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魚在廣東河流泛濫成災,不止吃貨嫌棄,連食人魚都不想吃!

2020-11-26 八兩科學

對中國人來說,魚是一種可以「變著法做又不重樣」的美食。無論是什麼魚,一般都經不起吃貨的煎、炸、燒、烤、燜、煮、炒等十八般武藝的伺候。但有一種外來的魚專門打臉中國吃貨,還塑造出全國吃貨都嫌棄它的魚設——清道夫魚,而且它在南方江河放肆地泛濫了起來。清道夫魚:「我就喜歡你們看不慣我,又幹不掉我的樣子......」

清道夫魚,俗稱「吸盤魚、垃圾魚、琵琶魚」,原產地是南美洲。成魚體長在30釐米左右,屬於甲鯰科下口鯰下的一種雜食性魚類。養過魚的人一定看過或買過它。從營銷角度講,「清道夫」這名字起得非常成功,經過商家的一頓吹捧,它成了水族箱裡最好的清潔工。但從生態角度,這貨害人不淺,目前已在我國南方江河泛濫。

清道夫魚為什麼只在南方泛濫呢?一是水質不同。清道夫魚的老家是弱酸水,我國北方多數是弱鹼水。另外清道夫魚是熱帶魚,不耐低溫,我國北方河流冬季嘗嘗低於零度。所以清道夫魚在我國北方「水土不服」,除非它們能極速進化,不然多數都會翹辮子。

清道夫魚最開始忽悠宣傳的時候說它是「魚缸必備」「吃魚屎的」,但作為一種雜食性的底棲動物,當飼料、藻類、魚卵和魚苗擺在面前的時候,你說它會先吃哪一種呢?根據實驗,清道夫魚食物優先級:小型魚蝦>肉殘渣>飼料>藻類。一開始養魚的把清道夫魚買回家放魚缸裡,它確實能清理魚缸壁,那些魚缸壁上藻類像被推土機推過一樣,非常乾淨。

但慢慢發現它又啃食小魚的現象,所以缺乏保護意識的人就直接將它放生。靠著頑強的適應能力和典型的夜行特點,一般魚都是晝行魚,而清道夫魚屬於夜行魚。生物鐘的時間差意味它到了晚上會不斷騷擾及攻擊其他溫和的魚類和生病體弱的魚。由於沒有天敵,短短幾年時間,清道夫魚就在珠江流域開始泛濫,也早已被廣東列為有害外來入侵物種。

以往很多外來物種都需經過中國吃貨這最後一關,如小龍蝦、牛蛙、羅非魚等外來物種泛濫時,吃貨大軍張嘴就能化解生態危機,但清道夫魚硬是把中國吃貨的臉給打了。其實不是沒有人吃過,但是吃過的人表示,土腥味很重。而且它屬於外骨骼魚,刺比肉還多。加上它在臭水溝也能生存,吃了恐有健康疑慮。

奇葩的是,不止中國吃貨對它沒轍,連號稱「水中狼族」的食人魚也嫌棄它。曾有網友出於好奇,買來一條清道夫魚放進食人魚魚缸做實驗,只見清道夫魚一開始躁動不安,在一群食人魚環伺下用吸盤四處探索。一個小時過去了,食人魚不但沒有吃它,還都裝作看不見的樣子。食人魚:我瞎了不行嗎?

雖然我們吃貨拿它沒轍,但在越南有些地區喜歡將清道夫拿來烤著吃......如果有網友想驗證一下味道的,來廣東可以隨便撈。但不管怎樣,如果在野外見到這種魚,最後直接就地給它挖個坑埋了,切勿手下留情。目前似乎還沒有人開發出它的價值,期待吧。

