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企業,如果你看到從來料,到生產過程,直到最終產品放行到處都有檢驗員把關,你會覺得他們的產品質量可靠嗎?雖然每個檢驗員都能證明他們在嚴格執行企業質量體系標準,你會認為這是一個符合ISO9001標準的企業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因為按照質量管理反比定律所示:檢驗員人數與質量管理體系及產品質量水平成反比。這個定律不是筆者的杜撰,而是放之國內外企業而皆準的鐵的事實:到處都是檢驗員的企業,其質量管理體系一定是不到位的。靠檢驗控制的產品質量可靠性一定是不過關的。這好比一個城市,警察越多,你的安全感會越高嗎?
記得第一次看到沒有檢驗員的企業還是在20多年前。當時受公家派遣到美國接受質量管理的培訓,美方安排邊上課,邊去不同地方的企業觀摩參觀。這些企業地域、規模、產品雖不同,但有一個特點是共同的:產品質量過硬,但沒有檢驗員,甚至有的企業竟沒有質量部。How can it be?當時所受的刺激,至今記憶猶新。
等仔細看了生產全過程,聽了老師的講解才明白,原來人家企業的每一個人都是質量檢驗員,但不是在事後,而是事前早已按照GMP管控了那些影響質量的要素。(註:GMP-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 很像ISO9001。國內常把它視為法規,其實它更是前人實踐的總結。執行GMP,不是只要你生硬地照辦,而是要你參照前人的經驗做出、總結出並記下來你自己的最佳實踐。法規標準是冰冷的,而最佳實踐是鮮活的。)
那是我第一次聽到了,也認識到了質量管理的反比定律,不僅適用於質量,也適用於其它管理;不僅適用於企業,也適用於政府:一個企業檢驗員的數量與其質量水平成反比;一個企業管理人員的數量與其管理水平成反比;一個城市警察的數量與其治安水平成反比。
遺憾的是,限於當時的社會和企業環境,回國後不久那些「消滅檢驗員」的主張就自我消滅了。幸運的是,後來碰見一家公司(天津梅蘭日蘭),他們在招聘「通過過程而不是檢驗管理質量」的管理人員。我在美國的所見所聞,後來在天津梅蘭日蘭變成了所做所為。
在時任總經理Pierre TABARY指導下,通過人事部,生產部和質量部團隊的共同努力,歷時多年,各工序的檢驗員全部「轉崗」,有的成為了基層管理者,技術員,有的成了操作骨幹。隨著檢驗員的減少,我們產品的質量卻節節提升。顧客的抱怨率從當初的千分之水平,降到萬分之,十萬分之,直到PPM級,達到了行業最好水平。而梅蘭日蘭的管理團隊,不僅「消滅了檢驗員」,也「消滅了自己」:他們後來都離開了梅蘭日蘭,成為其母公司(施耐德電氣)各地區,各事業部的總裁,副總裁,總監,總經理等高層管理人員。
所以我要在質量管理反比定律下再補充一條:檢驗員的數量不僅與質量水平成反比,也與管理團隊的發展成長成反比!
現如今,為了考核企業和幹部的管理水平,人們興師動眾,搞了五花八門的標準工具,又是ISO9001審核,又是360度評估,又是KPI考核,其實大可不必,只要數三個數:
要看質量水平,數其檢驗員數量即可;
要知生產管理水平,數其庫存多少即可;
要查領導的長遠貢獻,數其輸出幹部數量即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