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理工:科技創新破「堵點」、解「難點」

2020-11-30 光明網

11月28日晚,嫦娥五號探測器順利進入環月軌道。其中,由長江學者趙正旭領銜的青島理工大學複雜網絡與可視化研究所航天可視化團隊研製的,探月工程三期遙操作作業平臺再次發揮關鍵性作用。

聚焦國家重大需求,提高科技創新能力,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戰略和地方發展,是高校的責任與擔當。青島理工大學黨委書記王亞軍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青島理工大學堅持「四個面向」,實施科技創新標杆工程,推進科研體制改革,圍繞國家、區域、行業需求,推動傳統行業脫胎換骨和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

「理念上的高度契合和服務國家戰略是自己選擇加盟青島理工大學的重要原因。」趙正旭說,今年他們又獲批「山東省高端裝備數字孿生與可視化遙操作工程實驗室」,並與國家航天局空間碎片監測與應用中心等聯合共建實驗室。

制度創新激發科研活力

90後青年博士、教授張彥彬,主持國家自然基金項目、山東省重點研發計劃等縱向項目7項……如今在青島理工大學,有一大批青年科技人才脫穎而出,遴選30名青年人才納入「青年科技英才引領計劃」初見成效。

這些成績的取得得益於學校優化科研環境與生態和創新科研政策。青島理工大學科技處處長李長河告訴記者,學校搶先試、大膽闖、自主改,因地制宜、破題改革,先後修訂或出臺8個相關制度辦法,激發創新創造活力,讓科研人員輕裝上陣。

該校商學院教授、85後的雲樂鑫獲教育部人文社科二等獎,今年入選青年泰山學者;建築固體廢物資源化共性關鍵技術及產業化應用團隊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學校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68項、聯合基金重點項目5項、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課題11項;獲得首批國家智慧財產權試點高校。

特色學科助推產業升級

以高偉俊院士、賀可強院士領銜的土木建築團隊,依託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平臺,解決綠色建築設計與智慧建造、重大巖土工程災害控制、工程結構防災減災、濱海交通工程長壽命服役等難題,服務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新能源新材料、智慧海洋等產業,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5項、省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

這是青島理工大學以新一代信息化技術提升改造土木工程、機械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建築規劃等優勢特色學科群,探索校企、校地合作新模式,加快推進科教產融合,賦能科研高質量發展,為區域經濟社會建設提供更多智力、人力和技術支持的一個實例。

李長河、郭峰、蘭紅波等6名全職泰山學者組成的機械工程團隊,依託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平臺,在雷射製造與智能精密潔淨加工、微納增材製造、摩擦學與表界面工程、裝備智能監測與噪聲控制等領域突破核心關鍵技術,服務高端裝備產業和發展現代高效農業,榮獲山東省技術發明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教育部自然科學、技術發明二等獎各1項。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畢學軍等組成的環境學科團隊,依託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建成政府間合作重點示範項目—全球首例「半集中式」汙染物綜合處理與資源化系統;汙水處理與水環境治理重大關鍵技術,解決了南水北調、南四湖治理、北京冬奧會等重點工程問題,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

讓科研成果走出「象牙塔」

「掛職青島西海岸新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副局長至今一年半多了,今年將自己研發的系列新型納米輕質建材成功在青島鑫隆集團得以應用並轉產,年營業額將在1億元左右。」青島理工大學泰山學者青年專家郭思瑤教授說,掛職能充分發揮專業所長,走進企業一線,了解行業所需所盼。

而在學校開展的「百名博士進百企」計劃中,青年教師107人次深入78家企業,擔當「科技特派員」,開展成果轉化與社會服務工作,助力科技成果轉化落地,在梯度維度和區域維度上均取得較好的實際效果。該校今年實現社會服務橫向項目326項,科研經費6106.39萬元;促成科技成果轉化項目107項。

在青島理工大學,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教授主動「走出象牙塔」,圍繞地方、企業急需,助推科技成果轉化。其中,圍繞城市建築數位化技術、城市建築智能建造技術等領域,疊加建築信息模型(BIM)、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技術,該校搭建城市建築雲CIM平臺,建成城市BIM 3520萬平方米,數據價值超過2億元,已在全國7個城市推廣應用。科技成果「聚異氰胺酸酯噁唑烷酮/聚氨酯/環氧材料及製備方法」填補國內空白,以作價入股方式在青島國工高新材料有限公司應用推廣,在首鋼集團、青島地鐵、招遠金礦等多個國防地下工程設施投入使用。(記者 王健高 通 訊 員 陳 偉 曹玉潔)