相關焦點

  • 垃圾魚入侵全球,在中國也泛濫成災,能不能靠吃把它絕種?
    要說你常見到的最噁心的魚,可能非清道夫魚莫屬了。清道夫噁心到什麼程度呢?據說在世界東方那個著名的吃貨國度,清道夫是少有的成功入侵物種之一,連最饕餮的吃貨,聽到它的名字都要反胃,更遑論做成菜端上桌了,所以清道夫成功殖民,前兩年就在長江珠江泛濫成災,人們卻束手無策。其實在這個國度裡還有一句俗話,只要能吃,就沒有任何物種能夠入侵成功。
  • 「水中狼族」食人魚,為什麼沒有在亞馬遜流域泛濫成災?
    食人魚在我們的印象中,往往都是無比兇殘的,超強的攻擊力以及再加上成群結隊的出沒,確實是個頗為難纏的物種。再加上很多影視劇的渲染,使得食人魚成了一種令人聞風喪膽的魚。那麼問題來了,如此「無敵」的物種,為什麼沒有在亞馬遜流域泛濫成災呢?
  • 廣東水庫怪魚泛濫成災,當地人表示很崩潰,大壩可能不保了
    這個對我們再次造成困擾的物種就是「垃圾魚」,垃圾魚原產自南美洲亞馬遜河,因為其嘴唇酷似吸盤,所以這種魚又被稱為吸盤魚。這種魚顏色偏暗沉,長相比較難看。垃圾魚的繁殖能力很強,一次就可產卵達500粒,基本上呈現幾何式增長。「垃圾魚」一般能夠長到20至30釐米那麼長,重達1公斤左右,因為此魚非常地喜歡呆在河床的淤泥下面,並且喜歡吃垃圾,所以被稱呼為「垃圾魚」。
  • 「南美鯉魚」稱霸河流,幾秒將一頭牛撕碎,卻被我國吃貨擺上餐桌
    可能很多人都認為,如果沒有人類的幹預,外來物種來到本地之後,很快就會泛濫成災,破壞當地的生態。比如小龍蝦,在成為一道美食之前,在中國的許多河流中泛濫成災,給當地河裡的小魚小蝦造成了滅頂之災。當它成為了一道美食之後,數量才得以控制。
  • 清道夫魚在南美河流為什麼不泛濫?看巨獺一口一條,是魚都在食譜
    在國內,清道夫魚是一種入侵物種,特別是南方一些河流,清道夫魚已成為河流中主要霸主,吞噬其它魚類魚卵,危及本土魚類,已泛濫成災。而在清道夫魚的原產地——南美河流,清道夫魚卻無法泛濫,因為南美河流有眾多清道夫魚的天敵,其中巨獺就是天敵之一,在南美河流中的魚,都在水獺食譜上。
  • 清道夫入侵全球,在中國也泛濫成災,能不能靠吃把它絕種?
    據說在世界東方那個著名的吃貨國度,清道夫是少有的成功入侵物種之一,連最饕餮的吃貨,聽到它的名字都要反胃,更遑論做成菜端上桌了,所以清道夫成功殖民,前兩年就在長江珠江泛濫成災,人們卻束手無策。 其實在這個國度裡還有一句俗話,只要能吃,就沒有任何物種能夠入侵成功。那麼,我們究竟有沒有可能通過吃,讓入侵的清道夫也變成瀕危,甚至滅絕呢?
  • 清道夫生命力到底有多強悍,40度高溫暴曬一天後,依舊幹翻食人魚
    有媒體就曾報導過:清道夫在廣東等南方地區泛濫成災的事件,要知道清道夫原產於拉丁美洲,那麼國人為何要引進這種「危險」的魚呢?而它又是如何一步一步從垃圾魚晉升成「網紅魚」的?今天我們就去探尋一下清道夫的發展與變遷。
  • 為滅蚊中國引進「大肚魚」,泛濫成災卻毫無辦法,吃貨:下不去嘴
    為滅蚊中國引進「大肚魚」,泛濫成災卻毫無辦法,吃貨:下不去嘴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現在人們外出旅遊越來越喜歡去一些大自然的景點,可能是已經見慣了城市的喧囂和繁華,所以更想去風景秀美的山川河流看看。咱們中國境內有著無數的山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給這些山脈營造了各色各樣的綺麗風景,還孕育了許多不同種類的生命。
  • 「史前生物」在英國泛濫成災卻無人敢吃,中國吃貨:我們願意幫忙
    「史前生物」在英國泛濫成災卻無人敢吃,中國吃貨:我們願意幫忙在一些外國遊客心中,中國的美食實在太多了,而且不同城市的食物都各有特色,吸引著他們不遠萬裡前來品嘗。不過國內一些奇特的食物,外國人卻是接受無能,像國人鍾愛的肥腸皮蛋等等,外國的吃貨就吃不下,認為味道太臭了。
  • 亞馬遜河流中比食人魚還兇猛的魚,專門以食人魚為食
    許多人都會說食人魚,食人魚這種生物以群體進行生活,一旦在水中聞到了血腥味,食人魚群體也就變得興奮起來,不斷的攻擊獵物,隨著越來越多的血液在水中擴散,食人魚們的攻擊也越來越興奮,直到獵物變為一副白骨。但是在食人魚的原產地,亞馬遜河流當中生存著許多的兇猛野獸,食人魚在這條河流當中只能處於相當底層的位置,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種亞馬遜河流當中的兇猛魚類,以食人魚為食的——巨水狼牙魚。
