》一本
(留言截至時間:2018年1月19日中午12點)
🌍
本文授權編輯自《品嘗的科學》,
更多有趣好玩的內容在書中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