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開始,深圳樓市非常火熱,房價一漲再漲,引起很大關注。最近深圳住建局局長提出,深圳房地產市場或拋棄香港模式,學習新加坡模式。新加坡,可以說是健康房地產市場的代名詞,很多人想到國內房價太高,就希望有新加坡那樣的保障房住。不過,深圳真的能學習新加坡,給60%的市民提供政府出售的住房嗎?
所謂的香港模式房地產市場,主要包括土地出讓、預售制、公攤面積等,最後的結果就是市場化、土地價格高、房價高。房價持續上漲的另一個影響是,買房的人受不了房價下跌,2003年7月1日,香港爆發50萬人遊行,抗議房價下跌。因為他們認為當年的「八萬五公屋計劃」(類似新加坡模式)導致房價下跌,隨後計劃失敗,房價繼續上漲。
這幾年,也有很多人說深圳是在往香港的路上前進,小資家顯示二手房均價超過6.4萬/平方米,基本是全國最高了;房價收入比達到43.5,就是一家人要不吃不喝43.5年,才能全款在深圳買上一套房。深圳房價收入比是全球第二,第一就是香港。
今年深圳也加碼了幾次調控,想要給樓市降溫,然而眾多購房者還是熱衷於在深圳買房,攔都攔不住。深圳樓市的火熱很難降,所以8月29日,深圳住建局局長表示要學習新加坡模式,未來會有60%的市民住進政府提供或出售的住房裡。
那新加坡模式究竟是怎樣的呢?新加坡的房地產模式是二元結構,一是政府提供的組屋,居住99年;還有商品房,供市場交易,叫私宅。組屋也可以交易,但要符合條件和規定,聽起來跟我們的共有產權房等保障性住房類似。新加坡的自有住房率在1995年就超過了90%,人均住宅面積25平方米。
深圳能否複製新加坡的組屋模式呢?目前來看有點難。首先組屋佔據整個住宅市場的73%,滿足70%-80%的需求,私宅佔26%。雖然深圳有很多城中村,但也不能拿來建祖屋;而且人多了,想要滿足住房需求,就必須多建房子。可是深圳地少人多是事實,這缺口是一直存在的。
另外,新加坡的組屋模式不僅包括住宅,還有配套的幼兒園、小販中心、巴士站、診所等設施,要滿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目前深圳土地的開發程度已經很高了,還能拿出土地來開發組屋嗎?說實話有點難,不過有這想法至少是好的,說明官方不會讓房價一直上漲。
聲明:本文內容及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