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
抗擊新冠疫情措施或有助於預防流感
東京醫科大學一教授表示,徹底清潔手部和戴口罩等新冠疫情應對措施或有效地預防了流感。《美國流行病學雜誌》上發表論文稱,自某地今年1月推行手部消毒和佩戴口罩等新冠疫情防控措施以來,流感的發病率與過去兩年相比減少64%。
日本富山縣衛生研究所研究人員指出,流感病例的減少可能還因為存在「病毒幹擾」,即一種病毒的流行可能會對其他種類的病毒流行造成阻礙的現象。瑞士的研究團隊也曾在《美國流行病學雜誌》上發布報告稱,新冠疫情流行後,其他呼吸類流行病患者的數量有所減少。
【醫學探索】
研究發現治療骨質疏鬆症的藥物靶標
我國同濟大學一研究小組在《Cell Reports》上發表的一項研究中指出,抑制成纖維細胞活化蛋白(Fap)活性可以促進骨生成並抑制骨吸收,是治療骨質疏鬆症的新型潛在藥物靶標。
研究人員構建卵巢切除術誘導的骨質疏鬆症模型小鼠,使用高選擇性Fap抑制劑(Fapi)處理,以測試Fapi是否可用於治療骨質疏鬆症。處理35天後,發現Fapi對Fap的抑制作用能夠減弱卵巢切除術引起的骨質疏鬆症。與對照相比,Fapi處理小鼠的松質骨體積數量、連接密度以及礦物質沉積率和骨形成率均顯著增加,骨吸收得到了抑制。
【用藥安全】
母親服用丙戊酸鈉有損兒童神經發育
研究顯示,服用抗癲癇藥物丙戊酸鈉的孕婦生下的孩子,患上神經發育疾病的風險大大增加。在991名曾暴露在丙戊酸鈉的法國兒童中,50名兒童(5%)在0歲到5歲期間被診斷患有神經發育疾病;在從未有過任何抗癲癇藥物暴露的1710441名兒童中,只有15270名兒童(0.89%)被診斷出神經發育疾病。
此外,服用抗癲癇藥物拉莫三嗪、卡馬西平、普瑞巴林的孕婦生下的孩子患神經發育疾病的風險分別為原來的1.6倍、1.9倍、1.5倍;服用抗癲癇藥物氯硝西泮、加巴噴丁、左乙拉西坦或奧卡西平的孕婦生下的孩子中,沒有這種情況。
【健康提醒】
熬夜會減少唾液分泌,損害口腔健康
長期熬夜不僅會導致機體抵抗力下降,還會損害口腔健康。這是因為,長期熬夜會使唾液分泌減少,出現口乾症狀。唾液有清潔口腔的作用,分泌減少會使口腔衛生變差、食物殘渣堆積,細菌尤其是厭氧菌大量繁殖,導致口臭。唾液含有一定的殺菌成分,分泌減少還會帶來齲齒、牙齦炎、牙周炎等口腔疾病。
專家建議,一旦熬夜需更注重口腔衛生,可選擇有抑菌功能的牙膏,在刷牙的基礎上加用非處方漱口水,降低口腔內的細菌量,預防牙齦炎和齲齒。熬夜睡覺前務必刷牙,並使用牙線清潔牙縫和食物殘渣。
【知識更新】
睡眠不足,社交接觸可能減少七成多
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和斯德哥爾摩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睡眠不足會影響人的社交活躍度。研究人員分析641名瑞典在職成年人的睏倦感和社交活動記錄時發現,人們犯困時社交接觸可能減少七成或更多。
研究人員還發現不同時段開展社交活動與睏倦感之間的關係。如果人們在上午較晚時段或下午較早時段開展較多社交活動,隨後的睏倦感會增加;如果晚間開展較多社交活動,睏倦感會下降。在下午較晚時段開展社交活動,夜裡睡的時間可能更長一些;如果晚間社交活動時間較長,夜裡睡的時間就會縮短。
新京報記者 劉旭
校對 劉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