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中熱驅動的有自旋電流?

2021-01-15 博科園

【博科園-科學科普(關注「博科園」看更多)】一個引起廣泛興趣的新興領域,即自旋熱電子學,是自旋電子學的一個分支,它探索了熱流如何傳輸電子自旋。自旋熱量學研究人員特別關心如何利用廢熱為下一代自旋電子器件提供動力。其中一些潛在的設備包括需要接近無電的超高速計算機,以及將藥物輸送至細胞的磁性納米粒子。自旋熱量的熱驅動運輸應用基於塞貝克效應。在這種現象中,鐵磁體(FM)和非磁性金屬(NM)之間的溫差產生熱電電壓,並且在兩種材料的接合處將熱量直接轉換成電力。最近,中國礦業大學的研究人員在理論上揭示了雙鏈DNA(dsDNA)分子熱運輸的基本方面。研究人員在「應用物理雜誌」上報告了他們的發現。

(a)夾在非磁性金屬(NM)和鐵磁體(FM)之間的dsDNA的幾何形狀。(b)右手dsDNA的示意圖。(c)底部的投影具有鹼基對和電場進入xy平面。圖片版權:Long Bai

中國大學研究員,該論文的共同作者Long Bai說:我們研究的結果為開發基於雙鏈DNA和其他有機分子的新功能熱電器件創造了可能性。已知DNA作為導體或半導體行為,並且已經有將DNA分子摻入自旋電子器件的大量研究。但是,直到現在,研究人員還沒有探索熱偏置如何控制dsDNA分子中的自旋電流。通過採用非平衡格林函數方法,研究人員在不同溫度下研究了通過夾在FM鉛和NM鉛之間的dsDNA分子引起的熱誘導自旋塞貝克傳輸。他們發現他們的基於dsDNA的理論器件可以充當自旋(充電)-Seebeck二極體,開關或電晶體。發現由溫度偏置驅動的自旋(電荷)-Seebeck電流表現出顯著的整流行為,因此獲得了自旋(充電)-Seebeck二極體。

研究人員將注意力集中在雙鏈DNA中固有的手性特徵上,該特徵充當過濾器以實現自旋選擇。當物體的鏡像不可疊加時,手徵就會發生,例如手和腳。DNA的扭曲雙螺旋結構具有手性。隨著溫度梯度將電子從較熱的鐵磁材料驅動到較冷的有色金屬,這種DNA結構使電子沿一個方向排列。雙鏈DNA中兩條鏈的不對稱可以引起更大的自旋極化運輸,但是這並不意味著這種不對稱性會讓旋轉以某種方式進行。研究人員發現,dsDNA spin-Seebeck模型中螺旋角度的不斷增加可能會導致分子的兩條連結近對齊狀態,降低手性並削弱自旋(電荷) - 塞貝克效應。值得注意的是在門極電壓方面可以實現零充電電流的純自旋電流,這代表了完美的自旋塞貝克效應。

知識:科學無國界,博科園-科學科普參考: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內容:經「博科園」判定符合今主流科學來自:美國物理聯合會編譯:光量子審校:博科園解答:本文知識疑問可於評論區留言傳播:博科園

