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四號月球探測器是我國的驕傲,它雖然不是世界上第一個登陸月球的探測器,卻是世界上第一個登陸月球背面的探測器,這比在月球正面登陸難度更高,需要更為先進的人類技術,更加彰顯了嫦娥四號的偉大,完全可以用「前所未有」四個字來形容它。
在嫦娥四號軟著陸於月球背面之前,人類從未目睹過月球背面的真正模樣,因為月球總是以正面對著地球,處於地球上的人類只能看見月球的正面,這是由潮汐鎖定現象決定的。所以說,是嫦娥四號讓我們有幸見識了月球背面的廬山真面目。
嫦娥四號在月球背面著陸的時間是去年的1月3日,著陸的地點是月背南極附近的艾特肯盆地馮·卡門撞擊坑,其著陸位置並非隨機的,而是預先選好的。之所以讓嫦娥四號在艾特肯盆地著陸,是因為這個地方不普通。艾特肯盆地是太陽系中歷史最悠久的盆地,十分特別,甚至蘊含著太陽系的形成秘密。
至少在42億年以前,艾特肯盆地就形成了,它簡直是整個月球的標誌性地點,又深又寬,往下凹陷達13公裡,直徑更是達到了驚人的2500公裡,而月球的整體直徑都不超過3500公裡(赤道直徑為3476.2公裡),可以想像艾特肯盆地到底有多大。
除了深和大,艾特肯盆地還有一點非常特殊,它和月表上的其他地方不一樣,此地有著強烈到不太正常的磁場,意味著艾特肯盆地下方掩埋著神秘物質,這種物質能夠很大程度地改變磁場。經過天文學家耐心細緻的分析研究,發現這種神秘物質是一個非常龐大的金屬塊,深埋於艾特肯盆地下方300公裡處,覆蓋範圍達50000平方公裡,質量至少為2100萬億噸,這是一個不同尋常的異物。
如此巨大的一個金屬塊,到底是怎麼來的呢?根據月球的「大碰撞起源說」,大約在45億年前,剛形成不久的地球跟一個火星般大小的被稱為「忒伊亞」的天體發生了一次劇烈的碰撞,所產生的大量碎片互相作用之後便形成了月球。此後月球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內部的巖漿不斷地發生著結晶和氧化現象,最後在南極造就了一座高密度的鈦磁鐵礦。
關於該金屬塊的來源,也有另一種說法。月球經常遭到隕石的撞擊,表面遍布隕石坑,此金屬塊也是由隕石撞擊帶來的。42億年前,由太陽星雲演變而成的一顆大質量小行星撞擊了月球,它攜帶著大量的鐵、鎳元素,在撞擊時聚集到一起,並在撞擊後埋藏於月表下方,也就是現在艾特肯盆地的下方,從而形成了一個巨大的金屬塊。
當然了,以上兩種關於巨大金屬塊來源的解釋暫時還沒有被確認,畢竟目前還沒有對艾特肯盆地中的巖石樣本進行深入研究,月球背面在過去到底發生過什麼樣的故事連天文學家也尚未知曉。但是有一點值得肯定,我們的嫦娥四號探測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正在努力地深入探索月球背面,月球背面的秘密終將被揭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