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賣理論,人們已經使用了幾千年。
千呼萬喚始出來,2020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終於揭曉了。
今年的諾獎授予了兩位美國經濟學家保羅·米爾格羅姆(Paul Milgrom)和羅伯茨·威爾遜(Robert Wilson),獲獎理由為「對拍賣理論的改進和發明了新拍賣形式」。
諾獎現在才垂青他們讓人感到意外
兩位獲獎者中,威爾遜生於1937年,是斯坦佛大學的榮休教授,而米爾格羅姆則生於1948年,是史丹福大學的現任教授。論輩分,米爾格羅姆是威爾遜的學生,他的博士論文就是在威爾遜的指導之下完成的。
只要讀者對微觀理論有所了解,那麼一定不會對這兩位得主感到陌生,事實上,如果要把現在沒得諾獎的微觀經濟學者排一個座次,那麼無論按照什麼標準,這兩位都應該位居前列。讓人感到意外的是,竟然諾獎到現在才垂青他們,並且只獎勵了他們在拍賣領域的貢獻。
既然這次諾獎獎勵的是拍賣理論,那麼我們就不妨對拍賣理論做一個簡要的介紹。
搜尋引擎由拍賣機制決定排名
如果你學過微觀經濟學,就應該知道,拍賣理論是基於博弈論和機制設計理論所發展起來的一門應用科學,其本身十分理論化。但這並不意味這個理論不接地氣。事實上,很多與拍賣有關的理論,人們已經在不知不覺中使用了幾千年。
考古證據表明,早在公元前700年,巴比倫人就開始使用拍賣,而在羅馬時代,叛軍甚至用拍賣決定過誰當皇帝。到了現代,拍賣就更為常見了,除了熟悉的拍賣場裡的拍賣,我們熟悉的很多場景其實都是拍賣的變體。
比如,我們每天都在用搜尋引擎,在搜尋引擎裡,哪個詞排在前面,哪個詞排在後面,其實很大程度上就是由拍賣機制決定的。再如,我們每天都用電,其實電力市場中的資源配置就常用到拍賣這種形式。
由於拍賣十分常見,所以經濟學很早就對其予以了關注,我們甚至在古典經濟學家的作品中都能找到對於拍賣問題的介紹。不過,真正把拍賣作為一個理論來分析,還要到上世紀60年代。
米爾格羅姆曾讓諾獎評委女友為之傾倒?
1961年,維克裡在一篇論文中首先分析了拍賣問題的多種形式,並提出了拍賣領域的一個重要結論「收益等價定理」。這個定理簡而言之,就是在單物品的拍賣中,如果所有競拍者對於拍品的評級都是各自獨立給出的,則拍賣人無論採用什麼樣的拍賣形式都會獲得同樣的期望收益。後來,維克裡憑藉這個成果拿到了諾貝爾獎。但遺憾的是,在領獎之前,他就不幸在一場意外中去世了。
不過,諾獎總是要有人領的,當時代替維克裡去領獎的就是米爾格羅姆。坊間一直有個八卦,說由於米爾格羅姆太有魅力了,在代領諾獎時,讓一位諾獎評委的女友為之傾倒,由此得罪了諾獎評委會,因而一直被雪藏。如果不是這個意外,那麼以他在微觀經濟理論方面的貢獻恐怕早就獲獎了。這個八卦看似荒誕,但似乎也多少解釋了米爾格羅姆遲遲無緣諾獎的原因。
在維克裡之後,很多學者開始對拍賣理論加以關注。比較有代表性的是2007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傑·邁爾森(Roger B. Myerson)。邁爾森通過嚴格的數學推導,得出結論:在滿足競拍人對於物品的評價相互獨立、競拍人只關心自身的期望收益等一系列的假定下,所有可能的拍賣機制都會給拍賣者帶來相同的期望收益。顯然,這一結論超越了之前維克裡等學者的研究思路,使拍賣理論大大向前推進了一步。
不過,邁爾森的工作還有很多地方需要完善。一個重要的問題是:既然對於拍賣人來說,所有可能的拍賣形式都能為他帶來同樣的期望收益,那麼他是否只要任意選擇一種具體形式來進行拍賣就可以了呢?
