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小文
根據動物的骨骼化石復原已經滅絕的生物有多難?旋齒鯊或許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當科學家第一次接觸到這種生物的時候,它僅留下了一排形狀奇怪的螺旋物。
而就外表看來,普通人可能會以為這個螺旋狀物體是原始生命菊石,直到後來,科學家才意識到,螺旋化石其實是生物器官的一部分,而且還是牙齒。
如果僅憑旋齒鯊的牙齒進行想像,多數人會把它代入到科幻片中的異形怪獸中去,而且,圍繞著這個螺旋結構的牙齒究竟是長在旋齒鯊身上的哪一個部分這個話題,科學家就議論了80多年。
1995年,澳大利亞帕斯市古脊椎動物館館長出版一本名為《魚類的興起:五億年的演化》的書籍,書中關於旋齒鯊的外表進行了假設。
這是一種擁有奇怪的下顎的生物,它們的下巴上布滿了牙齒,可以向內或者向外曲卷,一旦它們發現獵物,下巴曲捲起來的牙齒就會像鞭子一樣甩出去,給獵物致命一擊,也正是因為這幅想像圖,現在人們幾乎完全接受了旋齒鯊的奇葩外貌。
而旋齒鯊等已經滅絕的原始生物之所以很難被還原真實的外貌,除了缺少完整的化石以外,最重要的一點是科學家缺乏對動物軟骨組織的研究,而在這一點上,恐龍恐怕是最大的「受害者」。
恐龍一直給人一種非常兇悍的感覺,其一是恐龍的體型,其二則是恐龍的外形,從爬行類動物的特徵來看,恐龍更接近於鱷魚。
但伊斯坦堡的藝術家 C.M. Kosemen卻對恐龍抱有另一種看法,他認為我們所看到的恐龍從來都是以殭屍形態出現的,而真實的恐龍樣子可能非常可愛。
從基因的角度來看,鳥類的基因比如雞這種家禽和恐龍的相似度高達百分之60以上,也就是說,相比起「皮包骨」一樣的殭屍形態,恐龍的外貌可能更加豐滿。
另一點科學家無法確定的是,恐龍是否都擁有羽毛,而假如給所有恐龍都披上羽毛的話,或許就現代人看來,恐龍不過是體型大一點的會吃肉的豐滿鳥類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