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技術」鐵石榴石中的手性磁性與電驅動疇壁

2020-08-27 藍海星智庫

---------- 獲取更多信息,請關注我們----------

受美國DARPA「電子拓撲激勵」項目資助,麻省理學院的研究人員通過實驗證實,具有垂直方向各向異性磁性的鐵石榴石薄膜中存在純手性Néel磁疇壁,且疇壁可由電流驅動。

磁性氧化物是製造自旋存儲器信號傳輸器件的基礎材料。目前,鉑等貴金屬已在絕緣磁性氧化物中實現了自旋傳輸,但尚未觀察到手性自旋結構。為此,研究人員以釓鎵石榴石(Gd3Ga5O12)為襯底,通過外延生長得到5 ~ 7 nm厚垂直磁化的兩種鐵石榴石薄膜——Tm3Fe5O12和Tb3Fe5O12,塗覆4 nm厚的鉑層並進行光刻。在光刻軌道兩端施加交變電流,測量與軌道正交的金線的霍爾電阻,並用磁光克爾效應旋光儀檢測局部磁化。實驗結果表明,中心對稱的鐵石榴石薄膜中存在手性磁場,能穩定手性Néel 磁疇壁的Dzyaloshinskii-Moriya相互作用。Néel疇壁可由臨近鉑層引發的自旋電流驅動,移動速度超過800 m/s。