很遺憾,邁爾森的結論雖然在理論上十分優美,但是其賴以成立的條件卻是相當嚴格,以至於在現實中,這些條件幾乎不可能滿足。而在這種情況下,邁爾森的「收益等價定理」就不再正確了。從這個意義上講,邁爾森的結論,不是為拍賣理論畫上了句號,而是為它提供了一塊基石和一個新的出發點。此後關於拍賣理論的研究,大都是在邁爾森工作的基礎上展開的。
米爾格羅姆發現了「聯繫原理」
在1982年和韋伯(Robert Weber)合寫的論文《拍賣和競爭性競價理論》(A Theory of Auctions and Competitive Bidding)中,米爾格羅姆教授構建了一個存在「關聯評價」時處理信息、價格和拍賣者收益的分析框架。
他們根據對拍賣實踐的觀察,提出投標者的估價可能是關聯的,一個競拍人對拍品的較高評價也容易提高其他參與人的評價。於是,拍賣可以理解為一個顯示博弈(Revelation Game),任何買者的報價不僅會顯示出他自己關於物品評價的信息,還會部分地揭露出其他買者的私人信息。
這樣,競拍人利益的多少主要取決於其信息私人性的程度。一旦拍賣中有信息被揭露出來,競拍人就能猜測到彼此可能的出價,為贏得拍賣,他們就必須報出更高的價格。因此,對拍賣人而言,能為他帶來最高期望收益的拍賣必定是那些能最有效地削弱競拍人信息私人性的拍賣。
在拍賣理論的文獻中,米爾格羅姆的這一發現被稱為「聯繫原理」。應用「聯繫原理」,米爾格羅姆對各種流行的拍賣形式進行了分析。
值得一提的是,米爾格羅姆教授對存在「關聯評價」時拍賣的研究,論證了「勝者的詛咒」存在的可能性。
在拍賣實踐中,往往會出現競拍人贏得拍賣後覺得不值的現象,拍賣理論中將這一現象稱為「勝者的詛咒」(Winner’s Curse)。顯然,傳統中假設所有競拍人對拍品獨立評價的理論無法解釋「勝者的詛咒」存在的可能性,而在引入「關聯評價」後,一切就變得容易理解了——在戰勝其他競拍人獲得拍品的同時,勝利的競拍者也獲得了關於其他競拍人評價的私人信息,而這又使他開始降低了對自己剛剛獲得的戰利品的評價。
威爾遜在其他一些領域的研究比拍賣更深厚
相比於米爾格羅姆,威爾遜在拍賣方面的工作更多集中在對已有成就的綜合,並且有不少已經超出了拍賣本身。例如,他在1977年的一篇論文中,考慮過所謂的「競爭性拍賣」問題。這個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其實已經不只是對於拍賣的討論,而是涉及我們對於競爭性市場的理解。
威爾遜曾經出過一本書,叫做《非線性定價理論》,裡面就討論了很多本質上是拍賣的問題。除此之外,他還分析過很多具體的拍賣類型,例如對雙重拍賣的考察,以及對整體拍賣和分擔拍賣的理解。
不過,從我個人的理解看,威爾遜教授在博弈理論、經濟管制,競爭策略,以及管理理論方面的研究可能要比拍賣更加深厚而具有原創性,或許以那些名義授予他諾獎更為合適。
除了從事理論研究外,威爾遜和米爾格羅姆都非常重視實踐。威爾遜曾經幫助美國內政部設計了海上租賃的拍賣,還幫很多地方設計了電力市場拍賣。而米爾格羅姆則更為著名,號稱世紀拍賣的聯邦電信委員會對電信頻譜的拍賣就出自他的設計。
需要說明的是,威爾遜和米爾格羅姆這一支門下傑出弟子甚多, 2007年克拉克獎得主蘇珊·艾希(Susan Athey)、香港大學經濟及工商管理學院院長蔡洪濱等,都是米爾格羅姆的學生。
□陳永偉(北京大學市場與網絡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
編輯:柯銳 校對:付春愔
投稿、合作、聯繫我們:futurecity@xjbsmartcity.com
這一政策之變,讓中國新能源車的未來更順了
這個黃金周,為什麼讓我們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