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葡萄扇葉病
又名葡萄退化,世界葡萄產區均有分布,在我國普遍發生,是影響我國葡萄生產的主要病害之一。
病害傳播:在同一葡萄園內或鄰近葡萄園之間的病毒傳播,主要以線蟲為媒介。有兩種劍線蟲可傳毒,即標準劍線蟲和義大利劍線蟲,尤以標準劍線蟲為主,這種線蟲的自然寄主較少,只有無花果、桑樹和月季花,而這些寄主對扇葉病毒都是免疫的,不表現症狀,扇葉端正毒存留於自生自長的植物體和活的殘根上,這些病毒,構成重要的侵染源。長距離的傳播,主要是通過感染插條、砧木的轉運所造成的。
防治措施:
(1)選擇土壤內沒有傳毒線蟲的地塊建園,栽樹前用殺線蟲劑殺滅土壤線蟲。
(2)現階段通過生物工程技術,可以用組培法培養無毒苗,栽種不帶毒的良種苗。
(3)葡萄園有病株,病株率不高時可以及時刨除發病株並對病株根際土壤使用殺線蟲劑殺死傳毒線蟲。
(4)及時防治各種害蟲,尤其是可能傳毒的昆蟲,如葉蟬、蚜蟲等,減少傳播機會。
二、葡萄黑痘病
葡萄黑痘病又名瘡痂病,俗稱「鳥眼病」,是葡萄上的一種主要病害。主要危害葡萄的綠色幼嫩部位如果實、果梗、葉片、葉柄、新梢和卷鬚等。
症狀介紹:葉受害後初期發生針頭大褐色小點,之後發展成黃褐色直徑1-4毫米的圓形病斑,中部變成灰色,最後病部組織乾枯硬化,脫落成穿孔。幼葉受害後多扭曲,皺縮為畸形。
果實在著色後不易受此病侵染。綠果感病初期產生褐色圓斑,圓斑中部灰白色,略凹陷,邊緣紅褐色或紫色似「鳥眼"狀,多個小病斑聯合成大斑;後期病斑硬化或龜裂。病果味酸、無食用價值。
新梢、葉柄、果柄、卷鬚。感病後最初產生圓形褐色小點,以後變成灰黑色,中部凹陷成乾裂的潰瘍斑,發病嚴重的最後乾枯或枯死。
發病因素:
(1)氣候
黑痘病的流行,和降雨、大氣溼度及植株幼嫩情況有密切關係,尤以春季及初(4~6月)雨水多少的關係最大。多雨高溼有利於分生孢子的形成、傳播和萌發侵入;同時,多雨、高溼,又造成寄主幼嫩組織的迅速成長,因此病害發生嚴重。天旱年份或少雨地區,發病顯著減輕。黑痘病的發生時期因地區而異。
華南地區3月下旬至4月下旬,葡萄開始萌動展葉時,溫度條件已達到病菌活動的範圍,又值梅雨季,病害開始出現。6月中下旬,溫度上升到28~30℃,經常有降雨、溼度大,植株長出大量嫩綠組織,發病達到高峰,病害潛育期在最適條件下約6~10天。7~8月份以後溫度超過30℃,雨量減少,溼度降低,組織逐漸老化,病情受到抑制,秋季如遇多雨天氣,病害可再次嚴重發生。
華北地區一般5月中下旬開始發病,6~8月高溫多雨季節為發病盛期,10月以後,氣溫降低,天氣乾旱,病害停止發展。
華東地區於4月上中旬開始發病,梅雨季節氣溫升高,多雨、溫度大,為發病盛期,7~8月份高溫乾旱,病情受抑制,9~10月份如秋雨多,病情再度發展。
(2)栽培
地勢低洼,排水不良的果園往往發病較重。栽培管理不善,樹勢衰弱,肥料不足或配合不當等,都會導致病害發生。特別是對冬季果園衛生工作不重視,園內遺留大量的病殘體,則為病菌越冬和第二年的傳播創造了條件。
(3)品種
東方品種及地方品種易感病,個別西歐品種也易感病,但絕大多數西歐品種及黑海品種抗病,歐美雜交種很少感病。
其中感病嚴重品種有:季米亞特、羊奶、大粒白、無籽露、沙爾其、松小珍珠、紅焰無核葡萄、龍眼、無核白、保爾加樂;中度感病品種有:葡萄園皇后、玫瑰香、新玫瑰、義大利、黑坡託、馬福魯特、小紅玫瑰等;輕微感病品種有:落巴珍珠、上等玫瑰香、法蘭西蘭、佳裡釀、吉母沙等;抗病品種有:紐約玫瑰、早生高墨、黑奧林、巨峰、先鋒、紅富士、黑皮諾、特大號、貴人香、康拜爾、玫瑰露、仙索、白香蕉、巴柯、賽必爾2003、賽必爾2007、水晶、金後、黑虎香等。
防治方法:
(1)結合夏季修剪或於整個生長季節,徹底剪除病梢、摘除病果和病葉;秋季修剪後徹底清掃枯枝落葉,集中燒毀後深埋,以最大程度地減少菌源。
(2)合理增施鉀肥。以防止植株徒長,增強樹勢,提高抗病力;架面要合理,保持良好的通風透光條件。
(3)春天植株出土發芽前,噴施五氯酚鈉200倍液,或3-5波美度石琉合劑;生長期在花前、花後各噴1次1:0.5:200-240波爾多液,其他藥劑有75%百菌清500倍液,或50%多菌靈1000倍液。
三、葡萄褐斑病
又稱斑點病、褐點病、葉斑病和角斑病等。褐斑病有大褐斑和小褐斑兩種,主要為害中、下部葉片,病斑直徑3-10毫米的為大褐斑病,其症狀因種或品種不同而異。病斑小,直徑2-3毫米的是小褐斑病,大小一致,葉片上現褐色小斑,中部顏色稍淺,潮溼時病斑背面生灰黑色黴層,嚴重時一張葉片上生有數十至上百個病斑致葉片枯黃早落。有時大、小褐斑病同時發生在一張葉片上,加速病葉枯黃脫落。
