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人魚確實是一種兇猛的魚類,我們了解食人魚大都是通過一些食人魚的影視作品,尤其是《食人魚3D》這部影片中的食人魚更加的讓人毛骨悚然,它們肆無忌憚的屠殺小鎮的居民。但是,畢竟影視作品中的動物不免有誇大,那麼,真實的食人魚到底是什麼樣的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這種兇猛的魚類。
食人魚
食人魚又稱紅腹食人魚,它的肚皮呈紅色,因此得名。由於各種影片的誇大,食人魚被認為是一種無敵的魚類,它們擅長群居,而且兇猛好鬥。其實,真實的食人魚並非如此,食人魚確實是一種群居型的魚類,它們主要分布在南美洲亞馬遜流域中,在北美洲的一些河流中也有它們的身影。食人魚確實長著三角形的尖利的牙齒,有著很強的撕裂能力,但是,經過生物學的研究發現,食人魚是一種偏膽小的魚類,它們的體長平均在30公分左右,在整個亞馬遜流域中,這種體型充其量只能算是一種小型的魚類,而大型的魚類比如巨骨舌魚、巨型鯰魚等都是體長超過1米的。
食人魚由於體型的限制,再加上它們的視力較差,所以,群居能夠大幅度的提高生存的機率。在自然環境下,食人魚的主要食物以其他魚類、昆蟲、水生無脊椎動物等為主,它們很少會攻擊其他大型的動物。
當然,食人魚較弱的視力想要在並不清澈的亞馬遜流域中捕獵,就需要發達的嗅覺,事實也是如此,食人魚的嗅覺非常的靈敏,這也是它們對血液比較敏感的原因。在判斷獵物攻擊性較弱後,食人魚往往會一擁而上將獵物分食。比如,國外的科學家曾經做過一個牛頭實驗,將一個剝了皮的牛頭放入有食人魚的水域中,僅僅3分鐘,一個諾大的牛頭就只剩下了骨頭,可見它們的撕扯能力之強。
既然食人魚有著如此強的攻擊力,那麼,它們為什麼沒有泛濫成災呢?
首先,在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中,所有生物構成了完整了生態鏈,它們互相制約,保證了數量的平衡性,而食人魚本就是亞馬遜流域中的本土動物,自然也受食物鏈的約束,並不能泛濫成災。如果是一種入侵物種,則容易破壞原有的生態造成物種泛濫。
那麼,是什麼制約著食人魚的數量呢?
01 天敵
上面我們說過,在亞馬遜流域中,有著許多的大型動物,在這些大型動物中,水中的鱷魚、陸地上的鸕鷀都是食人魚的主要天敵。鸕鷀很好理解,它本身就是捕魚高手,而凱門鱷則有著食人魚都無法撕裂的「鎧甲」。
除了以上兩種動物外,電鰻也是食人魚的主要天敵之一。當食人魚群圍攻電鰻時,電鰻會釋放強電流將食人魚電死或者電暈,「水中高壓電」可不是浪得虛名的。
因此,食人魚並不像我們想的那麼強大,相反的,在原生環境中,它有著眾多天敵的制約。
02 環境
食人魚有著較強的繁殖能力,通常,一條雌性食人魚每次可以產下5000顆卵。從這個數量看,食人魚確實是容易泛濫的。但是,食人魚的繁殖期發生在雨季,雨季,亞馬遜流域的河水暴漲,水流速度也加快,而食人魚的魚卵則大都是排在水中的植物上,卵的孵化需要10天左右。也就是說,食人魚卵想要孵化,必須安靜的在植物上依附10天左右,但是雨季暴漲的河水以及超快的水流速度,衝走了大量的食人魚卵,造成真正能夠孵化的食人魚大幅度減少。
這也是食人魚無法泛濫的主要原因。
總結
真實的食人魚並沒有那麼兇猛好鬥,它們的群居不過也是一種生存方式而已,而且雖然食人魚長著尖利的牙齒,但是,在其生境中,有太多不怕它們的動物了。有了天敵的制約再加上卵的孵化率低,讓擁有著超強繁殖能力的食人魚也只能勉強的維持種群數量,無法泛濫成災。
但是,如果將食人魚投放在沒有天敵的水域中,比如我國南方的水域中,食人魚是必定會泛濫成災的。所以,放生固然是件好事,但是也要考慮一下生態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