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狼族」食人魚,為什麼沒有在亞馬遜流域泛濫成災?

2021-01-18 七叔的自留地

食人魚在我們的印象中,往往都是無比兇殘的,超強的攻擊力以及再加上成群結隊的出沒,確實是個頗為難纏的物種。

再加上很多影視劇的渲染,使得食人魚成了一種令人聞風喪膽的魚。

那麼問題來了,如此「無敵」的物種,為什麼沒有在亞馬遜流域泛濫成災呢?

帶著這個疑問,我查閱了相關資料,發現我被「騙」了……

簡單了解下食人魚

食人魚又被稱為水虎魚或者食人鯧,這個名稱不是特指某種魚類,而是泛指10多種在南美洲水域生存的脂鯉科鋸脂鯉亞科肉食性魚類。

食人魚中最主要的一種,就是影視劇中最常見的紅腹食人魚(納氏臀點脂鯉),一般食人魚的體型長度在14~26釐米之間,稍微大一些的可以超過30釐米。

它們的上下兩塊額骨上布滿著鋒利的尖牙,呈三角狀或者尖狀以及葉狀,方便它們撕開或者刺穿獵物的組織。

通常食人魚在咬住獵物之後,會通過身體扭動,之後憑藉鋒利的牙齒,順利撕下獵物的肉,因為食人魚經常成群結隊的出沒,所以它們被人冠以「水中狼族」的稱號。

但幼年食人魚卻十分膽小,它們通常會跟在其他魚類後面,趁其不備就咬一口,而且通常咬的都是尾鰭。

食人魚在成年之後攻擊力就會大幅度增強,而且因為是群居生物,所以數量龐大的食人魚更是成為淡水河流中的一霸。

食人魚是否真的無比兇殘?

或許食人魚長久以來被過分誇大,導致很多小夥伴認為,食人魚就是兇惡殘忍的代表,而很多影視作品中,也有大批量食人魚在短時間內啃食其他生物的鏡頭。

但根據多項科學研究表明,食人魚並沒有大家想像的那般兇殘,它們除了食肉之外,還會吃一些植物跟種子,也會充當食腐生物的角色。

它們的膽子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大,並且它們屬於機會主義者,哪怕處於飢餓狀態,它們也不會攻擊毫髮無損的人類或者其他物種。

國外有個非常著名的實驗,想必大家都從網絡中看到過,那就是《河中巨怪》的主持人傑瑞米·瓦德(著名生物學家),他弄來一大批食人魚,並且讓它們餓了好幾天。

然後傑瑞米·瓦德進入泳池中,起初他小心翼翼,並且隨時準備跳出,但實驗次數多了之後,傑瑞米·瓦德就進入了放鬆狀態。

而那些食人魚,只是在傑瑞米·瓦德身邊遊過,即便處於飢餓狀態,它們也沒有表現出攻擊傑瑞米·瓦德的意圖。

首先食人魚並不能區分旁邊的生物就是人類,它們壓根就不懂「人類」的含義,其次旁邊的生物沒有攻擊它們,而且也沒有處於虛弱狀態,所以食人魚不會冒生命危險去攻擊。

這個實驗,非常直白的說明了食人魚到底會不會平白無故攻擊人類。

所以,如今的食人魚被描述的過於妖魔化了,但客觀地說,食人魚的兇殘程度及不俗的攻擊力,還是非常值得注意的,據傳外媒有份關於亞馬遜十大恐怖生物的排行榜,食人魚就在其中。

那麼攻擊力不弱,族群數量眾多的食人魚,為什麼沒有在亞馬遜流域泛濫成災呢?

1.天敵眾多

雖然食人魚自身攻擊力很強,但一山還有一山高,食人魚也有著眾多天敵。

比如在亞馬遜河流中,電鰻就是食人魚的一大天敵,雖然電鰻看上去並不猙獰,但即便幾十條甚至上百條食人魚一起上,也不是電鰻的對手。

因為當食人魚衝過去攻擊時,電鰻可以瞬間釋放出超強的「高壓電」,連兇猛的鱷魚都退避三舍,更何況是防禦力偏弱的食人魚。

所以,當電鰻發威時,其身為中心,大約6米的範圍內,食人魚群基本要麼被直接電死,要麼被電暈,在布滿各種猛獸的亞馬遜流域,被電死或被電暈的食人魚,很快就會成為其他生物的腹中餐。