具有手性疇壁的稀土鐵石榴石有望用於低功率、高速自旋電子器件的製造,利用自旋電流操作手性磁性的方法還可用於為新型自旋電子器件的開發。

(藍海星)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大新型手性無機納米材料的研製取得新進展
    手性材料在推動生物標記、手性分析和檢測、對映異構體選擇性分離、偏振相關光子學和光電子學應用等領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傳統手性納米材料主要是通過引入手性配體或構造螺旋結構等電偶極矩調控方式構築,但這類手性材料在環境穩定性和導電性方面通常存在局限性,極大地限制了其實際應用。探索新的調控機制並構築新型手性納米功能材料是突破這一科學瓶頸的新途徑。
  • 中科大俞書宏院士等人合成新型手性無機納米材料
    目前,傳統手性納米材料主要是通過引入手性配體或構造螺旋結構等電偶極矩調控方式構築,但這類手性材料在環境穩定性和導電性方面通常存在局限性,極大地限制了其實際應用。探索新的調控機制並構築新型手性納米功能材料是突破這一科學瓶頸的新途徑。
  • DNA中熱驅動的有自旋電流?
    其中一些潛在的設備包括需要接近無電的超高速計算機,以及將藥物輸送至細胞的磁性納米粒子。自旋熱量的熱驅動運輸應用基於塞貝克效應。在這種現象中,鐵磁體(FM)和非磁性金屬(NM)之間的溫差產生熱電電壓,並且在兩種材料的接合處將熱量直接轉換成電力。最近,中國礦業大學的研究人員在理論上揭示了雙鏈DNA(dsDNA)分子熱運輸的基本方面。研究人員在「應用物理雜誌」上報告了他們的發現。
  • 「前沿技術」費洛凱陳數光絕緣體
    ---------- 獲取更多信息,請關注我們----------受美國陸軍研究署和空軍研究署資助,賓夕法尼亞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合作,通過打破時間反演對稱性,在動態驅動系統中實現了費洛凱陳數光絕緣體。在靜態系統中,一般利用靜態擾動破壞互易性而實現時間反演的破壞。研究人員在有外部驅動的非線性光子晶體中,實現了費洛凱陳數光絕緣體以及不可逆傳輸。
  • 進展 | 實空間新型拓撲磁激發在磁性二維材料以及人工反鐵磁薄膜中的發現與調控
    鐵磁材料的條狀磁疇一般被認為是斯格明子產生的基態,斯格明子在電流驅動下的行為是其應用的關鍵,然而實驗與理論模擬均表明鐵磁材料中的斯格明子在電流作用下的拓撲反鐵磁材料由於磁矩相反使得拓撲霍爾效應抵消,有望保證拓撲磁疇結構沿直線運動,因此研究反鐵磁材料中拓撲磁疇結構的生成與調控,探索新型拓撲磁疇結構、新型拓撲磁性材料是當前拓撲磁疇結構在自旋電子學應用的重要研究方向
  • 我學者合成新型手性無機納米材料
    最新發現與創新科技日報合肥2月24日電 (記者吳長鋒)記者24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俞書宏院士團隊與同行合作,首次通過在一維納米結構單元中定點選擇性複合磁性材料,利用局域磁場調製電偶極矩與磁偶極矩之間的相互作用,成功合成了一類新型手性無機納米材料。該成果日前在線發表於《自然·納米技術》雜誌上。
  • 「1.5T米勒循環」傳祺GS4PHEV新款技術特點解析
    內燃機與電驅系統傳祺GS4PHEV的內燃機為「3B15J1型1.5T」,這是臺直列三缸且採用缸內直噴技術的小排量增壓機。知識點:3B15J1型1.5T採用了「米勒循環」技術,這種技術是與「阿特金森循環」相同的概念,特點為低轉速扭矩很差、高轉速功率很低,且額定功率是很難出現的。以此類發動機為基礎打造的插電式混動汽車大多性能都很弱,因其主要運行模式為增程式駕駛。
  • 進展 | 磁性二維晶體中拓撲磁性斯格明子的發現
    磁性斯格明子(Magnetic Skyrmion)是一種具有手性自旋的納米磁疇結構,它具有拓撲保護性、低驅動電流密度,以及磁、電場和溫度等多物理調控的特性,是未來高密度、高速度、低能耗信息存儲器件的核心理想存儲單元。開發更多優異性能的磁性斯格明子新材料是目前磁電子學領域的研究熱點,也是推進磁性斯格明子實用化的關鍵。
  • 進展|磁性二維晶體中拓撲磁性斯格明子的發現
    磁性斯格明子(Magnetic Skyrmion)是一種具有手性自旋的納米磁疇結構,它具有拓撲保護性、低驅動電流密度,以及磁、電場和溫度等多物理調控的特性,是未來高密度、高速度、低能耗信息存儲器件的核心理想存儲單元。
  • 科學家實現新型手性無機納米材料設計合成—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團隊與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唐智勇研究員課題組、多倫多大學愛德華·薩金特教授團隊開展多方合作,在新型手性無機納米材料合成研究中取得突破性進展
  • 今日Nature Nano: 中國團隊自組裝拓撲保護鐵電納米島,調控疇壁...
    鐵電材料自1920年被發現以來,經過研究人員近一個世紀的探索,目前已經能夠成熟廣泛地應用於傳感、驅動和儲能等器件當中。相比於其他存儲技術而言,鐵電存儲器採用電場對數據單元進行控制,能大大降低由電流控制所引起的焦耳熱,有望在未來低能耗電子器件中發揮重要的作用。因此,國際上諸多科研和工業機構,如英特爾、東芝、和三星等,都對此投入了極大的關注和熱情。然而,鐵電存儲器信息讀取過程相對複雜,需要額外的極化翻轉,大大降低了器件潛在的工作壽命。
  • 我國學者合成新型手性無機納米材料
    原標題:我學者合成新型手性無機納米材料 記者2月24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俞書宏院士團隊與同行合作,首次通過在一維納米結構單元中定點選擇性複合磁性材料,利用局域磁場調製電偶極矩與磁偶極矩之間的相互作用,成功合成了一類新型手性無機納米材料。該成果日前在線發表於《自然·納米技術》雜誌上。
  • 不需要磁場,實現每秒數十億次讀寫,遠超傳統磁性硬碟
    來自馬丁路德大學、哈雷-維滕貝格大學(MLU)和蘭州大學物理學家們開發出一個簡單的概念,可以顯著改進基於磁性的數據處理。使用太赫茲範圍內的超短電脈衝,可以非常快地寫入、讀取和擦除數據,這將使數據處理更快、更設備微型、更節能。研究通過運行複雜的模擬證實了理論,其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亞洲材料》期刊上。
  • 實空間新型拓撲磁激發在磁性二維材料及人工反鐵磁薄膜中的發現與調控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磁學國家重點實驗室M07組研究員張穎研究團隊在中科院院士沈保根、磁學實驗室和物理所的支持下,搭建了集微納加工、高分辨磁疇多物理場調控、小尺度電輸運測量於一體的高解析度磁疇動力學研究平臺,自主發展了原位調控拓撲磁疇的新方法。
  • 「雨量感應器」到底是如何工作的?3條硬核知識
    通常被我們稱「雨刮器」的部件,在專業書籍中被稱為「風窗刮水器」;而那根經常刮不乾淨,且又黑又硬的棒棒,整體被稱為「刮水刷片總成」,但大家不會怎麼叫,而是用「雨刷」、「雨刮」等二字詞來表達。所以,為了讓文章通俗易懂,本系列中統一用「雨刮」和「雨刮xxx」來指代。
  • 科學家發現磁性二維晶體中拓撲磁性斯格明子
    磁性斯格明子(Magnetic Skyrmion)是一種具有手性自旋的納米磁疇結構,具有拓撲保護性、低驅動電流密度,及磁、電場和溫度等多物理調控的特性,是未來高密度、高速度、低能耗信息存儲器件的核心理想存儲單元。開發更多優異性能的磁性斯格明子新材料是目前磁電子學領域的研究熱點,也是推進磁性斯格明子實用化的關鍵。
  • 科學家發現磁性二維晶體中拓撲磁性斯格明子
    磁性斯格明子(Magnetic Skyrmion)是一種具有手性自旋的納米磁疇結構,具有拓撲保護性、低驅動電流密度,及磁、電場和溫度等多物理調控的特性,是未來高密度、高速度、低能耗信息存儲器件的核心理想存儲單元。開發更多優異性能的磁性斯格明子新材料是目前磁電子學領域的研究熱點,也是推進磁性斯格明子實用化的關鍵。
  • 中美團隊新型手性無機納米材料研製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教授團隊開展多方合作,在新型手性無機納米材料合成研究中取得突破性進展。 該成果近日在線發表在《自然納米技術》雜誌上。 手性材料在推動生物標記、手性分析和檢測、對映異構體選擇性分離、偏振相關光子學和光電子學應用等領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傳統手性納米材料主要是通過引入手性配體或構造螺旋結構等電偶極矩調控方式構築,但這類手性材料在環境穩定性和導電性方面通常存在局限性,極大地限制了其實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