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汙染多?其實人口越多環境可能越好-虎嗅網

2020-12-02 虎嗅APP



全球範圍內人們普遍存在對於大城市的厭惡,在中國更是如此。然而,形成悖論的是,儘管很多人聲稱不喜歡大城市,但從數據上來看,人們卻仍然在向大城市遷移。更為有趣的是,很多聲稱自己不喜歡大城市的人,恰恰居住和工作在大城市,並未見他們離開。


人們總是舉出各種似是而非的理由,主張限制城市人口規模。特別是,對於居住在大城市的人們,主張控制人口,意味著別人離開和自己留下。而在各種主張控制城市人口數量的主張中,其中一個就是,認為大城市不利於環保。其實,未必。


「人多,更汙染」的理論經不起推敲


直觀上,人們普遍認為,城市規模越大,環境汙染越嚴重。而一些大城市的確存在空氣以及水汙染的現象。城市規模和環境汙染,二者看似存在因果關係。


然而,事實卻未必真的如此。人多導致汙染嚴重,之所以有這個刻板印象,可能只是因為大城市的汙染比較受人關注。比如說,在華北地區出現大範圍霧霾時,並不是說北京的情況比別的城市一定更嚴重,而只是北京更受到人們關注。事實上,近年來北京的空氣品質有所好轉,而新疆的一些中小城市卻登上了空氣汙染排行榜。


從國際經驗來看,歷史上,諸多國際大都市,也都曾在二戰之後出現過環境惡化等問題,甚至造成極為嚴重的後果。1952年12月,倫敦市因空氣汙染,死亡人數達1.2萬人;1955年9月,在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中,兩天內因呼吸系統衰竭死亡的老人超過400人;1966年僅感恩節一周,紐約因霧霾而死亡的人數超過160人;1970年冬季,東京約2萬人因光化學煙霧患了紅眼病……


造成這些駭人聽聞的公害事件的,是工業汙染,是汽車尾氣排放,而不是人口規模。實際上,除了倫敦和紐約曾短暫出現過人口數量下降,洛杉磯、東京等城市人口規模一直在擴大,而這些地區如今的環境狀況卻得到了極大改善。


改善環境主要靠的是立法和管制。1956年英國頒布首部空氣汙染防治法案《清潔空氣法案》,日本1968年出臺《大氣汙染防止法》,美國1970年頒布《清潔空氣法》。各國紛紛發展公共運輸系統,減少對私家車的依賴;推動能源結構轉型,由高汙染的燃煤轉向更加清潔的天然氣;進行技術革新,應用更高效的減排設備,等等。


如果我們把目光聚焦在作為人口集聚地的核心大城市上,人口增長也未必造成更嚴重的汙染。人口在向城市不斷集中的過程中,服務業迅速發展,技術不斷創新,二者都有利於城市變得更清潔。


人口多的城市,通常也具有更高的人口密度。在這裡,公共運輸的發展更具有規模經濟。比如,只有在大城市才能夠建設密集的軌道交通網絡。結果就是人們在大城市更多地利用公共運輸出行,這也有利於生活排汙的減少。


城市人口和汙染排放關係很弱


空口無憑,我們的研究利用中國城市一級的數據給出了實證上的依據。分別看城市工業廢水、工業廢水化學含氧量、工業廢氣、工業二氧化硫、工業粉塵、生活廢水、生活二氧化硫,以及生活粉塵八類汙染物,在不控制任何變量的情況下,城市人口總量與排汙總量總體呈現較弱的關係。其中,工業二氧化硫、工業粉塵、生活二氧化硫和生活粉塵這四個指標,幾乎和城市人口規模沒有什麼關係。


工業廢水、工業廢水和工業廢氣這三個汙染指標中,人口規模與汙染排放呈現正相關,但人口規模僅能解釋這個指標變動的0.12~0.30。唯一一個與城市人口規模強相關的指標是生活廢水,兩者關係的斜率也明顯小於1,這本身就說明,汙染物的排放是有規模經濟效應的。



更為重要的是,在控制了一系列城市經濟發展變量後,城市市區人口與八類汙染排放量均不再相關。因此,我們可以認為,「人口規模導致城市環境汙染」的說法並不準確,經濟的發展才是汙染的來源。