這就跟遊戲裡的兵種等級一樣,數量多不代表打架一定能贏,關鍵還得看實力。

除了電鰻之外,食人魚還有很多天敵,比如南美大水獺能把食人魚當零食吃,此外還有巨骨舌魚、大型鯰魚、凱門鱷等等。

2.進化缺陷

食人魚相比於其他魚類,它們的遊速不夠快,所以拼長距離,食人魚肯定是不行的,但食人魚突擊速度很快,導致於它們首先要慢慢接近獵物。

亞馬遜河流渾濁,基本上能見度少於1米,而食人魚的視力不太行,它們只能捕捉到25cm之內的事物,所以視力的缺陷,會讓他們間接性食物缺失,很多時候,食人魚都處於飢餓狀態,所以大多數情況,食人魚都比較兇猛。

有時候發起狠來,食人魚連同類都吃……

3.有效繁殖能力低

亞馬遜河流中食人魚數量不低,照理說繁殖能力很高才對,這其實也不能怪食人魚,比較一條雌性食人魚每年可以產下約1000枚魚卵。

但悲催的是,食人魚在產卵時,會將魚卵排在水中的植物上或者是樹根上。

看到這裡,也並沒有什麼不妥,就拿亞馬遜流域來講,食人魚繁殖的時候,剛好是一年中的雨季,亞馬遜區域三天一小雨,五天一大雨的,很容易讓水位暴漲,流速加快,所以原本吸附在植物上、樹根上的魚卵,大部分都會被河水無情衝走……

