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10 09: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徠卡已經一百多歲。回顧在攝影術發明的181年時間裡,徠卡的身影出現了大半。
1913年,自從一位患有哮喘的相機工程師奧斯卡·巴納克在德國的恩斯特·徠茲光學工廠裡面鼓搗出35毫米膠片,並製造出第一臺小型可攜式徠卡相機Ur-Leica,結束了市場上大體積箱式照相機的壟斷地位,攝影技術才真正走向戶外。之後,無論是二戰、還是一系列人類重要的歷史節點時刻,徠卡相機拍下的照片都成為了人類的集體記憶。
這家百年企業剛剛發布了2017-2018財年最新財報,在數位相機市場逐年勢衰的情勢下,徠卡依然賺了4.17億歐元(約折合人民幣32億人民幣),相較去年增長了5%,而這也使得其實現了連續五年的增長。
這背後,徠卡較早抓住了行業變革的趨勢,將傳統技術與數碼時代結合,成功地進行了多方面的轉型與重組。一方面,徠卡自2006年推出第一部數碼M系旁軸機M8,到現在數位相機佔產量比高達99%;另一方面與華為手機的合作,發揮了其鏡頭光學優勢,品牌效益轉化而來的市場份額有目共睹。
而在徠卡相機總部德國威茲勒開幕的徠茲公園三期,算是百年徠卡今年一項重要的KPI。
從人流如梭的法蘭克福機場出來,搭乘45分鐘的計程車,便可到達這個叫威茲勒(Wetzlar)小鎮。以往,喜歡攝影尤其喜歡徠卡的人,會來「朝聖」一個在坊間頗有名氣的「井蓋」——當年奧斯卡·巴納克就站在這個點用徠卡拍攝了第一張街景照片。有趣的是,一百多年過去,照片裡那幢黑白相間的小樓仿佛逃過了時間的魔爪,身姿如舊。如果你站在原點上用黑白膠片拍攝,能得到一張和奧斯卡·巴納克相似度極高的照片。
這個小鎮人口數量只有大概5萬人,面積也不過75萬平方公裡。但就在這塊彈丸之地,卻建立著德國的光學王國:徠卡照相機股份公司總部,生產放大鏡、小型顯微鏡阿瑟·塞伯特光學工廠,生產世界上目前最大的、鏡面直徑39.3米的E-ELT天文望遠鏡反射鏡的設備製造公司(OptoTech)裝配廠等不少聞名世界的光學企業。
而隨著徠茲公園三期的開幕,威茲勒除了「井蓋」之外,又出現一個攝影新地標。當時那場盛大的開幕式持續了兩天,1000多名來賓由徠卡相機總部一一從全球41個國家邀請而來,除了攝影師、媒體、經銷商,威茲勒所屬德國黑森州的科學和藝術部長,威茲勒市長也悉數到場,由於新園區即將提供1300多個就業崗位,當地政府對此相當重視。
站在公園裡,環顧四周,三期的園區裡共有四個建築群。其中一個是最近開業的arcona Living Ernst Leitz酒店,該酒店擁有129間客房,公寓和套房,建築與設計都以攝影為主題,入住客人總共可在酒店欣賞超過60位攝影師的250餘幅作品。緊鄰酒店的是全新的、外形酷似一臺相機的徠卡大樓,其中包含博物館,檔案館,攝影工作室,徠卡商店和博物館商店。
在酒店不遠處的建築為安德列亞斯·考夫曼親自成立的Ernst LeitzWetzlar GmbH公司,由其研發的Summilux-C鏡頭在不少電影拍攝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例如2005年奧斯卡獲獎電影《鳥人》)。在園區中還有一幢辦公樓,旨在為當地企業提供一個新的辦公空間。
對攝影人以及熱愛徠卡的人來說,這個布滿徠卡「小紅標」Logo的公園說得上是一個「攝影迪士尼」,吃一份帶有徠卡Logo的爆米花都讓人有發朋友圈的衝動,而或許此時照片底下收穫的一串串點讚,可以讓人意識到徠卡文化對每個攝影人的影響有多深。
專訪徠卡畫廊全球藝術總監及首席代表凱琳·雷恩-考夫曼女士在徠茲公園新開幕的建築中,徠卡博物館是不少人非常期待的,未來這座博物館將承擔哪些功能?人們在這裡可以看到哪些獨特的展覽?凱琳·雷恩-考夫曼:應該說,徠卡博物館還未完全準備好。雖然這次我們開幕了3個展覽,但這些展覽只是單純的圖片展。在未來,我們計劃要做的展覽會融合徠卡的技術歷史,品牌歷史,以及展示各個年代的相機等更多元素。策展方式會更靈活,也就是說,人們在這裡會看到各種形式的展品,而不僅僅是圖片。
徠卡一向非常重視「攝影師文化」,展覽裡關於徠卡相機的故事固然重要,但攝影師本身的傳奇以及他們所創造的、強有力的圖片故事更加重要,這是我們未來會在展覽中會偏重的。
熱愛徠卡的人可以在徠茲公園看展覽、了解徠卡歷史、喝咖啡,在徠卡酒店開幕後甚至可以住上一晚。請問,徠卡是如何定位徠茲公園的?凱琳·雷恩-考夫曼:我們希望,人們能夠因為興趣而在徠茲公園裡相互「連結」。智慧型手機時代,每個人都是攝影師,每個人也都通過視覺影像交換信息。因此徠茲公園不僅僅是為徠卡愛好者,也不僅僅是為攝影師準備的,而是為每個喜歡攝影、喜歡歷史、喜歡照片的人準備的。就像你說的那些體驗都很棒,在徠茲公園裡面,我覺得可以住上一周,畢竟掛有徠卡老照片的酒店只有這裡有。我們也希望中國的攝影愛好者來這裡看看。
近年來,您也到過中國許多次,對中國當代攝影作品及攝影師也有所了解,能談談您對中國當代攝影現狀的印象嗎?凱琳·雷恩-考夫曼:是的,這幾年我去過很多次,但我認為自己只看到了中國當代攝影的一小部分,所以很難概括出完整的印象。如果一定要說的話,我覺得中國攝影師在用影像講故事的方式上很獨特,與歐洲攝影師非常不同,比如中國攝影師任航的、張克純等等。這可能與中國攝影師獨特的文化背景有關。張克純今的作品用磅礴的環境襯託出微小的個體,人與環境產生的互動很奇妙,跟這屆比賽的主題也很契合。攝影獎在未來還會有一個變化,將新秀的年齡從25歲提升至28歲,我們希望能有更多專業的青年攝影師參與其中。
關鍵詞 >> 湃客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