此外,對以上八類主要汙染指標來說,人口規模的係數也都遠小於1。這說明,即使城市人口增多會增加汙染排放總量,汙染排放的增速仍小於人口增速。這意味著,將一個人放在小城市造成的汙染要大於大城市,人口向大城市集聚反而有利於減少整個國家汙染排放,除非放棄經濟增長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城市減排存在規模效應。這種規模效應,既可能來自環境更加友好的生產方法,也可能來源於先進的汙染處理設備和技術。人口集聚和產業集聚是相輔相成的,在大城市中,更多的人口意味著每個人分擔的汙染治理的成本減少,人們能以更少的花費達到同樣的減排效果。


這樣一來,就不難明白,疏散人口即使短期內可能緩解城市壓力,也會損害城市發展的原動力。1944年倫敦制定的《大倫敦規劃》,擬控制倫敦市區蔓延,引導產業和人口外遷。然而,隨著大量中產階級的遷出,倫敦內城兩極分化嚴重,逐漸衰落。現在,倫敦又重新回到振興中心城區的道路上來了。


總之,試圖以控制人口規模來減少汙染,如果不是緣木求魚,至少也是因噎廢食。


城市還是學習環保的地方


很多生活在城市裡的人,對一些農村進城居民抱有偏見,似乎他們在環保方面的意識和習慣不好。即使這真的是個事實,也不能僅因此而排斥農民工進城定居。萬事萬物皆有利弊,不能因為部分移民的不良行為,而放棄城市化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意義。相反,人是可以被教化的。


而城市恰恰是人們學習環保的地方。在勞動力移動的過程中,由於居民間相互監督、交流、學習,以及對個人名譽的重視等因素,新移民往往會受到原住居民的影響而不斷趨同。我們的研究顯示,人口更多的城市,人們的環保行為和環境知識水平的確更高。


若環保意義和行為的相互學習機制的確存在,遷往大城市居住的新入居民,最終會實現更高的城市環保行為和知識水平。在這個同化的過程中,人口集聚實際上會帶來全民素質的提升,遷入地城市汙染問題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


通過將中國綜合社會調查數據與城市人口數據合併分析,我們發現,人們的環保行為和環境知識水平與同街道其他居民的水平顯著正相關。而且,所在城市人口規模越大,正相關程度越高。這主要是通過教育和收入的渠道來實現的。人口越多的地區,居住者的平均教育和收入水平都更高,對環境的要求也相應提高,這將間接改善人們的環保行為以及提高環境知識。


我們還發現,城市規模與遷移個體所受同群效應的相關性僅在遷入初期有所體現。隨著居住時間的增長,新入居民不斷融入新環境,環保行為和知識水平不斷向原住居民趨同。我們還發現,人們在環保意識和行為方面的學習效應,在第三產業從業人員多的城市更強。現實中,服務業的發展需要人與人之間更密切地交流,更能促進人們行為和知識的趨同。


城市環保,應重治理


我想告訴讀者的道理是,人口增長並不是城市環境汙染的根本原因,人口集聚甚至能改善城市環境問題。從國家的角度看,給定國家的總人口,通過改變人口的空間分布,讓人口在市場機制之下向大城市集中,不僅能更有效配置資源,而且能利用規模經濟效應降低全國的汙染排放。同時,在大城市內部,如何在保持經濟增長的同時,進行生產和生活上的減排,是城市發展的關鍵。


從公民個體看,向城市集聚,除了能夠獲得更高的收入、更好的公共服務和更強的學習效應。在環境方面,也能夠通過學習,在大城市獲得更高的環保行為和知識水平。在全國層面,這實際上有利於提高整體國民素質。


面對不斷增多的外來人口,大城市的政府與其將公共資源用於控制人口規模,不如通過調整生產、生活方式,提高技術和管理水平,促進外來人口融入當地,積極地應對城市人口增長給環境帶來的挑戰。換句話說,城市環保,與其控人,不如治理。