來源: 科技日報

相關焦點

  • 科技創新 | 鹽結晶再也無法「添堵」了
    魏俊吉趕緊組織作業區員工進行清管、衝掃,但都沒有辦法解除堵塞,只能開孔16處排查出堵塞點,以換管這種相對比較麻煩的方式來解決堵塞。其實,不僅僅是這一條管線,女深002-6-X1至女112管線、潼南試採幹線等管線也深受管線堵塞的困擾,甚至因為堵塞嚴重而被迫關井,嚴重影響須家河氣藏的正常生產。眾所周知,想要解決堵塞的問題,我們首先得需要弄清楚堵塞物是什麼?
  • 金融支持科技創新還有哪些「堵點」
    日前,中國銀保監會在傳達學習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時明確提出,要持續優化金融資源配置,加大對科技創新、小微企業、綠色發展的金融支持,強化普惠金融服務。  但是,記者調查發現,金融支持科技創新在實踐中仍面臨諸多「堵點」,且集中表現在三個方面。
  • 無廢液、無汙染 新型聚合物解堵技術成了東營區創新創業大賽的一匹...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唐夢琳 李乃馨 東營報導12月2日,第二屆東營區「油地融合杯」暨第八屆創業創新大賽頒獎典禮成功舉行。通過前期啟動、報名、初評、決賽等環節,山東宇明月石油工程有限公司等4家創業企業和鑽井液性能在線監測系統等6個創業項目脫穎而出,獲得第二屆東營區「油地融合杯」創業創新獎。這些項目究竟有哪些亮點,跟著記者的鏡頭,一起來了解下吧!「這個我帶來的項目是『解聚及防聚低吸附材料』的研製及市場化運行,該項目前景廣闊,大有可為。」
  • 攻難點 疏堵點 早見效——商南縣「一心三帶五協同」規劃布局推進...
    在縣域工業園區,虎之翼電子科技產業園項目年度建設任務全面完成,購置數控車床、自動排渣器、關節機器人、自動焊接等設備66臺(套),建成照明設備柔性自動加工生產線和驅動電路自動化焊接生產線,已進入生產階段。
  • 雅禮中學校友入選《麻省理工科技評論》2019中國科技創新35人榜單
    2019 年 12 月 14 日,EmTech China 全球新興科技峰會揭曉第三屆「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中國榜單,湖南省雅禮中學校友陳丹琦作為「先鋒者」入選其中。《麻省理工科技評論》(《MIT Technology Review》)是由麻省理工學院出版的雜誌。它於1899年作為「技術評論」雜誌而成立,隨後,《麻省理工科技評論》開始商業化,開始面向大眾銷售,其針對人群包括:高級管理人員、研究人員、金融家和政策制定者,以及麻省理工學院的校友。
  • 青島市委書記王清憲:用改革「衝擊鑽」打開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王清憲認為,在發展工業網際網路的賽道上,傳統的道路已不能完全適用新的變化,按部就班、因循守舊面臨的結局就是被時代所碾壓、淘汰,只有把握住工業網際網路發展的趨勢,以改革的「衝擊鑽」擊碎道路上的堵點難點痛點,才能拿到工業網際網路的賽點。
  • 頂層設計+問政於民,讓市民生活得「心氣高、心氣順」的青島思路
    要讓市民在青島這個城市生活得「心氣高、心氣順」,就需要各部門有迎難而上的信心和擔當。將暴露出來的痛點堵點,作為攻難克艱的重點。藍睛對話的特別節目「局長訪談」,時間甚至長於述職。在青島創業城市形象打造方面,通過主題演講、項目對接、市民體驗等一系列活動匯聚高端創新資源的青島創新節,2021年是否會繼續,青島市科學技術局黨組書記、局長呂鵬給出了肯定的答案,同時也表示,2021年的「科技+藝術」點亮的將不僅僅是教堂,「科技+醫療」的虹膜掃視、無人餐廳的打造,還將給市民帶來全新的體驗,而且未來爭取每年能舉辦100場科技沙龍,在每一個垂直細分領域,都有科技創新創業人群。
  • 山東省數據應用(青島)創新創業大賽優秀作品線上路演舉行
    半島記者 劉金震由山東省大數據局主辦,青島市大數據發展管理局承辦的山東省數據應用(青島)創新創業大賽優秀作品線上路演活動近日圓滿舉行。其中,「DataLife」、「同行」兩支團隊從城市交通治理切入,分別開發了智能交通雲控平臺和車聯網環境下智能交通輔助系統,直擊城市交通痛點難點,是旨在打造現代化路網協同的交通解決方案。「數說人與城」團隊深度挖掘並分析了青島市政府開放數據,研發了青島人口與發展信息數據平臺,為青島市城市治理提供了一劑良方。
  • 解決群眾異地辦事來回跑多地跑等堵點難點問題 甘肅推進高頻政務...
    解決群眾異地辦事來回跑多地跑等堵點難點問題甘肅推進高頻政務服務事項「跨省通辦」「省內通辦」每日甘肅網蘭州訊(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金鑫)省政府辦公廳日前印發《甘肅省推進高頻政務服務事項「跨省通辦」「省內通辦」工作實施方案》,進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動政務服務線上線下深度融合,更大力度推進「不來即享」,著力解決群眾異地辦事「來回跑」「多地跑」等堵點難點問題。
  • 魅力青島 農大相會
    教學科研平臺先進:建有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9個,省部級創新平臺25個、重點實驗室6個、實驗教學示範中心5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3個,青島市重點實驗室等平臺18個,國外合作高校及科研機構90個。  師資力量雄厚:學校近十年引進的教師均來自國內外著名大學和科研機構。
  • 啟迪三螺旋總部落戶城陽 打造青島數字創新中心