發病因素:
分生孢子萌發和菌絲體在寄主體內發展需要高溼和高溫,故在高溼和高溫條件下,病害發生嚴重。褐斑病一般在5、6月初發,7-9月為發病盛期。多雨年份發病較重。發病嚴重時可使葉片提早1~2個月脫落,嚴重影響樹勢和第二年的結果。
防治方法:
(1)徹底清除枯枝落葉減少病源。
(2)發芽前噴3-5度石硫合劑。
(3)噴藥防治。發病嚴重的地區結合其他病害防治,6月份可噴1次等量式200倍波爾多液,7-9月間可噴500倍50%多菌靈,600-800倍百菌清或800-1000倍70%託布津交替使用、每10-15天噴1次藥。65%的代森錳鋅在某些葡萄果實上有藥害,北方更明顯,使用濃度應在1000-1200倍。
(4)合理施肥,科學整枝。增施多元素複合肥。增強樹勢,高抗病力科學留枝,及時摘心整枝,面通風透光。
四、葡萄白粉病
葡萄白粉病為害症狀 該病主要危害葉片、枝梢及果實等部位,以幼嫩組織最敏感。
危害症狀:
果實受害:先在果粒表面產生一層灰白色粉狀黴,擦去白粉,表皮呈現褐色花紋,最後表皮細胞變為暗褐色,受害幼果容易開裂。
葉片受害:在葉表面產生一層灰白色粉質黴,逐漸蔓延到整個葉片,嚴重時病葉捲縮枯萎。新枝蔓受害,初呈現灰白色小斑,後擴展蔓延使全蔓發病,病蔓由灰白色變成暗灰色,最後黑色。
發病特點:
病原菌屬子囊菌類鉤絲殼屬。無性世代屬半知菌類粉孢屬。病原菌以菌絲體在被害組織上或芽鱗片內越冬,來年春季產生分生袍子,借風力傳播到寄主表面;菌絲上產生吸器,直接伸入寄主細胞內吸取營養,菌絲則在寄主表面蔓延,果面、枝蔓以及葉面呈暗褐色,主要受吸器的影響。病害一般在7月上、中旬至9-10月均可發生。
發病條件:
該病為真菌性病害,病原菌為葡萄鉤絲殼菌。病原菌以菌絲體在受害組織或芽鱗內越冬,第2年春產生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穿透表皮進行初次侵染,生長季節可進行多次再侵染。乾旱的夏季和溫暖而潮溼、悶熱的天氣有利於白粉病的大發生。一般6月開始發病,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發病達盛期,9~10月份停止發病。
防治方法:
(1)加強栽培管理,增施有機肥料,加強樹勢,提高抗病力;及時摘心,疏剪過密枝葉和綁蔓,保持通風透光良好,可減輕病害發生。
(2)注意果園衛生,清除病殘體,集中燒毀或深埋,減少茵源。
(3)在發芽前應噴1次3-5波美度石硫合劑,發芽後噴0.2-0.5波美度石硫合劑,或50%託布津500倍液,或70%甲基託布津1000倍液,或25%三唑酮可溼性粉劑1000倍液。
五、葡萄霜黴病
葡萄霜黴病是一種世界性的葡萄病害。我國各葡萄產區均有分布, 尤其在多雨潮溼地區發生普遍,是葡萄主要病害之一。
主要症狀:葡萄霜黴病主要危害葉片,也能侵染新梢幼果等幼嫩組織。葉片被害,初生淡黃色水漬狀邊緣不清晰的小斑點,以後逐漸擴大為褐色不規則形或多角形病斑,數斑相連變成不規則形大斑。天氣潮溼時,於病斑背面產生白色霜黴狀物,即病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發病嚴重時病葉早枯早落。
嫩梢受害,形成水漬狀斑點,後變為褐色略凹陷的病斑,潮溼時病斑也產生白色霜黴。病重時新梢扭曲,生長停止,甚至枯死。卷鬚、穗軸、葉柄有時也能被害,其症狀與嫩梢相似。
幼果被害,病部褪色,變硬下陷,上生白色霜黴,很易萎縮脫落。果粒半大時受害,病部褐色至暗色,軟腐早落。果實著色後不再侵染。
防治措施:
(1)清除落葉、病枝探埋或燒毀。
(2)及時摘心、整枝、排水和除草,增施磷鉀肥。
(3)發病初期即應開始噴藥。在北方,一般6月上中旬開始,每隔15天噴藥一次。25%瑞毒黴或國產甲霜靈600倍液防治效果最好;用40%乙磷鋁300倍液、90%乙磷鋁500倍液或1:0.5:200倍波爾多液,也有較好防治作用;根施端毒黴也有防治效果。在長江以南地區,初秋之前,原則上可結合黑痘病同時進行噴藥防治。
進入秋季,重點防治霜黴病。蘇州無錫、常州地區的經驗是:在未發病之前,以波爾多液防效最佳;如霜黴病發生時,應及時噴灑25%甲霜靈700倍液或90%乙磷鋁500倍液;根施甲霜靈也有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