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來的下一步是什麼?我們能從什麼角度看待更多科技的可能性?今年即將登場的第2屆DigiWave「無條件進位」,以「科幻」為命題,邀請擅長數位體驗設計的團隊「叄式」策劃主展區,並有電影放映、講座、音樂會、市集等周邊活動,於10/8到10/11限期4天在駁二舉行。
DIGI WAVE大海裡的迴旋踢主題展場。
叄式在2018臺中世界花卉博覽會發現館的作品「0 - 3886」。科幻就是想像力:大件影像裝置串接4個情境展區。
策展團隊「叄式」曾參與2018年臺中花博打造沈浸式空間作品,去年更在金曲獎典禮上操刀鄧紫棋演唱橋段的背景視覺與燈光,震撼呈現獲得許多關注。今年DigiWave由叄式策劃統籌,主題「無條件進位」帶出「科技使人類無限前進」的想像,使用Epson投影機打造貫穿主展場的大型影像裝置「遙視Clairvoyance」,並拋出4個子題「機器人、電子身體、虛擬實境、太空探索」,假設科技導致的某個事件或情境,展出相關作品。
橫互主展區、串接4個子題的大型影像裝置「遙視」。
「機器人」帶出的情境是「無法辨識機器或人的那ㄧ刻」,邀請日本當紅的虛擬網紅「imma」,以及長年創作「生物與機械合體/混種」議題的藝術家黃贊倫,透過作品「搖搖馬」隱喻人造物巨大的摧毀能力。「電子身體」意謂著「可任意定義身體的那ㄧ刻」,當意識是本體,服裝與樂器都可視為身體的延伸,此區集結美秀集團自製的實驗樂器「炫炮」,以及服裝設計師APUJAN對時裝的奇幻異想「雲的製造所」。
黃贊倫「搖搖馬」。
「雲的製造所」。
「虛擬實境」是「無法分辨真實虛擬的那ㄧ刻」,由智崴帶來沈浸體感影院「XR Cinema」,藉由VR裝備突破展區時空。「太空探索」則是「發現宇宙其他文明的那ㄧ刻」,此區作品「航海家金唱片」收錄了各種足以代表地球文化和生命的聲音與圖像,像是古典樂、大自然之聲、各地方言等;藝術家張騰遠的「逃生至地球:100種在地球上的生存方法」,透過動畫裝置說明100段地球生存的指南;跨領域藝術團隊OVERGROWN的「核芯樣本」則從未來擷取一塊生態樣本,探索其引發的潛在能量。
換個角度理解科幻:漫畫屋、電影院、跨界對談要深談科幻似乎對有些距離感,但大眾其實很常透過電影、書籍、漫畫等接收到這樣的題材內容,「叄式」與鹽埕保育類漫畫店「Booking」合作,打造充滿經典科幻漫畫的「Chill嗮書房」,讓大家或坐或臥、腦洞大開的吸收科幻想像。電影的部分由「Giloo紀實影音」選片播映,搭配來賓設計師廖小子、關渡美術館館長黃建宏的映後座談,當紅podcaster「臺灣通勤第一品牌」與中央大學光電系副教授「樂丕綱」的無差別漫談談也十分令人期待。
科幻之外:獨立樂團接力上陣,港邊戶外市開逛吹著海風的港邊就要聽團,在主展館邊的駁二塔,接連三天有美秀集團、滅火器、拍謝少年、大象體操、孩子王、The Fur.等獨立樂團接力上陣;視聽覺滿足的同時,由LA RUE 文創設計主辦的「無條件進胃」戶外市集,邀集超過百攤的特色美食,可以在DigiWave待上一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