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竟然在野河裡首發命中食人魚。
中國發現的有卡氏鋸脂鯉、納氏鋸脂鯉(紅腹鋸鮭脂鯉)等,這兩種魚魚體呈卵圓形、尾鰭呈叉形,成魚體長多在25釐米左右,體呈灰綠色,背部為墨綠色,腹部為鮮紅色。下顎發達有刺,牙齒銳利、三角形、呈鋸齒狀排列。
在原產地亞馬遜河流域,成群的「食人魚」常將誤入水中的動物在短時間內吃得只剩白骨,甚至將誤入水中的人吃掉。巴西人稱其為「皮拉尼亞」,意思是「割破皮膚的」,印第安人常將其牙齒當小刀來用。在中國,「食人魚」咬傷飼養人員和養殖愛好者的情況也時有發生。
「食人魚」對水域生態環境的潛在影響不可低估。體質強壯、對水質要求不嚴的「食人魚」在南方廣大地區都能找到適宜其繁殖生長的氣候條件和水體,一旦流入自然水域將打破生物鏈,威脅中國的本土魚類,破壞現有的魚類區系,降低生物多樣性,而且會對中國漁業資源和生產造成重大損失。
接下了我釣到了另一個外來物種,六須鯰魚。六須鯰魚身長而無鱗,寬扁的魚頭上一張驚人的闊嘴,裡面長滿一排排砂紙般細細的牙齒,足有幾百顆之多。它們的上下頜上各長著一套觸鬚(像腮須一樣的器官),幫助它們在混沌的水域中捕捉獵物,因此它們的身影遍布歐洲的大湖以及水流不急的河流。六須鯰魚是老練的捕獵者,平時生活在水底,在水面有響動時迅速上浮捕獵,一般在靠近河岸的地方捕獵。歐洲巨鯰捕獵時先划動胸鰭,製造出漩渦讓獵物失去方向,然後張開那張巨大無比的闊嘴,像吸塵器一樣把獵物吸進嘴裡,囫圇吞下。
吃人傳說
關於六須鯰魚吃人的可怕傳說可以追溯到15世紀,但2008年柏林外面的Schlachtensee湖中發生了大魚攻擊人的事件,一名年輕男子和兩名少女在距岸邊較近的淺水區遊泳時遭到襲擊。在俄羅斯抓到過一些六須鯰魚,它們的胃裡有人類的殘骸,很多人相信攻擊者就是一條5英尺長的六須鯰魚。但大部分專家認為那些受害者在被鯰魚吞下之前已經淹死,鯰魚只是吃了人類的屍體。不過,在它們的交配季節中,六須鯰魚表現出了極具攻擊性的行為,所以讓人覺得如果當時有人進入它們的領地,六須鯰魚會攻擊人類也是可以相信的。
六須鯰肌肉水分含量為:78.63%,肉質較為細嫩;肌肉總灰分含量為:1.17%,鈣含量為:1.24mg/100g,肌肉粗脂肪含量是4.95%,粗蛋白含量是:17.06%,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
今天真是熱鬧,第三位也是歪果仁-羅非魚。羅非魚,俗稱:非洲鯽魚,非鯽、越南魚、南洋鯽等。原指以莫三比克為模式產地的口孵非鯽屬魚類物種:莫三比克口孵非鯽(學名:Oreochromis mossambicus),現為慈鯛科非鯽屬及口孵非鯽屬等屬數種魚類的共同俗稱;英文裡統稱為Tilapia。現在它是世界水產業的重點科研培養的淡水養殖魚類,且被譽為未來動物性蛋白質的主要來源之一。通常生活於淡水中,也能生活於不同鹽份含量的鹹水中,也可以存活於湖,河,池塘的淺水中。它有很強的適應能力,在面積狹小之水域中亦能繁殖,甚至在水稻田裡能夠生長,且對溶氧較少之水有極強之適應性。絕大部分羅非魚是雜食性,常吃水中植物和碎物。
姍姍來遲的是一條小翹嘴。翹嘴魚學名翹嘴紅鮊,體型較大,體細長,側扁,呈柳葉形。頭背面平直,頭後背部隆起。口上位,下頜堅厚急劇上翹,豎於口前,使口裂垂直。眼大而圓。鱗小。翹嘴紅鮊屬中、上層大型淡水經濟魚類,行動迅猛,善於跳躍,性情暴躁,容易受驚。其生長迅速,是以活魚為主食的兇猛肉食性魚類,苗期以浮遊生物及水生昆蟲為主食,50克以上主要吞食小魚小蝦,也吞食少量幼嫩植物,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還有經濟價值。
接下來六須鯰魚唱起了主角。別的魚先放進遊泳池養起來了,六須鯰魚非常耐活,拍照後放。
這條河裡六須鯰魚非常多,每次都能釣到它們。這是閘門下遊的景致。
食人魚是第一次釣獲。再曬一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