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食人魚在我們的印象中,往往是一種極度危險、成群結隊的獵食者,隨著電影《食人魚3D》的播出,這種生物給人一種不寒而慄的感覺。
在亞馬遜雨林裡,可以算是「群雄涿鹿」,地球上最危險的一些淡水生物都生活在這裡,食人魚以它們鋒利牙齒在此也有一席之地。
如果真如電影裡表現的那樣,那麼整個亞馬遜河都要被食人魚所霸佔,而實際上食人魚的數量並不驚人,更談不上泛濫成災,因為它們沒有想像的強勢。

有些食人魚是吃素的
印象中的食人魚應該是一種嗜肉、食肉的魚,一見人就攻擊。事實上,它們以昆蟲、兩棲動物、小魚和小型陸地動物為食。對於大型動物,它們只會攻擊已經虛弱或死亡的那些。
它們對水面動靜反應迅速,而水的濺起在大多數情況下是由於處於困境中的動物引起的。它們可以能聞到水中的血液,而且對血液非常敏感。
確實食人魚有鋒利的牙齒,而且很多是食肉動物。但是不同種類的食人魚有著不同的飲食結構,這也是食人魚很難被分類的原因之一。
有些食人魚是雜食性的,吃的種子比肉多,有些甚至只靠植物生存,有些「素食食人魚」甚至成為了人類的寵物。

人類作為地球上最強獵食者,在大多情況下可以影響一個種群的生存,食人魚在亞馬遜河生活了幾百萬年,當然少不了和人類接觸。
但是,在亞馬遜地區,人們通常認為食人魚是一種禁忌,看到食人魚就像我們看到烏鴉一樣,只有少部分人認為它們可以壯陽,從而捕捉它們。
也就是說,在我們不嚴重破壞它們棲息地的情況下(比如在古時候),人為因素對食人魚種群的影響並不會特別大。
真正讓食人魚沒法泛濫成災的是其他動物,在亞馬遜生態系統裡,食人魚不算外來物種,這裡有許多物種為捕食它們而進化出相應「攻擊」特徵,也有許多為躲避它們而進化出「防禦」特徵的物種。

捕食食人魚的物種
雖然大多數種類食人魚是優秀的捕食者,但一定要知道它們並不是亞馬遜水域中唯一的捕食者,許多動物在河中視食人魚為美餐。
食人魚很少吃大型動物(包括人類),因為它們認為水中的大型動物是潛在的捕食者。
確實如此,兇猛的食人魚捕食獵物的同時也成為獵物,如鳥類、凱門鱷、短吻鱷、水豚等,以及在亞馬遜地區發現的其他大型捕食者都很喜歡吃它們。

它們甚至自相殘殺,當亞馬遜地區食物匱乏時,它們會吃掉自己種群中縮小的,以及那些死去的,別擔心,這有助於它們篩選優勢基因。
所以,食人魚在它們的自然棲息地相對來說十分敏感和緊張,一時的疏忽就可能導致它們受到攻擊。
看著食人魚很兇猛,但實際它們很可憐,可能一生都生活在恐懼中,面對捕食者的同時還要擔心同類。
最後
從食人魚「害羞」的表現就可以看出,它們的世界同樣充滿危險,並不是我們想像的那麼無敵。
儘管有些食人魚是一個強勢的捕食者,但它們也很容易成為其他捕食者的獵物,而所有這些是生態系統的關鍵,保證了生態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