這是主要原因,所以也不能怪食人魚,要怪就怪這運氣不好……而且動不動還會有其他魚類來吃點魚卵……

4.人為捕捉

據說很多土著都敢在充滿食人魚的河流中遊泳,因為他們深知食人魚的習性。

就食人魚那兇狠的外觀,實在無法勾起人類的食慾,但大自然似乎跟它開了個玩笑,據傳食人魚的肉質十分鮮美……

所以很多當地人特別喜歡捕捉食人魚回去吃……

而且我之前去日本旅遊時,導遊就跟我們講,在日本還有一道特色菜,那就是食人魚拉麵,一碗要200人民幣左右……

果然,肉質鮮美的食人魚,已經引起了全球吃貨們的注意,不知道食人魚有什麼感想……

結語

綜上所述,食人魚沒有泛濫,一方面是因為天敵眾多,另一方面是因為有效繁殖能力低,此外它的肉質還吸引著全球的吃貨們……

所以,食人魚的日子並不好過,而且它們的膽子相對很小,只有在成群結隊時,它們才兇狠一點。

要是食人魚的肉質再鮮美一些或者其他價值再高一些,可能還會有滅絕的風險……不過兇狠醜陋的外表,總算起到了一絲絲作用……

——END——

感謝您的點讚與關注。

如有偏差,望海涵。

相關焦點

  • 食人魚如此兇猛,為什麼沒有在亞馬遜流域泛濫成災?
    比如,國外的科學家曾經做過一個牛頭實驗,將一個剝了皮的牛頭放入有食人魚的水域中,僅僅3分鐘,一個諾大的牛頭就只剩下了骨頭,可見它們的撕扯能力之強。既然食人魚有著如此強的攻擊力,那麼,它們為什麼沒有泛濫成災呢?
  • 食人魚在亞馬遜流域稱霸一方,卻沒有泛濫成災,這是為什麼?
    尤其在亞馬遜的河流裡,可以說是暗藏殺機,因為水下面可能藏著一條巨蟒,也有可能是一條兇神惡煞的鱷魚,更有可能是食人魚。一說到亞馬遜的河流,很多人第一印象就是那裡的食人魚。在很多人看來,食人魚是一種極其兇殘的魚類,它們只要在水中發現有血液或者陸地動物的存在,一般會奮不顧身地衝上去撕咬一番。
  • 食人魚在亞馬遜少有天敵,為什麼沒有泛濫?
    如果真如電影裡表現的那樣,那麼整個亞馬遜河都要被食人魚所霸佔,而實際上食人魚的數量並不驚人,更談不上泛濫成災,因為它們沒有想像的強勢。它們可以能聞到水中的血液,而且對血液非常敏感。確實食人魚有鋒利的牙齒,而且很多是食肉動物。但是不同種類的食人魚有著不同的飲食結構,這也是食人魚很難被分類的原因之一。有些食人魚是雜食性的,吃的種子比肉多,有些甚至只靠植物生存,有些「素食食人魚」甚至成為了人類的寵物。
  • 號稱「水中狼族」的食人魚,為啥無法稱霸亞馬遜河?規模是個問題
    亞馬遜河的食人魚則是一個奇妙的綜合體。這個危險的物種具有奇異繽紛的顏色還有宛若磷光閃爍的鱗片,但同時卻也具有一排吮血的尖利牙齒,凶相畢露,殺人如麻,令人見之悚然,聞之變色。害怕其威力的人們就稱它為「水中狼族」。但這樣兇悍的物種,卻並不是亞馬遜何的霸主,這卻是為什麼呢?
  • 胡八一和胖子差點命喪食人魚,水中狼族—食人魚為何這麼兇猛?
    即便是站在食物鏈頂端而且充滿智慧的人類,在某種情況下也會成為肉食性食人魚的攻擊和獵殺對象。換句話說:食人魚是個絕對的肉食性動物,是肉它就吃。食人魚的種類和分布食人魚也叫食人鯧,水虎魚,以及一個比較霸氣的外號「水中狼族」。
  • 食人魚這麼恐怖,為啥在亞馬遜流域始終沒有泛濫開來?
    食人魚,又稱食人鯧,名字就是如此霸氣,相當多的影視作品和人們口口相傳讓這種魚名聲大振。其實這種魚的個頭不大,30公分左右,具鮮綠色的背部和鮮紅色的腹部,體側有斑紋,的確有不少觀賞的價值,它的主要棲息地在亞馬遜流域。
  • 食人魚如此兇猛,為什麼沒有在亞馬遜河泛濫?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食人魚是比較兇猛的淡水魚種,有水中狼族之稱,常常成群結隊,就像密集的蝗蟲一樣,如果一隻水鳥掉入生活著食人魚的水中,幾分鐘之內就成為了一具骸骨,食人魚解決食物如此的迅速,這主要是因為在進食時,前一批食人魚各自上前撕扯掉一塊肉後
  • 亞馬遜流域殺傷力最強的動物,食人魚只能排第四,遇到它無可奈何
    亞馬遜河流域遍布南美洲的大部分區域,造就了最大的熱帶雨林以及最大的熱帶平原。氣候的多樣性造就了這裡數以百萬計的生物,世界上大部分的觀賞魚類都產自這裡。提到魚類,可能亞馬遜流域最出名的就是食人魚了,它生性兇殘,並且吞食人類,這使得它兇名遠揚,讓人聽之害怕。
  • 食人魚有沒有天敵?揭開神秘「食人魚」面紗
    食人魚對水質沒有特殊要求,弱酸性水質即可飼育良好,雌魚在產卵期可產出3000至5000粒魚卵,受精卵經過36至48小時就可孵化出仔魚,而仔魚在48小時後吸收完體內的蛋黃素後就會自己攝食。在食人魚活動最頻繁的巴西馬把格洛索州,每年約有1200頭牛在河中被食人鯧吃掉。一些在水中玩的孩子和洗衣服的婦女不時也會受到食人鯧的攻擊。食人魚因其兇殘特點被稱為水中狼族、水鬼。