    青島新聞網7月19日訊(記者 任俊峰 通訊員 張曉武)今天,青島市城陽區與啟迪三螺旋有限公司舉行籤約儀式,啟迪三螺旋公司將在籤約後把總部遷至城陽,同時根據啟迪公司產城融合規劃和產業導入明細適時啟動啟迪(青島)未來科技產業園建設。
  • 《齊魯女性》電視周刊第22期丨魯東大學女博士創新團隊、各地「破...
    就在這一年,郭笑彤所在的魯東大學農學院農林作物遺傳改良中心,成立由12名女博士組成的創新團隊,她們在課堂上培育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新時代農科人才。走下講臺,她們來到田間地頭,把科研成果送到了鄉村振興的第一線。在女博士創新團隊的助力下,3年時間,楊安仁的農業公司已經建成1個國家油桐種質資源庫、擁有穩定出果優質油桐林11000畝,桐油產量佔全國總產量4成多。
  • 世界海洋科技論壇青島舉行 發布十大海洋前沿問題
    新華網青島8月16日電(郭亞麗)13日,第二十二屆中國科協年會系列活動之一的「世界海洋科技論壇暨2020海洋學術(國際)會議」在青島舉行。中國科協在會上發布了十大海洋科學前沿問題和工程技術難題。  本次論壇以「加快海洋科技創新 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為主題,中國科學院院士、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主任、中國海洋大學副校長吳立新,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油氣藏地質及開發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周守為,中國科學院院士、近海海洋環境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戴民漢等六位院士做了現場主題報告,就當下海洋科技領域熱點問題交流了觀點。
  • 市委黨校開設20餘門青島特色專題課程
    日訊 聚焦 「學深圳、趕深圳」、15個攻勢、打造世界工業網際網路之都等,開設20餘門青島實踐專題課程和案例教學課程;在全市建立品牌經濟、企業文化、會展經濟、港口經濟等近60個教學基地和現場教學點,開展教學培訓交流活動……今年以來,市委黨校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寓教學於實踐中,提升教學實效和培訓實效,有效推動教學研究與青島實踐有機結合、深度融合。
  • 青島科技大學獲批山東省大數據發展創新平臺
    半島全媒體記者 劉金震 日前,山東省工信廳發布了《關於公布2020年度山東省大數據發展創新平臺的通知》(魯工信數據[2020]238號),依託青島科技大學建設的「山東省大數據科學與智能技術發展創新實驗室」獲批建設。
  • 青島科技大學獲批省大數據發展創新平臺
    日前,山東省工信廳發布了《關於公布2020年度山東省大數據發展創新平臺的通知》,依託青島科技大學建設的「山東省大數據科學與智能技術發展創新實驗室」獲批建設。山東省大數據科學與智能技術發展創新實驗室以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慧優化技術應用成果為基礎,整合大數據智能採集與傳輸、大數據智能處理技術服務資源和體系,圍繞衛星大數據、海洋大數據、工業大數據和醫養健康大數據等關鍵技術進行研究和攻關,旨在建立合作共贏的運行模式,形成大數據應用的新業態。
  • 另類的低調 ——走訪青島眾瑞智能儀器有限公司
    如今,這家公司已發展成為擁有三家子公司、三大產品系列、十大自主檢測技術平臺、三百餘人規模的團隊,它就是「青島眾瑞智能儀器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青島眾瑞)。    一走進青島眾瑞,映入眼帘的「專利牆」讓人感到一種視覺上的震撼。公司歷年所獲得的各種專利證書布滿了大半的牆面。毫無疑問,這是一家醉心於研發的科技創新型公司,這也許和它的創始人的從業背景有著密切的聯繫。
  •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年度中國科技青年英雄榜...
    【MBA中國網訊】近日,第三屆《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中國榜單于EmTech China全球新興科技峰會揭曉。其中,3位浙大人入選,分別榮獲「先鋒者(Pioneers)」和「發明家(Inventors)」稱號。
  • 粵今年將疏通大灣區用藥習慣趨同而管理制度不同的堵點
    中新網廣州1月12日電 (蔡敏婕 李婷婷)廣東省藥品監管局人事處處長邢保華12日在新聞發布會上稱,針對粵港澳三地用藥習慣趨同而管理制度不同的堵點,該局將應用國家粵港澳大灣區特殊政策,研究改革已在港澳上市的藥品、醫療器械在大灣區內地指定醫療機構規範使用的問題,特別港澳已上市、廣東民眾熟悉的傳統外用中成藥的簡化進口註冊審批問題
  •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年度中國科技青年英雄榜發布
    作為世界上歷史最悠久、影響力極大的新興科技商業媒體,從 1999 年開始,《麻省理工科技評論》每一年都會選出一批35 歲以下最具有創新性與影響力的科學家、科研工作者、科技創業者。他們是發明家(Inventors)、創業家(Entrepreneurs)、遠見者(Visionaries)、人文關懷者(Humanitarians)及先鋒者(Pioneers),這就是許多人知道的:《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全球 35 位 35 歲以下科技創新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