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髻鯊又稱錘頭鯊,是鯊綱、雙髻鯊科魚類的統稱。最顯著的特徵是前端向兩側突出的誇張頭部,因為形狀酷似古代東亞女子頭頂的雙髮髻而得名。
它的兩眼及兩鼻孔均各分別位於頭側突出部分的兩端,不僅像人類一樣擁有雙眼視力(兩隻眼睛的視野重疊在一起),雙眼視覺能精確感知深度和距離,對那些需要對獵物的距離做出判斷的食肉動物來說尤其重要。而且它通過來回搖擺腦袋,可以看到周圍360度範圍內發生的情況。
和其它鯊魚一樣,雙髻鯊具有無比靈敏的嗅覺。雙髻鯊寬闊的鼻孔距離,或許使它們在快速遊動中,能夠更敏銳地接收到兩側鼻孔間細微的氣味差異,這使得追蹤氣味來源變得更加精準。此外,雙髻鯊遊動時急轉的頻率和速度都高於其它鯊魚,寬闊而扁平的頭部能起到方向舵的作用,使雙髻鯊遊進得更加平穩,急轉起來更加自如。
扁平如鏟的頭部似乎還是稱手的捕獵工具,它們的電感應毛孔高度集中於頭部下面。這意味著錘形頭有點像金屬探測器,讓它們能將想要逃跑的獵物牢牢壓在身下。
雖然鯊魚早在4.5億年前就已經出現,但雙髻鯊大約2000萬年前才剛剛在海洋中進化出來。它們是現存鯊魚中最年輕的一種,可以說是「姍姍來遲」。
雙髻鯊以卵胎生的方式繁殖,它們的受精卵在體內發育,胚胎首先會消耗卵黃囊中的養分,而後卵黃囊會轉變成類似於哺乳動物胎盤的結構,幼鯊通過這個結構與母體相連,並繼續發育。雌雙髻鯊的體型越大,它們能孕育幼鯊的數量越多。通常,雌雙髻鯊一次可以產生20~40枚受精卵,小雙髻鯊出生後便會離開母親獨自生活。
雙髻鯊廣泛分布於全世界的熱帶和亞熱帶海域,一般獨自或小群體活動,但每到遷徙的時候,它們常會成百上千條一起聚集成浩浩蕩蕩的遷徙大軍。
一些地區依然會食用雙髻鯊魚肉、魚翅,或將它們加工成其它產品。人類漁業的兼捕和誤捕是造成雙髻鯊種群數量下降的主要因素,成群巡遊的習性使得它們很容易被大批量誤捕。由於雙髻鯊被捕獲後的應激反應特別強烈,即便是挑揀拋棄入海,成活率也極低。
Scalloped bonnethead 長吻雙髻鯊Carolina hammerhead 白鰭雙髻鯊Scalloped hammerhead 路氏雙髻鯊Smalleye hammerhead 小眼雙髻鯊PS:2018年9月,美國一支聯合研究團隊發現,有一種窄頭雙髻鯊不僅吃肉,也以海草為食,這是迄今發現的第一種雜食性鯊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