相關焦點

  • 進展 | 電流驅動下磁霍普夫子的三維自旋動力學研究
    霍普夫子可以穩定存在於多種物理系統中,不僅與宇宙弦、低能極限楊-米爾斯理論等相關,還和渦旋環、球形閃電等有趣的物理現象具有一定的關聯性,因此相關的研究一直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然而由於相關模型的複雜性,人們對霍普夫子的基本物理性質,尤其是動力學性質知之甚少。最近有理論預測穩定磁性霍普夫子的存在,因此可以進一步研究其在磁性系統中的動力學性質。
  • 進展|電流驅動下磁霍普夫子的三維自旋動力學研究
    霍普夫子可以穩定存在於多種物理系統中,不僅與宇宙弦、低能極限楊-米爾斯理論等相關,還和渦旋環、球形閃電等有趣的物理現象具有一定的關聯性,因此相關的研究一直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然而由於相關模型的複雜性,人們對霍普夫子的基本物理性質,尤其是動力學性質知之甚少。最近有理論預測穩定磁性霍普夫子的存在,因此可以進一步研究其在磁性系統中的動力學性質。
  • 自旋熱電子研究獲進展
    Jauho日前提出,在二維非磁半導體中,利用自旋能斯特效應可產生由溫度梯度驅動的純自旋流,並設計了一個H形器件,不僅能用來檢測預言的新效應,也可作為二維熱電池的原型器件。研究結果日前發表於《物理評論快報》。 據介紹,電子不僅具有電荷,同時具有自旋自由度。
  • 原子有不同自旋?已在傳輸實驗中,成果掌握對量子自旋的控制!
    在過去的幾年中,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物理系量子電子研究所的Tilman Esslinger小組開創了一個平臺,在這個平臺中,被冷卻到接近絕對零度的原子在勢差驅動下通過一維和二維結構傳輸。通過這種方式,可以非常詳細地研究介觀電子系統中出現的定義現象,包括量化電導,其研究在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和《物理評論A》期刊上。
  • 自旋電子學Nature:反鐵磁氧化鐵中的可調長程自旋輸運
    電子自旋輸運被認為與傳統電子器件中電子電荷輸運相類似,也可作為載體用於信息傳輸,根據自旋轉移這一特性設計開發的新型電子器件可有望作為現有電子器件的升級替代產品。類似於電流,通過自旋霍爾效應電子發生特定的偏轉,從而產生自旋流(Spin current)。自旋流作為自旋信息傳輸的核心,是發展基於自旋計算器件的關鍵。
  • 原子有不同自旋?已在傳輸實驗中,成果掌握對量子自旋的控制
    在過去的幾年中,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物理系量子電子研究所的Tilman Esslinger小組開創了一個平臺,在這個平臺中,被冷卻到接近絕對零度的原子在勢差驅動下通過一維和二維結構傳輸。研究小組向傳輸通道中添加了一束聚焦緊密的光束,這種光束誘導了相當於將原子暴露在強磁場中的局部相互作用。結果事故自旋態的簡併性被提升,這反過來又成為有效自旋過濾器的基礎:一個自旋取向的原子被排斥,而另一個取向的原子可以自由通過(見上圖)。重要的是,即使施加額外的光場導致原子損失,這些耗散過程也不會破壞電導的量子化。
  • 探測量子材料中自旋電流的新方法,有望「解鎖「新一代電子器件
    矽基半導體是現今電子器件的核心,在運作過程中依賴於受控電流,並從中獲取電子電荷所攜帶的能量。不過,電子除了帶有電荷,它還擁有一種內稟屬性——自旋,即自旋角動量。自旋是量子材料的特徵之一,其雖難以捉摸,但卻能被調控以增強電子器件性能。最近,由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的 An-Ping Li 領導的一個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新穎的顯微鏡技術來探測拓撲絕緣體中的電子自旋。
  • 物理所發現自旋三重態超導電流產生自旋轉移力矩的實驗證據
    超導體中的庫珀對通常是由一對自旋相反總自旋為零(自旋單態)的電子組成。然而,在某些特殊情況下,超導-鐵磁界面處可以產生自旋三重態的庫珀對。由於自旋三重態的庫珀對攜帶淨餘磁矩,它們在輸運時會產生一個無能量耗散的自旋極化電流,將會極大地降低自旋電子學器件的能耗。同時,三重態的庫珀對具有的另一特點是對鐵磁體中的交換場不敏感,因而在鐵磁體中具有極長的關聯長度。
  • 自旋電子學的新突破可能會推動高速數據技術的發展
    自旋電子學 ,英語:Spintronics,是自旋(spin)和電子學(electronics)的一個混成詞,是關於除了基本的電子電荷之外,在固態電子器件中電子內在自旋的及其關聯磁矩的研究的一門新興的學科和技術。
  • 「電子自旋」或淘汰元件中的導體