相關焦點

  • 人口流動出現「盆地效應」大城市人口嚴重「超載」
    近些年陳志明的生意越來越好,把老婆孩子也接到廣州住,陳志明的願望就是「當城市人」。為此,他工作之餘竭力融入廣州,努力學講廣東話。     《經濟參考報》記者在一些大城市採訪時發現,越來越多的流動人口觀念更新,與以前一心想著「打工」、「流動」不一樣的心態,現今許多流動人口已經不再頻繁流動,導致近年來我國流動人口在布局上開始呈現嚴重的不平衡性。
  • 人類才是地球環境汙染的根源
    大千世界 茫茫人海 地球居住著幾十億人口地球是龐大的 而人是渺小的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推進 地球汙染越來越嚴重 人跟地球之間的關係息息相關生活垃圾 工業垃圾 噪音汙染 水汙染 白色汙染 空氣汙染 但凡有人的地方各種汙染應聲而來
  • 助聽器通道數量越多越好嗎?
    而另一個方面,若我們討論的是信號處理的通道數(signal processing channels),可以運用更多信號處理通道判斷聆聽環境分類、改變方向性麥克風極性、抑制聲反饋等功能,當通道數量越多時,越能還原真實聲音信息的狀況。
  • 被品是孔越多越好嗎
    大家也一直認為孔數越多。被子越好。以致**終由單孔,四孔,七孔,直到十孔,十一孔。甚至更多。 多孔被到底有什麼好?是否孔越多越多越好? 首先我們來看下什麼是多孔纖維:多孔纖維--纖細如絲, 放大300倍以上可明顯看到纖維的橫斷面上有多個微小的孔。是在纖維的內部形成了多個空腔, 那多孔纖維的好處在哪呢。
  • 陸銘:城市人口疏散可能適得其反
    來源:一財網長期以來,關於城市有一個流行的看法,通過疏散人口,可以治理城市病,特別是擁堵。傳統的思維模式往往是直接而粗暴的:大城市人多,擁堵問題似乎也更嚴重,所以人多是擁堵的原因;那麼,哪裡擁堵更嚴重呢?答案是中心城區人口密度高的地方,所以減少中心城區人口密度,擁堵程度就下降了。聽起來似乎是蠻有道理的,但是有沒有嚴謹的研究來作為支持呢?
  • 空氣品質差別急著拿"人口密度"說事兒
    他認為,人口密度大也是造成北京空氣品質下降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北京的房價問題,是一個供求關係的問題,不能完全靠政府行政推動;而城市交通,則需要多管齊下,從停車位重點著手治理。(《北京青年報》9月11日)  有人就會有排放,人越多,人口的密度越大,單位面積的排放必然越多,這原本是個常識。從這個意義上說,「人口密度大是空氣品質低的一個重要因素」,這話其實並沒有說錯。
  • 電腦顯卡上的風扇越多越好嗎?
    風扇數量越多散熱效果一定越好嗎?顯卡風冷散熱其實和CPU散熱器差不多,主要針對GPU核心,另外還有顯存和電路,通過熱管將GPU的熱量傳導到散熱鰭片上,然後風扇吹走熱量。顯卡散熱器由四個部分組成,分為風扇、熱管、銅底以及鰭片。所以,僅僅依靠風扇的數量來評判顯卡的散熱能力是不夠的,散熱的設計和用料也會影響散熱散熱效果。
  • 選擇化纖被子是不是「孔」越多越好
    選擇化纖被子是不是「孔」越多越好 2017-10-16 10:35:38 來源:全球紡織網 選擇化纖被子是不是「孔」越多越好?
  • 可能並不是越多越好
    但是不是數據越具體越好?不一定,過於具體的數據缺失了特徵,有效的特徵僅在某個特定的粒度才存在。打個比方,人是由原子、分子、細胞、組織、器官構成,但在分子層面我們不一定能分辨它是人,只有到達一定的粒度才可以。因此,數據收集的第一個重點是搞清楚,在什麼粒度可以解決我們的問題,而不是盲目的收集一大堆數據,或者收集過於抽象的數據。  2.
  • 補充維生素C不是越多越好、多了反而是一種浪費
    補充維生素C不是越多越好、補多了反而不利於人體吸收維生素C(抗壞血酸)人體需要的維生素C,從食物中很難滿足一天的需要,必需補充。所以補充維生素C不是越多越好,補充多了反而是一種浪費!
  • 散熱矽脂是不是塗越多越好?建議多久換一次矽脂?