  • 美國又一怪魚泛濫成災,個頭粗大體長,中國吃貨:別怕有我
    美國又一怪魚泛濫成災,個頭粗大體長,中國吃貨:別怕有我。說起泛濫成災的物種,大家英國對於美國鯉魚都不陌生,但是由於美國想引進鯉魚來調整生態,結果鯉魚繁殖的越來越多,導致當地河流鯉魚泛濫的情況,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美國又有一魚類泛濫了。
  • 在國內被稱為「垃圾魚」,在歐美卻很暢銷
    十幾年前,國內對於一些外來物種包括植物以及動物方面都有設計,其中植物方面以水葫蘆為例,原本用來進行景觀觀賞以及進行其他方面利用的它已經在中國農村被淘汰,但隨著帶來的就是池塘中大量魚類的死亡以及見不著天日的廢水,堵塞水路交通。
  • 中國人也不敢吃的「垃圾魚」,卻被越南人搞定,花式吃法讓人佩服
    「垃圾魚」,吃貨束手無策這種中國人也沒有辦法解決的外來入侵物種就是清道夫,雖然它是一種魚,但是中國吃貨對著它也下不去嘴,因此這麼多年來,也只能任由清道夫在我國泛濫成災,釣友釣到這種魚,一般也是就地掩埋,根本沒人想要吃它。
  • 它是動物界的「絕對強者」,沒有任何剋星,食人魚看到它都要逃
    像一般喜歡養魚的人,都有一件頭痛的事情,就是魚在魚缸裡面養久了,就會產生很多各種垃圾,如果要清理的話,非常麻煩,有些甚至還清理不掉,然而有一種特別的魚,就能幫你清理魚缸,它就是清道夫魚,然而清道夫魚並沒有表面這樣「完美」,它的另一面卻隱藏著讓一種特殊能力,連恐怖的食人魚都要「聞風喪膽」。
  • 亞馬遜河流專門以食人魚為食的魚,兇猛的外表成為觀賞魚新寵
    但是在食人魚的原產地,亞馬遜河流當中生存著許多的兇猛野獸,食人魚在這條河流當中只能處於相當底層的位置長相兇猛,有著兩顆獠牙的惡魚巨水狼牙魚,又被稱之為巨水狼脂鯉,巨型大暴牙,巨人戰斧,哥倫比亞巨暴等等的稱號,巨水狼牙魚之所以被大眾所知,就是因為食人魚的名號過於響亮,而捕食食人魚的巨水狼牙魚自然得到了許多的關注,人們都會好奇,到底是什麼樣的一種魚,竟然能夠捕食恐怖的食人魚!
  • 中國人不敢吃的「垃圾魚」,卻被越南人做成燒烤,一次抓5斤
    中國是一個吃貨大國,所以來到中國的入侵物種不算少,小龍蝦,牛蛙等等都是入侵物種,在澳洲泛濫成災的野兔,在丹麥泛濫的生蠔,都讓中國吃貨羨慕不已,如果在中國出現,可以吃到它們靠養殖為生。不過中國吃貨也不是都能發揮作用的,中國這麼多入侵物種當中,有一個「刺頭」,被中國人當成是垃圾魚,它可怕的外表,和難以下咽的味道,都讓中國吃貨接受不了,直呼這不是給人吃的東西,但在越南。
  • 羅非魚在我國南方泛濫成災,為什麼吃貨們沒有將它們吃滅絕?
    經常會在網絡上聽到:「任何能吃的生物在中國,都會被吃成保護動物。」,而真實的情況則是,吃貨在入侵生物面前根本無能為力。就連以吃貨自稱的中國人,也面臨著入侵生物的泛濫成災的現狀。但是,羅非魚因為生長速度快,對環境要求低,也被稱為「21世紀魚」。我們知道,在世界很多地方都面臨糧食短缺的危機,尤其是蛋白質含量。由於羅非魚生長周期短,只需要養殖6個月就可以上市,而且生長所需的能量較少,養殖10條左右羅非魚的能量才能養殖一條鮭魚,因此羅非魚非常適宜在發展中國家推廣,解決當地的蛋白質攝入不足的問題。
  • 亞馬遜河中有一種巨獺,一天要吃8斤魚,清道夫魚、食人魚、鱷魚都在食譜上
    二、巨獺一天要吃8斤魚    在亞馬遜河流中,有很多奇特的魚類,例如清道夫魚原產地就在南美洲河流中,還有聽著令人很害怕的食人魚原產地也分布在這些河流中,若其它地方引進這些魚類,它們很容易成為外來入侵物種,泛濫成災,但在原產地,它們有眾多天敵,其中巨獺就是它們天敵之一
  • 最愛吃魚的廣東人,為什麼搞不定泛濫成災的羅非魚?
    提到羅非魚,很多喜歡垂釣的人應該恨得牙痒痒,在南方大小河流進行野釣時,十有八九都是這種魚。雖然羅非魚咬鉤能夠讓垂釣者享受到釣魚的快樂,但是野生羅非魚品質較低,大小不一,市場售價較低,再加上我國並不喜歡食用羅非魚,因此釣上來的魚只能喂喂小動物。
  • 食人魚如此兇猛,為什麼沒有在亞馬遜流域泛濫成災?
    食人魚食人魚又稱紅腹食人魚,它的肚皮呈紅色,因此得名。由於各種影片的誇大,食人魚被認為是一種無敵的魚類,它們擅長群居,而且兇猛好鬥。其實,真實的食人魚並非如此,食人魚確實是一種群居型的魚類,它們主要分布在南美洲亞馬遜流域中,在北美洲的一些河流中也有它們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