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萬物,一物降一物。
月球和地球,地球和太陽,太陽和銀河系,銀河系和宇宙,環環相連緊緊相扣。
大家都知道月球圍繞著地球轉,地球是圍繞著太陽轉,可是太陽也是銀河系中的一個恆星,是有活動軌跡的,太陽以每秒240公裡的速度圍繞銀河系轉一圈,需要2.3億年,這就是一個天文數字,也是一個宇宙年。
所謂天象就是天體一切運動達到了一定的方位和一定的軌跡,而形成的一種天文現象,被人們形象地命名為季節中的節日或者天象名稱。
比如日全食、日偏食等等。而每年的6月21日,我們將迎來日環食天象。環食帶經過我國南方部分地區,當日偏食在全境都能看到,這也是全年最重要的天象之一。而這個時候正是中國24節氣之一的夏至之時。
24節氣就是人類探索宇宙的開始,是研究和了解宇宙規律的開端。
比如以前人們所進行的立杆為影,就是最古老的測試夏至的辦法。
這也就是說這一天影子幾乎沒有,達到了一個點,當宇宙中的所有天體達到一個點的時候,或者是靠近一個點的時候,會出現很多的天體現象和季節變化,這就是宇宙規律,夏至也不例外。
夏至時間在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當然是公曆,2020年的夏至時間就是6月21日,這一天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太陽黃經為90度。
這裡需要解釋一下太陽黃經,很多人很鬱悶,搞不懂什麼是太陽黃經。
這是一個天文專用詞,就和光年一樣,就是地球公轉在天球上的反映,黃經就是一個坐標值,古人將太陽黃經以春風點為起至分為360度,劃分為24個等份,每15數為一個節氣,形成了後來的24節氣,,夏至這一天正好是90度。這是古人智慧的結晶,這個結合太陽直射就很好理解。而且明白了什麼是經緯度的說法。說白了一個是南北,一個是東西。
太陽直射的高度就是有一個換算方式。
太陽高度角=2×太陽軌跡傾斜的角度=2×太陽直射緯度=20°(另一種算法:太陽高度角=90°-|當地緯度(80°N)-太陽直射點緯度(10°N)|=20°)。
也就就是說夏至這一天,太陽直射23°26′,該日北京正午太陽高度角=90°-|40°--23°26′|=73°26′,達到了極點,太陽至於此而南移,所以叫做夏至。
如果到了南半球達到極點,就叫冬至,到了南回歸線後又開始北移,日月星辰,四季輪迴,萬物順季節而變化,人類順季節而勞作。
唐代詩人韋應物的《夏至避暑北池》中說:「晝晷已雲極,宵漏自此長。」夏至以後,氣溫升高,對流天氣強烈,暴風雨驟然來襲,白晝驕陽似火,心煩氣躁,世人嚮往涼爽的夏夜,用於舒服的安眠。
夏至過後,北回歸線以北的地區太陽高度逐日降低,直射點開始南移,夏至這一天是太陽最偏北的一天。得到的太陽輻射也最多,白晝時間是全年最長的一天,這一切都源自宇宙運動和太陽的軌跡。
夏至是24節氣之一,夏至節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民間民俗節日。
夏至是最早確定的節日,這一節氣對人們生產生活有很大的影響,在這一天人們也要祭祀,祭祀活動主要就是祈禱,祭祀神靈。
《周禮》中就有記載,《史記》中也記載:「夏至日,祭地,皆用樂舞」,有些地方甚至很隆重,舉行一系列的民間活動,麥收季節,祈禱風調雨順,百姓順利夏收。
吃餛飩吃涼麵已經習以為常,甚至有的地方吃狗肉,各地習俗都不一樣。
夏季炎熱,尤其過了夏至,對流天氣強烈,反覆無常,有詩云:「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情卻有晴」,很多地方人們開始重視養生,面對潮溼和高溫的夏天,降火開胃的食物也就從這一天盛行。
有的地方互贈扇子,表達對友人夏日涼爽的問候…….
夏天屬火,需要心靜自然涼,更需要節日的氣氛,夏至節是一個蘊藏文化的節日,也是24節氣中很重要的節日之一。
但是很多習俗已經被淡忘,好多歌謠失傳,這個有故事的節氣,如今沒有多少故事,很多人希望炎熱的夏天早日結束。
很多節日文化值得我們傳承和發揚的,這是非遺文化的一部分,尤其是和宇宙有關係的習俗,更值得需要我們共同守護,發揚光大。