    原點均勻擴散塗抹法:首先在CPU背面正中間,滴上適當量的矽脂,這個量不好說,要自己把握好,多了就刮點下去;然後用工具均勻滴抹開,最好是畫圓圈那種塗抹。橫槓塗抹散開:在CPU背面的中間部位塗一條矽脂橫槓,然後垂直於橫槓用工具抹開。
  • 助聽器通道數越多越好嗎?我該如何選擇?
    詢問價格的時候,驗配師也常常會告訴我們,多一個通道多一千塊錢哦! 難道,助聽器的好壞取決於通道數的多少嗎?通道數越多,助聽器越好嗎? 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了解一下助聽器的通道到底有什麼用,該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助聽器。 助聽器的通道數是什麼?
  • 量是越多越好嗎?別大意
    精液的量是不是越多越好呢?正常健康的精液一般是長什麼樣的?對於男性來說如果精液比較健康,那麼一般量大多都是多出2ML這個範圍的,我們都知道精液中含有精子,如果精液的量比較低那就說明其中含有精子的量也比較低,這會導致受孕困難的情況發生,如果你的精液一次少於2ML那麼對於受孕這種情況是十分不利的。
  • 孩子長成「小胖墩」,竟然可能與空氣汙染、人口密度有關?
    孩子長成「小胖墩」,竟然可能與空氣汙染、人口密度有關?研究人員回顧了懷孕期間的77個因素和童年時期的96個因素,發現空氣汙染、吸菸和一個人的建築環境可能與從出生到11歲的兒童肥胖有關。在此之前,研究人員對單次暴露單獨進行了研究,但沒有對整個暴露進行分析——對所有暴露的全面描述。
  • 安道爾COVID-19嚴重難以理解:人口密度與中國類似,也沒有大城市
    安道爾公國的面積467.63平方公裡——恰好是中國一個縣,人口卻只有8.5萬人,比中國大多數的縣都要少。安道爾公國人口密度也只有164人/平方公裡,與中國差不多,比很多歐洲國家都要低,然而這個地方的COVID-19患者已經達到659人,已經接近一百個人一個患者。
  • 2012.04:大城市承載力研究(羅鳳金等)
    大城市承載力研究羅鳳金 許 鵬 程 慧   內容摘要:本文在分析綜合承載力影響因素的基礎上,從資源、環境、經濟和社會等要素對全國14個大城市進行綜合承載力評價,並以廣州為例判斷大城市人口承載現狀,進而提出了增強大城市承載力的途徑和建議
  • 世界環境日:如今環境汙染,人口暴增,人類還能在地球上活多久?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環境汙染越來越嚴重,地球的負擔不斷增加的同時,我們生活的環境也在不斷的發生著變化。還記得小時候的藍天白雲,小河裡遊來遊去的魚蝦,山上的花草還有野果子,炎暑時期經常嬉戲的湖邊,現在很多早已不見了蹤影,清澈的湖水變成了渾濁的湖水,以前的藍天也成了灰濛濛的,山上的野果子不見了蹤影,取而代之的是漫山遍野的垃圾。
  • 梁建章:中國人口很多,但沒有一個是多餘的!
    比如,在人少的地方,一個有表演才華的人,因為觀眾太少也許只能把表演當成愛好,但到人多的地方就可能成為一個專業演員。再者,人口多的社會複雜性更高,容易孕育新的工作機會。如果中國人口只有現在的1/5,教師、售貨員、計程車司機這些職位可能也只有現在的1/5,但航天、高鐵這類唯有人口大國才能支撐的行業職位可能就不存在了。
  • 美國人口最多的城市排名 超過百萬人口大城市只有9座(排行榜圖)
    美國人口325951778,從人口統計數字看,美國人口超過百萬的大城市只有9座,百萬人口大城市這麼少有點出乎意料,畢竟美國是一個工業化的國家,人口也有3.2億多,在世界上佔第3位,僅次於中國與印度。
  • 梁建章:李鐵的「中國人口過剩論」錯在哪裡?
    比如,在人少的地方,一個有表演才華的人,因為觀眾太少也許只能把表演當成愛好,但到人多的地方就可能成為一個專業演員。再者,人口多的社會複雜性更高,容易孕育新的工作機會。如果中國人口只有現在的1/5,教師、售貨員、計程車司機這些職位可能也只有現在的1/5,但航天、高鐵這類唯有人口大國才能支撐的行業職位可能就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