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很多人都認為,如果沒有人類的幹預,外來物種來到本地之後,很快就會泛濫成災,破壞當地的生態。比如小龍蝦,在成為一道美食之前,在中國的許多河流中泛濫成災,給當地河裡的小魚小蝦造成了滅頂之災。當它成為了一道美食之後,數量才得以控制。
其實,一個外來物種能夠在當地泛濫,有很多方面的條件,首先要有極強的適應能力,其中有充足的食物,而且還不能有天敵,只有這樣才能夠在一個陌生的環境中生存。所以,有一些物種也許在當地的數量巨大,但是來到中國之後,卻並沒有破壞當地環境的能力,比如來自南美的一種「鯉魚」。
在南美亞熱帶地區,生存著一種非常兇猛的小型肉食性魚類,它叫做紅腹鋸鮭脂鯉,體長20釐米左右,腹部有大片鮮紅色,同時擁有非常鋒利的牙齒,經常成群結隊地出現。這種魚還有一個大家都熟悉的名字,叫做食人魚。
關於食人魚的電影和傳說,相比大家都看過很多。它一般情況下以小型的魚蝦為食,然而,當有大型的動物掉落在水中的時候,它們將瞬間衝到獵物的周圍,用自己鋒利的牙齒撕扯獵物,並且以非常快的速度將獵物的吃得只剩下一個骨架。據說,有人曾經看到,食人魚在幾秒鐘的時間內,就將一頭牛撕碎。
可以說,食人魚群是南美洲叢林的河流中的一大霸主,很少有動物敢惹它們。而且,在當地也有它吃人的事件發生。當然,這種事情也極為罕見,一般情況下,食人魚捕食得最多的還是河裡的小魚小蝦。
食人魚通過人工引進的方式來到中國,最早主要用作觀賞魚,不過,因為意外跑到了河流中。然而,如此強大的食人魚,卻並沒有在我國泛濫成災。首先一點就是因為來到河流中的數量並不大,不能讓它們形成魚群,所以戰鬥力就小了很多。此外,在我國的河流中,還有許多食人魚的天敵,比如電鰻。而且食人魚對環境的要求也較高,只能生活在溫度不低於20℃的水域中。
當然,如果讓食人魚大規模繁殖起來,同樣能夠嚴重威脅到我國河流的生態系統,可惜的是,它遇到了中國吃貨。有人發現食人魚的肉質鮮美,有嚼勁,魚皮膠質厚,是一種難得的美味,所以有人就將它擺上了餐桌。雖然如此,將它當作食用魚的人還是較少,一般都將其當成觀賞魚,而且價值昂貴,一隻魷魚的售價就高達150元左右,甚至珍貴的品種紫羅蘭,價格達到了上萬元。
如今,這種兇猛的野生魚類,在中國只能待在人們的浴缸中,供人類欣玩。
FL分享更多有趣景點和故事,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歡迎點讚或者分享給更多的人,關注作者還可查看更多文章,謝謝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