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你常見到的最噁心的魚,可能非清道夫魚莫屬了。清道夫噁心到什麼程度呢?據說在世界東方那個著名的吃貨國度,清道夫是少有的成功入侵物種之一,連最饕餮的吃貨,聽到它的名字都要反胃,更遑論做成菜端上桌了,所以清道夫成功殖民,前兩年就在長江珠江泛濫成災,人們卻束手無策。
其實在這個國度裡還有一句俗話,只要能吃,就沒有任何物種能夠入侵成功。那麼,我們究竟有沒有可能通過吃,讓入侵的清道夫也變成瀕危,甚至滅絕呢?
清道夫的生命極為堅韌
清道夫,是甲鯰科下的一個魚種,又名琵琶鼠、下口鯰、垃圾魚,聽起來沒有一個能引發人們的舒適感。成年清道夫長30到50釐米,重0.7到1.1公斤,最長可長到60釐米。
清道夫原生在南美東北部的熱帶地區,分布在巴西東北部、蓋亞那、千里達及托巴哥等國,目前已被引進到很多國家,包括美國、中國、墨西哥、新加坡、菲律賓等。
清道夫原本是作為垃圾魚引進的,因為它可以吸食水族箱壁上的苔蘚藻類,據說還可以吃其它魚類的糞便,能夠保持水體的清潔健康,用自己的骯髒,營造美好水下環境,讓其它魚類活得愜意滋潤。
不可避免地,一些清道夫因某種機緣巧合逃到了河裡,它們強大的環境適應能力就開始發揮作用了。
清道夫生活在淡水裡,但可以耐受中等鹽度的水;清道夫的胃毛細血管豐富,即使離開水也可以利用胃獲得氧氣,存活幾個小時,因而可以在低氧環境中也能生存。
正是由於清道夫可以用胃呼吸,所以有人做過實驗,將清道夫曬成「魚乾」之後放入水裡,竟然也可以重新活過來,當然,這可能只是一個誇張的說法。
所以即使是在惡劣的水體裡,清道夫也可以活得鶯歌燕舞,不斷壯大自己的族群,終至泛濫成災。
清道夫破壞力巨大
清道夫的破壞力十分驚人。
清道夫不僅啃食水草和藻類,而且連其它水生動物產在這些地方的卵也不放過,甚至用吸盤一樣的大嘴附著在石頭上,把其它魚類產的卵,以及孵出的魚苗也吸食一空,連蝦蟹、小魚也在劫難逃。
雌性清道夫產卵的時候,會在河床和河堤上築巢打洞,巢穴可最深可達近1米,對河岸造成巨大的破壞。它們每年產卵兩次,每次可達數千顆,繁殖能力驚人。
1960年代清道夫入侵美國德克薩斯州後,在一些河流中其生物量甚至佔到了魚類的50%以上,導致其它物種被滅絕的危險;在佛羅裡達州,颶風艾瑪過後,人們在洪水泛濫的公路和院子裡都發現了它們的身影;在墨西哥,清道夫已至少擴散到13個州,取代了當地物種,導致成千上萬以捕魚為生的家庭無魚可捕。
在我國的南方,河流湖泊裡普遍沒有清道夫的天敵,比如鱷魚、鳥類、水獺和大型魚類等,一些地方清道夫已開始泛濫成災,對水域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破壞。
對付清道夫的辦法
清道夫在具有優良美食傳統的吃貨大國也能泛濫成災,確實讓人意想不到,令人汗顏,這可能是因為人們普遍認為清道夫是垃圾魚,又腥又臭又難吃,因而連吃貨們都望而生畏。
俗話說,從來就沒有什麼難吃的菜,有的只是蹩腳的廚師。那麼,究竟有沒有可能讓清道夫也成為美味,在餐桌上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呢?
除了清道夫生活在水底,以底層有機物為食, 肉質粗糙,肉味腥臭,食之無味外,其身上大部分也是骨骼,肉量很少,棄之也不可惜;再加上上骨骼堅硬,容易傷手,處理起來也很麻煩,所以要想把清道夫真正變成一道美食,可以說困難重重,難以推廣。
不過在清道夫的南美原產地,特別是在農村地區,清道夫確實作為一種食物存在,可以在市場上買到,用來做菜、燒烤或煮湯;巴西人喜歡把清道夫磨碎成魚粉,加上橄欖油、洋蔥和木薯粉後製成魚丸,油炸後食用;墨西哥則把清道夫加工成魚粉做動物飼料或肥料,還有公司以工業規模加工成魚片,從2018年開始向美國出口清道夫魚乾。
國外也有人給出了一些處理清道夫的辦法及食譜。比如清道夫背鰭上有一個較軟的部位,可以用刀插進去切到尾部,再在頭部和尾部沿對角線切開後,就可以像剝橘子一樣把魚片慢慢拉出來了。
由於清道夫魚肉質地較硬密實,可以連骨一起磨碎後,加上歐芹、香菜、洋蔥、大蒜、土豆、雞蛋等,做成漢堡、肉丸或肉餡;還有人只是剖開腹部去除內臟後,就整魚燒烤食用,再淋上果汁可以說肉鮮味美。
所以,只要發動吃貨們打一場河流保護戰,讓清道夫陷入吃貨戰爭的汪洋大海,再厲害的入侵物種也只有俯首就餐的份兒。
對於清道夫入侵泛濫成災,你還有什麼解決辦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