    最近,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實現「自旋電子」器件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開發了一種測量和控制電子自旋電壓(也稱作自旋化學勢)的技術。圖丨哈佛科學家利用金剛石探究自旋電子器件正如驅動電荷在導體中流動的電壓一般,「自旋電壓」是電子自旋在物質中擴散的趨勢。
  • Science:熱電新突破,廢熱可驅動電子器件工作!
    實現了一種廢熱驅動的自旋探測器。電子器件中的廢熱問題自旋電子器件中的有源元件必須按比例縮小到越來越小的尺寸,從而產生更高的電荷和自旋電流密度。同時,產生大量對電器件有害的廢熱。自旋電子器件兩端會產生溫差,因此可基於塞貝克效應產生電壓。如果在磁隧道結(兩個被絕緣隧道勢壘隔開的磁化層)上施加熱梯度,產生的電壓的大小取決於兩個磁化層中磁化的相對取向。
  • 進展|基於納米環磁性隧道結的自旋隨機數發生器
    而真隨機數發生器基於器件中發生的物理過程產生隨機數,只要物理過程的隨機性能夠得以保證,其產生的數字序列是不可預測和推算的,這就比偽隨機數在安全性方面更有保障。因此,如何產生高質量的真隨機數,加快其產生速率、提高數值間的非相關性等,就成為隨機數研究領域的重要問題。
  • 「前沿技術」鐵石榴石中的手性磁性與電驅動疇壁
    ---------- 獲取更多信息,請關注我們----------受美國DARPA「電子拓撲激勵」項目資助,麻省理學院的研究人員通過實驗證實,具有垂直方向各向異性磁性的鐵石榴石薄膜中存在純手性Néel磁疇壁,
  • 從磁場到聲波,電子自旋躍遷驅動新方法
    來源: pixabay / cc0 Public Domain電子在很大程度上受磁場的支配,科學家可以操縱磁場來控制電子及其角動量,即它們的「自旋這種方法使研究小組能夠控制電子自旋躍遷(也稱為自旋共振),這在其他情況下是不可能通過傳統的磁性行為實現的。這一發現對任何希望製造用於移動導航設備的量子傳感器的人來說都是一個福音。然而,這種器件仍然需要一個磁場控制場,因此需要一個巨大的磁性天線來驅動某些自旋躍遷。現在,Fuchs的小組已經證明,這些轉變可以完全由聲學驅動。
  • 自旋卡諾電子學研究進展
    根據(1)式,溫度梯度可以產生自旋流,反之,自旋積累也可以產生熱流。在有電壓差或者溫度差的鐵磁—非磁界面,電流和自旋流守恆最終導致有自旋流注入非磁中。由以上原因導致的非磁中的自旋積累可以通過另一塊磁化方向易翻轉的鐵磁來檢測,或者通過因此產生的電壓抑或溫度變化(佩爾捷效應)檢測出。
  • 電壓驅動和電流驅動的區別
    簡介:本文介紹了在電子設計中關於IC晶片的電壓驅動和電流驅動的區別以及相應的問題和解決方法。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80828.htm  在電子設計中一些基本的問題需要我們掌握。今天看了上拉電阻和下拉電阻等講到了關於驅動能力,這裡介紹一下關於驅動能力的幾個問題。直接進入主題吧。  1、問:為什麼說驅動能力不夠是因為提供電流太小而不是電壓?如何分析驅動能力不夠?
  • :非共線反鐵磁性調控自旋極化
    霍爾效應實現了電荷電流和自旋電流之間的有效轉換,基於此的自旋軌道矩可以通過電流驅動磁翻轉,是現代自旋電子學的關鍵領域。低功耗、定向性的磁翻轉需要自旋電流的自旋極化方向與磁矩方向共線。然而,對稱性限制自旋極化指向面內方向,不利於適用於高密度存儲的垂直磁化磁存儲單元翻轉。這意味著更大的器件功耗,並且通常還需要外加磁場誘導的對稱性破缺以實現定向性磁翻轉。因此,如何調控自旋極化方向成為該領域亟需解決的科學問題,在磁隨機存儲器中有重要應用價值。
  • 詳解電流驅動電流檢測電路
    在此介紹的基於運放的電流檢測電路並不新鮮,它的應用已有些時日,但很少有關於電路本身的討論。在相關應用中它被非正式地命名為「電流驅動」電路,所以我們現在也這樣說。讓我們首先探究其基本概念,它是一個運算放大器和MOSFET電流源(注意,如果您不介意基極電流會導致1%左右的誤差,也可以使用雙極電晶體)。圖1A顯示了一個基本的運算放大器電流源電路。把它垂直翻轉,這樣我們可在圖1B中做高邊電流檢測,在圖1C中重新繪製,來描繪我們將如何使用分流電壓作為輸入電壓,圖1D是最終的電路。
  • 什麼是「量子自旋霍爾效應」?
    在特定的量子阱中,在無外磁場的條件下(即保持時間反演對稱性的條件下),特定材料製成的絕緣體的表面會產生特殊的邊緣態,使得該絕緣體的邊緣可以導電,並且這種邊緣態電流的方向與電子的自旋方向完全相關,即量子自旋霍爾效應。
  • 科學家將「自旋塞貝克效應」放大千倍
    熱電循環需通過「塞貝克效應」來產生熱,據物理學家組織網7月11日報導,俄亥俄大學找到了一種新方法,能將「自旋塞貝克效應」放大1000倍,將其向實際應用推進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