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汙染(MarinePollution)是海洋環境一個突出的問題。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對海洋汙染定義為:「人類直接或間接把物質或能量引入海洋環境,其中包括河口港灣,以至造成或可能造成損害生物資源和海洋生物,危害人類健康,妨礙包括捕魚和海洋其它正當用途在內的各種海洋活動,損壞海水使用質量和傷及環境美觀等有害影響」。按此定義,海洋汙染物指的是汙染海洋的物質或能量,如石油及其煉製品、重金屬、農藥、放射性物質、熱廢水、固體廢棄物、病原生物等等。
海洋自然保護區外的效應,主要在於溢出效應。保護區內的魚類、幼魚或魚卵等可以任意遷徙、洄遊或漂流到保護區外,使得保護區外漁獲量增加。若保護區主要劃設於某些洄遊魚種的重要棲息地、產卵場或洄遊路徑上,就能促使保護區外該種群漁業捕獲量大幅度提升。例如美國維根群島的石斑魚場,雖然只把佔整個漁場1.5%的石斑魚產卵場劃為保護區,但整個漁場石斑魚的雄魚數量與生物量都在保護區劃設後大幅增加,也帶動了該區域石斑漁業的復甦。
「建設海洋保護區更深遠的意義在於科研價值與教育意義。」馬婧說。保護區內外魚類資源產量、年齡、體長和性別結構的變化趨勢具有科學研究價值,而保護區的核心區完全禁止任何產業進入,因此也能提供一個不受漁業作業影響的天然實驗場所。此外,海洋保護區的設立需要當地民眾的參與和配合,管理者在向當地居民宣導保護區政策時,也教育公眾認識到海洋資源保護的重要性,許多海洋自然資源保護區也可成為青少年環境保護的教育基地。
阿迪達斯:用海洋垃圾造環保概念鞋
3月14日,德國運動品製造商阿迪達斯CEO卡斯帕·羅思德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去年他們賣出了100多萬雙由海洋塑料垃圾做成的運動鞋。
據悉,阿迪達斯這雙環保概念鞋的鞋面材料,是由來自回收而來的海洋廢棄物,以及非法偷獵船上收繳的漁網加工而成。這些球鞋平均每雙耗費11個塑料瓶,而鞋帶、鞋墊、鞋跟、鞋舌等部分也都是由回收而來的廢棄塑料加工製成。針織鞋面由95%的海洋塑料與5%的可回收聚酯纖維構成。
隨後推出的一款跑鞋,將白色、灰色和淺綠色配在一起,針織的鞋面由95%的從馬爾地夫海域回收的海洋塑料垃圾和5%的可回收聚酯纖維組成。鞋帶和鞋墊也都是可循環使用的材質。
就是這樣,阿迪達斯逐漸地把環保材料變成了一種時尚。而使用環保材料也沒有犧牲舒適度,阿迪達斯其他系列有的功能,在這些環保鞋身上依然可以找到。
阿迪達斯在環保方面的貢獻除了鞋子。在阿迪達斯贊助的2016年年底的拜仁慕尼黑和皇家馬德裡的比賽中,首發球員的球衣就算用308個回收的塑料瓶做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