  • 食人魚在亞馬遜少有天敵,為什麼沒有泛濫?真相揭開,讓人不敢相信
    食人魚是淡水中最兇猛的魚類之一,而且在野生環境下,食人魚還是群居的食肉動物表面上看,長著滿嘴尖牙且群居的食人魚可以橫掃一切,但是,實際上,在食人魚的棲息地-亞馬遜流域中,食人魚在「殺手榜」上僅排第四位。食人魚學名食人鯧,它的大名幾乎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究其原因就是其兇猛的個性以及一些影視作品的放大化。從分布上看,食人魚主要分布於亞馬遜流域,作為一種兇猛的肉食性魚類,食人魚的食物幾乎囊括了亞馬遜流域中80%以上的水生動物,除此之外,食人魚還會攻擊意外落水的動物,包括人類。
  • 作為亞馬遜河的頂級捕食者,食人魚卻沒有在河中泛濫,這是為什麼
    作為亞馬遜河的頂級捕食者,食人魚卻沒有在河中泛濫,這是為什麼?作為現在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大洲之一,南美洲是非常多野生珍稀動植物的家園,因為這裡有世界上最大雨林——亞馬遜雨林的庇護,使得非常多的動物能夠在這裡繁衍生息。
  • 食人魚為何沒稱霸亞馬遜河流?因為那有種它近不了身的天敵
    亞馬遜有一種非常恐怖的魚,在幾年前就一部《食人魚3D》恐怖電影風靡全球,也讓這類魚的名聲更是臭名遠昭。電影中它們嗜血狡猾,殘暴異常,所到之處任何活物都會在瞬間被吃得只剩枯骨。但是,食人魚真的像電影中那麼可怕嗎?
  • 垃圾魚在廣東河流泛濫成災,不止吃貨嫌棄,連食人魚都不想吃!
    清道夫魚為什麼只在南方泛濫呢?一是水質不同。清道夫魚的老家是弱酸水,我國北方多數是弱鹼水。另外清道夫魚是熱帶魚,不耐低溫,我國北方河流冬季嘗嘗低於零度。所以清道夫魚在我國北方「水土不服」,除非它們能極速進化,不然多數都會翹辮子。
  • 數個亞馬遜河裡的水中霸主,食人魚鱷魚也只是它們開胃菜
    亞馬遜河,南美洲第一大河,也是世界上流量最大流域面積最廣的河。 亞馬遜流域的熱帶雨林面積為印度的兩倍,生物量與生物種類之多,完全可自成一個完整的生物系統,其中不乏一些兇猛的生物。
  • 神秘亞馬遜,邂逅食人魚
    原來,黑河發源於哥倫比亞境內,上遊的腐木在水中形成了大量腐植酸,再混入腐爛的植物落葉,這才將河水染黑。河中酸性最強的流域,pH值只有3.7,這遏制了蚊蟲的生長繁殖,也影響到該地區的生物鏈。綜合比較兩河的水體,差別其實非常大,不僅礦物質含量不同,動植物和浮遊生物群的落差也很大,由此導致了兩條河流的比重和流速不同。
  • 原來食人魚的天敵竟然是它們,揭開神秘「食人魚」面紗
    食人魚對水質沒有特殊要求,弱酸性水質即可飼育良好,雌魚在產卵期可產出3000至5000粒魚卵,受精卵經過36至48小時就可孵化出仔魚,而仔魚在48小時後吸收完體內的蛋黃素後就會自己攝食。揭開「食人魚」的神秘面紗食人魚又名食人鯧,原產亞馬遜河,共有20餘個不同品種。
  • 食人魚真的會「吃人」嗎?來看看實驗怎麼說
    會吃人的魚向來都很恐怖,但是這樣厲害的水中生物,究竟有沒有天敵呢?讓我們一起去揭開食人魚的神秘面紗。  食人魚是卵生魚類,繁殖並不困難,且一年可繁殖多次。在食人魚活動最頻繁的巴西馬把格洛索州,每年約有1200頭牛在河中被食人鯧吃掉。一些在水中玩的孩子和洗衣服的婦女不時也會受到食人鯧的攻擊。食人魚因其兇殘特點被稱為水中狼族、水鬼。
  • 想不到水獺竟敢捕食食人鯧,在大水獺眼裡食人魚也是魚!
    一說到食人鯧,立即想到食人魚過境,獵物連屍體都不剩,食人魚鋒利的牙齒給人太可怕的印象,只是在原產地亞馬遜河流域也沒有見過食人魚稱霸
  • 食人魚從寵物變全球禍害
    7月7日,柳州一市民的手掌被食人魚咬傷。卿要林/攝《國際先驅導報》記者 王宇丹 李斌 伍海燕 發自北京、南寧、墨西哥城平靜的河面微波蕩漾,遠處岸邊是水中嬉戲的孩子和洗衣服的婦女。卻不知水面下,飢餓的食人魚在暗處正張著血盆大口,虎視眈眈……剎那間,這些有著剃刀般鋒利牙齒的殺人機器撲向了人群……幾年前,這還只是發生在巴西亞馬孫河流域的事情,但不久前,這樣的場景卻發生在我國的內河流域——廣西柳江。7月7日下午,柳州市民張凱博來到珠江流域上遊的柳江親水平臺給小狗洗澡,猝不及防遭到3條「猛魚」攻擊,其中一條魚突然咬住他的手掌不放。
  • 神秘食人魚的天敵電鰻 食人魚生性兇狠卻不是百毒不侵
    根據資料顯示,食人魚是卵生魚類,繁殖並不困難,且一年可繁殖多次。食人魚對水質沒有特殊要求,弱酸性水質即可飼育良好,食人魚,一聽到這名字你一定就能夠猜到這個水中殺手一定是兇猛的樣子。會吃人的魚一直都很恐懼,然而如此厲害的水中生物,怎麼講有沒有天敵呢?讓我們一起去揭開食人魚的奧秘面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